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5-04-10王肖肖
王肖肖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王肖肖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面对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基本国情,邓小平概括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等。了解邓小平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学习邓小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内容
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强调:“我们的党十分重视青年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我们毫不怀疑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1]8。他呼吁:“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2]105-106。近年来,关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关于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加强这方面研究有助于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邓小平强调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面对青年这一特殊的群体,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一)社会思潮冲击着青年思想
经历了政治混乱,经济停滞,生活贫苦的十年浩劫,青年的思想被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被冲破,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起来。冤假错案得以平反,社会关系得到调整。从此中国的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系列的变革给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历史的转型往往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的因素,一些消极的现象也随之出现。邓小平指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2]105。 “文革”结束后,许多青年原有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破灭,而快速的历史转型使青年来不及迅速建立起新的观念,因此很多青年出现了因缺少精神支柱而彷徨的现象。不少青年开始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任危机的所谓“三信危机”[3]1-14。 “西单墙”的出现,1980年“潘晓来信”引发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等等事件都标志着青年在思想上出现了种种问题。面对青年出现的怀疑、彷徨、迷惘等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4]P145。既要把好国内的关,也要把好国外的关才能为青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二)外来文化影响了青年判断
改革开放为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国门后,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学习西方的潮流中,青年群体的积极性最高。他们在广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甚至以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为判断标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出现动摇。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过去,青年受的教育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打开国门以后,青年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要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等等好得多。所以很多青年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好,一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论也大有市场。面对新思潮、新环境的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邓小平反复强调,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青年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国的社会制度,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是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三)青年自身特点的需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青年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保护和引导的群体。青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时期进行是最佳时期且又刻不容缓。
从本质上讲,青年的特点是:“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蓬勃向上,富于进取,而又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5]24。青年是活跃的,令人瞩目的群体。他们积极向上、可塑性强,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潮流。对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他们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青年总是处于具体的环境之中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必然给不同时代的青年带来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政治思想方面。经历了十年动乱,迎来了改革开放,“左”的思想还没完全肃清,加上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这一代的青年思想势必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他们有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强烈要求,但同时一些青年又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识不足,因此信心不足;他们能够解放思想,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但又容易对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因此容易偏激和片面;他们热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但又有部分青年只图个人利益,甚至有脱离政治的倾向;他们向往美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勇气,缺乏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警惕;他们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有部分青年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修养[5]108-110。因此,这一代青年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但是他们中间存在的弱点和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邓小平在强调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青年自身的特点的需求提出了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邓小平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青年全面健康发展是邓小平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对青年进行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历史和基本国情、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等的教育是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以客观可能性为内在依据的、关于未来的美好构想、设计和愿望”[6]2。理想与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理想需要信念的支撑,信念需要理想的指引。邓小平十分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4]110,“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4]190。 邓小平之所以着重强调理想,是因为理想是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青年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对未来陷入一片迷茫。
所谓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帮助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110,并着重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4]111。在过去的艰苦岁月当中,我们的革命前辈靠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似乎是奇迹,但又暗含着必然。这足以说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信仰的确立来自理论的认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4]38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为树立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指一个人对国家怀有的一种热爱情怀,是促使一个人自觉担负起祖国建设重任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的爱国精神,他多次强调:“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2]369,并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3。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青年的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使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最大贡献,并且同损害国家利益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地位不会改变。邓小平强调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为了强化青年的爱国情感,使青年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二是帮助青年树立理性爱国信仰,促使青年理性爱国,远离偏激爱国行为;三是促使青年把爱国情感外化为爱国行为,真正的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青年只有爱国才能真正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因此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过时的。
(三) 历史教育
邓小平一直主张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7]90,干净明亮的镜子中才能观察自己,懂得历史的人才能看清当代,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势必无法真正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发展模式。因此要让青年了解当今的社会主义,必须让他们认清中国过去的历史发展轨迹。恩格斯也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书写着昨天和今天,同时也预示着明天。针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现状,邓小平强调必须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206。历史是不能丢弃的,有了历史的对比,才能看到今天的进步。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是青年对此并不了解,仅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判断资本主义比我们的社会主义好是不客观、不科学的。要让青年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发展轨迹,这样他们才会对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有所理解,才会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四)基本国情教育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而认清国情,则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4]3。青年是国家力量的来源和希望,青年要对国家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最终担负起掌舵人的职责。邓小平曾强调:“观察中国问题,一定要认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4]200。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情况错综复杂,而这些难题最终都将落于一代两代甚至更多的青年肩上,因此对青年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是一项必要的、长期的工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4]252。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任何的改革发展都要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青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对这一国情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必须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否则会在未来国家建设中迷失方向。
(五)法制和纪律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青年法制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邓小平强调:“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4]163,进行法制教育从小入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孩子的思想还没有成形,对他们进行知法、懂法、守法的训练,使他们了解生活与法律是多么的息息相关,可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做守法好公民的信念。如果青年法制教育做得好,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学校就应该有校纪。学校纪律不仅要制定,还要严格执行,否则就等于形同虚设。邓小平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不止一次的强调说:“学校要有‘开除学籍’这个武器,没有这个武器不行。开除几个坏学生,就可以教育和挽救一批学生”[1]5-6, “对于表现太坏又屡教不改的,要开除学籍。流氓、阿飞根本不好好学习,你不开除,他就会把整个学校的风气搞坏”[2]5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邓小平提出的这几点要求,可以有效地改善学校校风,学校只有具有了良好的风气,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六)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教育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还不容乐观的时期,许多青年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好。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指出:“在青年当中,有人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说什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思想一定要大力纠正”[2]250。他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强调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接受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但是坚决抵制糟粕和不良思想的冲击。他甚至指出:“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4](P158)因此,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都要求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认知水平,让青年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陈镇宏.相对主义人生观在青年中的影响[J].青年研究,1982(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黄志坚.青年特点与共青团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6] 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7] 孔子家语[M].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 乐 知]
2014-08-30
王肖肖(1991- ),女,山东东营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A849.1;D432.62
A
1671-8127(2015)01-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