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校训精神初探
2015-04-10张文
摘要:押七下西洋的郑和享誉海内外,与其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陈诚五使西域,建言“大明王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此举既能“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作为明朝的友好使者,陈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外交家行为和素质,以及代表明朝向西域各国传达向好亲睦之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亲、诚、惠、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也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5)03-0080-05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3.018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熊小飞,男,重庆巴南人,硕士研究生
The Outstanding Diplomat on the Silk Road—Chen Cheng
XIONG Xiao-fei 1, JI Kai-yun 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Chen Cheng, an extraordinary diplomat, contemporary with Zheng He, is world-famous for his seven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 Chen Cheng once suggested that"the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should open bilateral trade with western countries",and explained that such practice would not only help" alleviate border disasters"but also"bring benefits for almost a century with a huge amount of tax annually". As an envoy of friendship in the Ming Dynasty, Chen Cheng displayed diplomatic style, and showed friendliness to western countries on behalf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mmerci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mbodied Chinese traditional diplomatic concepts of"amity, sincerity, mutual benefit and inclusiveness", and defined historical origin for today's Silk Road spirit in interconnection of policy communication, road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monetary circulation, understand between our people.
Key words: the Silk Road, diplomacy, Chen Cheng, "amity, sincerity, mutual benefit and inclusiveness"
郑和下西洋在中外声名远播,与其同时代的陈诚五次出使西域,巩固和发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方位交流。但陈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郑和相比却大为逊色。本文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评价陈诚外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五使西域,十五世纪著名的明朝外交家
第一次出使西域。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陈诚以明朝外交官的身份第一次出使西域,此行的使命是处理朵儿只巴叛乱和蓝玉西征后的善后工作,恢复当地的统治秩序。陈诚不辱使命,“往撒里畏兀儿(河西走廊的中部,祁连山以北)重新建置“安定卫”(明朝关西七卫之一,在今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处)等 [1]。陈诚此行对当地部落采取招抚政策,委派当地部落首领为地方官员,包括酋长哈孩虎都鲁等五十八人被明朝皇帝授予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等到陈诚返回北京时,酋长也一同前往,并贡奉宝马以谢皇恩 [2]。此外,陈诚奏请朝廷派遣熟悉农业的官员前往当地,由此将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该地区。陈诚此举恢复了明朝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有效管理,同时重新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东段通道,为以后交往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出使西域。永乐十一年(1413年)八月初一日,陈诚被差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泽拉夫尚河谷地)、哈烈(今伊朗中部、东部,阿富汗西部和北部,土库曼斯坦大部,下文所指帖木儿国和哈烈国均指同一国家)等国护送使臣,历时三年 [2]。陈诚以明朝使团吏部员外郎的身份,卷143抵达帖木儿国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受到帖木儿国王沙哈鲁的热情款待。阿伯特拉柴克记载“1417年(永乐十五年)五月,明朝皇帝使者陈诚等人,向帖木儿国带来马三百匹及其它珍贵礼物,包括鹰、花绫、瓷器等。陈诚将其分赏给王公大臣。其中朱棣写给沙哈鲁一封国书(明朝皇帝致沙哈鲁的国书,皆用波斯、蒙古及中国三种文字书写)。列举两国以前和好历史,并希望以后两国仍能和睦交往,尤其要注意扫除两国交通障碍。两国相隔虽然遥远,但可打开和谐之门。两国商人更可以自由往来贸易,在途中不受盗匪骚扰。中国使者受到优待后,乃辞别回国。沙哈鲁遣阿儿戴细儿塔瓦斯吉随同这些使者一起前往中国。” [3]271-272永乐十一年,失刺思(今伊朗法尔斯省设拉子)派遣使臣随同哈烈等八国,与明朝使者白阿尔忻台一起向朱棣进贡当地奇珍异宝,朱棣命李达、陈诚等赐予来使重金 [3]308。
