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调视野下的《病相报告》

2015-04-10董然

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商洛俗语方言

摘要:押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有大量方言俗语,从而使得该戏曲亲切自然,感染力强,但方言俗语的英译也是该戏曲英译的难点。该戏曲中的方言、俗语英译应遵循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和个性化的翻译原则,可采用直译、意译以及借译等翻译方法。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商洛花鼓戏翻译研究的空白,为以后该领域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5)03-0021-05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3.005

收稿日期:2015-04-1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4JK1215)

作者简介:孙雪娥,女,陕西洛南人,副教授

A Study on C-E Translation of the Dialects and Common Sayings in Shangluo Huagu Opera Shining of the Moon

SUN Xue-e, TIAN Ya-ya, FU Dan-ya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dialects and common sayings in Shangluo Hungu Opera Shining of the Moon make the play natural and impressive, yet they are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in translation. To translate these dialects and common sayings into English, the translator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rity, conciseness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adopt method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translation. To certain extent, this research will fill the gaps of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Shangluo Huagu Opera and set a basis for future study in this field.

Key words:Shining of the Moon;dialects and common saying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商洛花鼓戏是陕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戏曲形式,流行于享有“戏剧之乡”美誉的商洛市六县一区。该戏曲名称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1],经过数十年快速的发展,该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戏剧园地里的一朵奇葩,璀璨夺目,名誉华夏。2006年商洛花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2]。《月亮光光》为商洛花鼓戏最具表作性的剧目之一。该戏曲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清新,思想内涵深刻隽永,情节跌宕起伏,剧情充满感染力 [3]。2002年该戏曲参加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作曲等八个单项奖;2003年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一等奖;2004年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化新剧目”奖。该剧先后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数百场,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省、市电视台播出,赢得广泛好评。

《月亮光光》是中国戏曲界一颗闪耀的明珠,但是却从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究其原因,该戏曲剧本、字幕与唱词翻译的欠缺是其对外传播的最大障碍。调研发现,截至目前,没有任何有关《月亮光光》的译文。文献检索得知,近20年来有关《月亮光光》及其他优秀商洛花鼓戏研究的论文不到20篇。数量有限的研究主要从商洛花鼓戏艺术评析、生存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角度展开,尚未涉及翻译领域。《月亮光光》为商洛地方戏,台词中有很多地域性明显、通俗自然、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俗语,但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方言俗语成为该戏曲翻译中的一大难点。该研究在戏曲翻译原则的指导下,探讨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的英译方法,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舞台演出服务。

一、《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分析

方言俗语极具彰显力,能够凸显人物形象,增加戏剧的真实感。对于方言俗语的准确理解与得体表达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方言分析

例1:石 头:哎,咋像个城里的女娃子。常 水:瞎(ha)了,死了!牧 童:没有,还出气呢 [4]!

例2:土 根:花不了啥钱,我把屋后的那棵大树砍了,我给做一副(棺材)。葛乔根:那是给你爷留的,你骚情 [4]492。

例3:石 头:姓葛的,你大欺小,脸不要。葛乔根:你个秋鸡娃子,还背上个书包上学堂,把你张狂地,想考状元当县长呀 [4]496!

例4:葛乔根:个子长的矮矬矬,脸黑的像荞面馍馍,还把你值钱的。黑 女:你说啥?葛乔根:我是说你的脸蛋亲的像白面馍馍,乔根一见乐呵呵 [4]494。

在上述例子中,划线词语都为商洛方言。例一中“瞎(ha)了”的意思为“糟糕、不好了”,“出气”意思为“呼吸”;例二中“骚情”的意思为“拍马屁、讨好”;例3中“脸不要”的意思为“不要脸”,“张狂”的意思为“嚣张”,“秋鸡娃子”的意思为“小毛孩、臭小子”;例四中“矮矬矬”意思为“矮胖”,“值钱”意思为“骄傲、得意”,“亲的”意思为“漂亮的”。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商洛方言的运用使得葛乔根世俗吝啬、以大欺小、油嘴滑舌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戏曲中“熬胶”“热乎”“死鬼”“相好的”“啥球个东西”“谁哄你谁是地上爬的”“难为”“骂仗”“灵醒”“摆弄”“耳朵乍起”等都为商洛方言。译者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方言所表达的意思与韵味,那么就无法创作出忠实于原文意思的译文,译文与原文的“神似”或“功能对等”更是无从谈起。

(二)俗语分析

根据《辞海》的定义,“俗语也叫俗话、俗言,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等。” [5]俗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形象生动,表意准确,比喻恰当,说理深刻,富有哲理性 [6]。

例5:黑 女:你要能懂洋码号、阿拉伯,还要这些管管签签做啥,再别难为人了,大家都鸡屁股等蛋,等着分粮呢。葛乔根:那好,看在你面子上,我就把这重摆弄一下。土 根:看看看,还是要黑女管着哩!憨 牛:媳妇一道令,看他敢不动 [4]491。

例6:葛乔根:嘴巴还没长硬,就想学老鸦叫哩,啥球个东西。石 头:你…… [4]496

例7:石 头:山里地方邪,说龙就来蛇,快看他们来了。常 水:咱们快躲起来,听听他们说些啥 [4]505。

例8:土 根:黑女嫂你真不亏是跟怡芳学了些文化,说出话来还真有水平。黑 女:那当然了,嫂子我如今是飞机上挂电壶——高水平。葛乔根:……他要真的一走,你这个家不就散了,那是你也就成了庙门前的旗杆——光棍一条了 [4]506。

例9:黑 女:那就是不见人影。我就说,你一个人进城,把你没丢就行,还能找见人……土 根:黑女妹,你不要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鼻子底下就是路,怡芳提供的地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4]493。