在历时三年的访问期内,陈诚展现出明朝亲和、诚意、互惠互利的外交风尚,更进一步赢得了沙哈鲁的尊重,并成功将帖木儿国内历来主张对明朝开战的“仇华派”势力打倒。此外,陈诚走访当地名门望族和知名商会,结好驻帖木儿国的各国使臣,广交朋友,更进一步宣扬了明朝国威,扫清对明朝不利的谣言。而明朝使团带来的瓷器、丝绸等精美礼品,在当地居民中受到普遍好评。
永乐十三年(1415年),李达、陈诚等归国。西域各国派遣使臣前来朝贡,并带来文豹、西马等当地奇珍异宝。第二年又再次进贡。等到他们归国时,朱棣命令陈诚赐予他们重金 [2]。值得注意的是,陈诚于1415年冬回京复命。“向朱棣递交《西域记》一本、《狮子赋》一本,《行程记》一本、西马七匹。” [3]268这些书籍,记录了陈诚出使西域心得和有关中亚国家风俗民情。此次归国随行的中亚、西亚各国使团,多达三百余人。陈诚此次出访彰显了明朝的国威,进一步巩固明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特别是增强了与哈烈国的友好交往。前苏联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由此评价:“这是一次对于帖木儿帝国对外国策有着深远影响的外交盛事,睿智的中国使节陈诚,不但用他善辩的口才和高贵风度得到沙哈鲁的敬重,更向帖木儿国民展现了中国博大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以及睦邻友好的真挚诚意。从此之后,无论时局怎样变动,对明朝的友好政策,成为他们始终不变的选择” [4]。
第三次出使西域。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诚率团出使西域各国,历时三年 [2]。陈诚此行主要是向西域各国签定贸易协定和协商每年互派的商队数量,也是继1414年明朝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大败瓦剌(明朝对西部蒙古的总称,今新疆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以及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南部)后,中央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管理的需要。陈诚奏请朱棣派专业人员随行,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善——“土木之变”后,他凭口才折服瓦剌,迫使其放还明英宗。而正是这些随行人员在之后与西域各国的商贸谈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年八月,陈诚再抵帖木儿国并达成商贸协议。陈诚赠予沙哈鲁《奔马图》。沙哈鲁致信朱棣,朱棣回信,坦言两国已“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1419年,朱棣书喻沙哈鲁:“朕承受天命,爱护养育我的百姓。从西域前往中国的人,均要采取受保护礼遇。自此之后,两国相交往,更加亲密和睦,来往的商人不受阻碍,两国臣民,共享太平。” [4]陈诚此行奉明朝皇帝之命先后赐予哈烈国国王沙哈鲁、撒马尔罕地方统治者兀鲁伯、失刺思地方统治者亦不刺金等白金、纣丝、沙罗、绢布等物 [4]。卷117西域各国与明朝的友好往来关系持续升温。
第四次出使西域。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月初二日起,陈诚出使西域诸国,历时两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陈诚回京复命 [2]。广东布政使司陈诚作为右参政司,同中官郭敬出使西域各国。当时哈烈、撒马尔罕、八答黑商(应为巴喇黑,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谢里夫以西巴尔赫)、于阗(今塔里木盆地和田地区)各国,均派遣使臣来明朝贡奉宝马,朱棣因此命令陈诚赐予他们重金。卷226在此次出使前,恰逢陈诚母亲罗氏病逝(在陈诚第三次出使归国途中),在家“丁忧”(即朝廷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未满两个月的陈诚被朱棣指派出使西域,因为明朝皇帝认为只有陈诚可以担此重任。陈诚此行向帖木儿国赠予朱棣特命翻译成波斯文本的《齐民要术》和《水经注》两部典籍,这也是明朝向外宣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陈诚更主动与帖木儿国主管农业的官员交流、推广中原农业技术,并成功在当地开辟出“试验田”,明朝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从此在中亚地区广为传播。陈诚归国时,沙哈鲁竟亲自“相送百余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永乐十七年,亦思弗罕(今伊朗的伊斯发罕省)偕同邻国失剌思向明朝贡奉狮子、豹子、西马,朱棣向这些来使赠送白金、钞币 [3]310。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哈烈国偕同于阗、八答黑商等国来明朝朝贡。陈诚带领二十多个中亚国家回访使团返回北京,总数达到五百人以上。朱棣特命精锐骑兵从肃州开始护送。当时明朝正筹谋北征蒙古,北京城周边重兵云集。朱棣下令从明军中挑选出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在见识到明军的强大后,帖木儿国使团成员盖耶速丁在回忆录中坦言:“这次出使的最大感受是我反而很庆幸帖木儿大帝死于东征的路上,这使他保住了一生的英明。”帖木儿国使臣初来时,以“我国没有行叩拜礼风俗”为由,向朱棣仅行鞠躬礼。但在归国前使臣们再次觐见明朝皇帝时,都心悦诚服地向朱棣齐行跪拜礼 [4]。明朝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外国使臣展现了国威,达到了万国来朝的预期效果,明朝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第五次出使西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陈诚奉命出使西域。九月,明成祖去世。仁宗即位后向天下发放诏书停止派遣使臣出使国外。陈诚行至甘肃将出塞时,被仁宗招回 [2]。由此可见,陈诚第五次的西域之行尚处在明朝中国版图内,在其安抚了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后,于十一月返回北京。此时的明仁宗并不关心国外事务,大规模的出使行动遂中止。遗憾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由此日趋衰落。宣德三年(1428年),帖木儿国再派使节出使明朝,并热情邀请明朝派使臣回访,其中就坦言沙哈鲁对陈诚十分挂念,希望明朝再派陈诚出使,但终被明宣宗婉拒。
这位著名外交家五出西域、通好外邦、宣示明朝国威,在中亚和西亚都展现明朝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弗拉基米尔佐夫为此评价:“这个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用诚恳的态度和不放弃的精神,化解两大世界最强帝国之间的矛盾,为帕米尔高原周边各民族带来安宁与和平,是15世纪最杰出的和平使者。” [4]
二、“善抚夷事”,妥善处理内外矛盾的和平使者
洪武三十年(1397年),安南(今越南)侵犯明朝边境,陈诚奉命出使安南解决边界领土纠纷 [2]。从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初一日短短的十日内,陈诚连续致安南国王四封书信,征诸载籍,晓以利害,反复辩论,尽职尽守,展现出外交家的胆略与才干 [5]119-123。在陈诚归国时,安南国并未归还我国被占边界领土,但陈诚的所作所为为永乐年间明朝征讨安南创造了条件。
建文四年(1402年),陈诚出任广州府官员,调解“色目户”(主要指阿拉伯国家的移民)与当地乡民的纠纷矛盾。陈诚深入当地,在充分尊重当地习俗的情况下对各民族纠纷进行调解,主持修缮当地清真寺,最终使得当地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建家园。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陈诚升任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 [2]在这一时期,安南出现严重叛乱,大批安南难民从海路涌入广东。时任广东都指挥使的陈震提出严禁难民进入广东境内,违者格杀。陈诚力排众议,心系苍生,一心为民着想,采取妥善安抚难民的办法:一方面捕捉难民中劫掠百姓的违法者;一方面在广东屯门、虎门、东莞提供帐篷以供难民居住,并发放食物及其日常生活用品。“难民事件”最终妥善解决。
三、著书立说,记录了古代中外交流的史学家
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陈诚奉命赴内府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 [2]。陈诚以“文渊阁参议”的身份协助谢缙编撰《永乐大典》。他广泛收集史料,将历代中国王朝出使外邦的详情以及中国周边列国的风貌资料整理编撰,这为后人全面研究古代中国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
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月,陈诚向朱棣献上记录他出使心得以及记录中亚各地风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即前文提到的《西域记》等书)。宣德五年(1430年),陈诚开始撰写《历官事迹》,这部书记录他五使西域的全过程,更详细阐述了双边贸易谈判、招抚异族、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此外,陈诚的《与安南辩明丘温地界书》确认了中国和越南之间传统边界线。陈诚参与编修的书籍资料,可谓其呕心沥血之作。总之,我们今天之所以能了解到古代中国外交官的“风姿英才”,陈诚功不可没。
四、建言献策,远见卓识的外交家
帖木儿国国王帖木儿生前已指定其长子只罕杰儿(已逝)之子皮儿·马黑麻为帝国汗位继承者 [6]184。1405年2月大帝去世时,皮儿·马黑麻远在其封地东阿富汗,撒马尔罕随即被帖木儿的另一孙子哈里勒所夺据,并自立为汗,皮儿·马黑麻率军前去争夺王位被哈里打败,退回阿富汗,后于1406年被蒙古贵族所杀 [6]185。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以为皮儿·马黑麻报仇为名,进军中亚河中地区,争夺帖木儿皇位。
永乐五年(1407年),在得知帖木儿国进行皇位内斗时,陈诚立即向朱棣建言“迅速派遣使者前去调解,和平解决这一事件足以宣示天朝威德。”在这场沙哈鲁和哈里勒之间的内战中,1410年,朱棣派使劝喻:“听闻你与哈里勒这对亲叔侄骨肉相残,朕十分悲伤。一家人应亲密友爱,这足可以抵御外侮,对于亲近的人,时常有不一致的行为举止发生,而那些离自己疏远的人,才可保持外表的祥和与和谐。你们现在应该罢兵言和,保全骨肉之情,共享太平。” [3]268
朱棣成功派遣使臣调解了帖木儿国内战两派的纠纷。最终,夺位成功的沙哈鲁将被囚禁的哈里勒释放,授予哈里勒伊剌黑作为其封地 [7]74,持续三年的帖木儿国内战终于“和解”。之后,已成为帖木儿国王的沙哈鲁派遣使团朝见朱棣,两国关系持续友好,双方重新恢复朱元璋时代的“宗主国”关系。这也向世人展示了明朝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周边国家进行和平调解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事件的解决促进了中亚地区的和平,为明朝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归国后,陈诚向朱棣建言明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称此举不但能够“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朱棣采纳了陈诚的建议,在哈密、凉州设立贸易点,允许西域各国商队在此进行贸易。帖木儿国也重修了因战火而废弛的伊朗西部古驿道。因元末战乱和割据一度阻塞的丝绸之路,又出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 [8]。中国的丝绸远销西亚和东非地区,中东甚至欧洲的商品与文化典籍,也不断输入中国。
五、陈诚的外交精神与当代价值
在明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陈诚的外交精神与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外交思路相一致。明朝皇帝及其使臣陈诚在处理帖木儿国内斗纷争以及处理与西域各国关系时践行了丝路精神,而当前的“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9],正是古代丝路精神的升级版。
“亲”指明朝同西域各国亲仁善邻。明朝与周边国家以及海外国家采取“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模式,保持了“不征”的特征 [10]。朱棣亲近对待周边国家,甚至故意对冒牌的“纳贡使团”故作不知,放弃了天朝大国的姿态。对中亚各国来说,它们愿意通过纳贡的各种形式前来北京,以便保持它们的贸易特权 [11]288。在中国皇帝看来,天下是他有义务关怀的“大家庭”的一部分,尽管中国与它的落属国之间还是有所不同。朱棣在其登基后不久宣告“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 [12]
“诚”指明朝在对外关系中重视建立自己的信用,更要行胜于言。明朝遣使和平解决帖木儿国内乱足以表明明朝的诚心诚意。明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分为官方的遣使纳贡以及民间商业贸易。朱棣在写给沙哈鲁的书信中表达了同西域各国真诚交往的愿景:“从西域前往中国的人,均要采取受保护礼遇;来往的商人不受阻碍,两国臣民,共享太平。”这也为当前的“五通”奠定了历史渊源,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13]。
“惠”指国家间“兼相爱,交相利”,互爱互利。永乐年间,朝廷接待了撒马儿罕和哈烈的20个使团、32个中亚绿洲国家的使团,13个土鲁番的使团和44个哈密的使团。这些使团都需要丰厚的礼物和贸易。他们给朝廷带来了诸如贵金属、玉、马、骆驼、羊、狮和豹,他们得到的赏赐是精美的丝绸和其它织品、白银及纸钞及其他贵重物品 [11]288。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
“容”指对世界上各种文明要“善解能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11]288。中国皇帝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多以封王、赐爵、经济扶助为主。朱棣在1418年写给沙哈鲁的一封国书中并没有从中国天子居高临下的口气出发,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与对方地位相当的君主 [14]。在此信中,朱棣对沙哈鲁以政治上平等的人相待,称他是一个开明有洞察力的统治者,并放弃了其对沙哈鲁的宗主姿态 [11]288。值得注意的是,“封贡”关系意味着周边国家接受明朝的“册封”并定期要纳贡,但实际上周边国家依然各自为政,明朝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纳贡”实际上是有利于周边国家的不平等贸易。因而“封贡”关系与殖民主义有根本性区别,“纳贡”关系只具象征意义 [15]435-436。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仍将藩属国的朝贡视为“太平盛世”的象征。
当代中国外交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6],是对明代外交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陈诚外交的当代价值首先体现在作为明朝外交家的陈诚,以负责的大国心态在对外交流上展示出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外交家学习的楷模。其次,陈诚向西域各国表达向好亲睦之情,增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谊和互信的历史基础,使其了解到真实的中国,迎来了“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再次,中国的“亲、诚、惠、容”外交理念需要更加深化、细化,以便更加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共赢模式,为此我们应该:
(一)加强与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
今天的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交往,需更加强调“亲”“诚”内涵。就是要做到睦邻友好和以诚相待。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对周边近邻,中国更是义字当头、顾全大局,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中亚、西亚属于伊斯兰世界,尤其易受到极端宗教势力影响。在我国与其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对“三股势力”,中国政府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使本地区人民都能够在安宁祥和的土地上幸福生活 [17]。
(二)加强与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
今天的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交往,需更加强调“惠”字内涵。就是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互联互通是当前“一带一路”规划和亚洲区域合作的优先。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硬联通”已经在做。政策、法律、规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软联通”也要同步推进。各国要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彼此经验,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 [18]。
(三)加强与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今天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交往,须强调“容”,做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把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放在重要位置,争取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合作对话 [19]。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向世界表明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甚至是“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 [18]。
六、结语
一生五使西域的陈诚,重新打通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往,其善抚夷事、著书立说、建言献策的外交家行为及其不负使命的和平使者身份都为其增色不少。陈诚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其学识渊博、虚怀纳谏等外交素质,值得当代外交家学习和借鉴。陈诚所代表的向好亲睦之情,对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中国古代版本的“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也更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在外交家陈诚的悉心经营下,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和发展,的确达到了“消减边关之患”和“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