例10:土 根:我好比老鼠掉进米缸里,是喜是忧难分清 [4]514。

上述例子中划线的部分都为俗语。俗语以亲切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道理,俗语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乡土气息,提升了戏曲的趣味性与幽默感。例5中“鸡屁股等蛋”形象地表明了牛背梁的父老相亲急切地等着分粮的心情;例7中的俗语“嘴巴还没长硬,就想学老鸦叫哩”充满嘲讽性,塑造了葛乔根“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例9中的俗语“鼻子底下就是路”体现了土根风趣的语言特点;例10中的俗语“老鼠掉进米缸里,是喜是忧难分清”生动地传达了土根得知怡芳可能回城并永远离开他时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情。俗语与方言不同,方言不易被不懂方言的人理解,而俗语借物表意,意思显而易见。在翻译俗语时,难点在于对原文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意境的把握,在于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的实现。

二、《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的英译原则

戏剧翻译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文学欣赏与研究为目的,该类研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语言、艺术风格,遵从原作的结构,采用直译、音译、注释等方法,将原作中的文化典故、方言、俗语的内涵与联想意义全面地介绍给目的语读者,异化策略是该类翻译所采用的主要策略。第二类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在该类翻译中,译者要受时空、语境与观众接受能力等文本外因素的制约,翻译时,译者可以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文做出合理的改动,改写或重写剧本的语言,可适度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7]。

戏曲中方言俗语的英译既要遵循戏曲的翻译原则,也要参考方言俗语自身的特点。对于戏曲翻译的原则,不同的翻译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老舍提出“一句台词一个人物形象”;曹禺提出“为演而译”;朱生豪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余光中认为译文应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 [8]。就戏曲《月亮光光》中的方言俗语翻译而言,译者应遵循以下三个翻译原则。

(一)通俗性

戏剧的舞台性、时空性以及戏剧观众的广泛性决定了戏剧语言的通俗性。首先,剧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因此戏剧创作者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于演员的表演。其次,戏剧在表演时受到时空的限制,演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里,通过有限的语言,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丰富的戏剧思想,所以戏剧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以便观众理解 [8]66。此外,戏剧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其观众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戏剧语言的通俗性。方言俗语源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其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在翻译戏剧中的方言俗语时,译者更要保持其语言的通俗性。

(二)简洁性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戏剧文本从根本上脱离不了舞台表演性的束缚 [9]。戏剧的舞台性要求译者在翻译剧本时遵循语言“简洁性”的原则。戏剧表演受到时空的局限,人物台词转瞬即逝,因此为了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人物语言,戏剧台词必须简洁精炼,力求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如果台词冗长复杂,那么演出将沉闷无趣,观众将失去观看兴趣。《月亮光光》中的方言俗语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戏剧的语言风格,乃该戏曲的“趣味”与“笑点”所在,因此在对其翻译时,译者更要把握其语言简洁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在戏剧中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个性化语言。戏剧通过人物台词刻画人物形象,译者在翻译戏剧中的方言俗语时还应把握其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译者使用的语言应与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教养、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相吻合 [8]66。《月亮光光》中,恰当贴切、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使得林怡芳、土根、葛乔根、黑女等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活灵活现。例如,林怡芳来自城市,读过十年书,其父亲为大学教授,所以她的语言礼貌文雅;土根为牛背梁土生土长的农民,憨厚本分,勤劳朴实,因此其语言质朴通俗;葛乔根是一个势利吝啬、贪图小便宜、油嘴滑舌,没受过教育但心眼并不坏的农民,因此他的台词里充满戏谑语与粗俗语。译者在翻译该戏曲中的方言俗语时应深刻分析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努力做到译语能够像源语一样成功地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

三、《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的英译方法

依据上述翻译原则,《月亮光光》中的方言基本上可根据其意思直译,俗语能直译的尽量直译。然而,该戏曲中部分俗语包含很强的文化意象,直译会造成译文语言晦涩与观众理解上的障碍,会挫伤观众的观看兴趣,从而导致观众的流失,因而在无法兼顾原文中俗语的神韵与意思时,只能对原文语言形式进行变通,以求语言明白通畅,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意译或借译的方法。

(一)直译

直译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与风格,因此为翻译的首选方法。《月亮光光》中的大多数方言与部分俗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在翻译方言时,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方言的含义,然后再进行翻译。在第一部分的例子中,例3中的方言“脸不要”意思为“不要脸”,等用于英语中的Shame on you,但shame on you为标准、规范的语言,不能体现方言的特点,因此可使用不规范的语言Shame you来翻译,以体现方言的特点。“张狂”意思为“骄傲,自满”,可直译为arrogant;“状元”可直译为number one scholar。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人物性格特点,例3可翻译如下(划线部分为方言及其翻译)。

石 头:姓葛的,你大欺小,脸不要。

葛乔根:你个秋鸡娃子,还背上个书包上学堂,把你张狂地,想考状元当县长呀!

Shitou: Ge, how can you bully sister Lin Shame you!

Ge Qiaogen: You, a little brat, so arrogant. With a school bag on you, you think you can become number one scholar, to become the county head

同样,第一部分例4中的方言“矮矬矬”“值钱”“亲的”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译文分别为stout, precious和pretty。

葛乔根:个子长的矮矬矬,脸黑的像荞面馍馍,还把你值钱的。

黑 女:你说啥?

葛乔根:我是说你的脸蛋亲的像白面馍馍,乔根一见乐呵呵。

Ge Qiaogen: You are stout. Your face is as black as the buckwheat buns. You think you are so precious

Heinü: What

Ge Qiaogen: I said your pretty face is as soft as white steamed buns. I feel so happy to see you.

例5中憨牛的台词“媳妇一道令,看他敢不动”为俗语,可直译为When the wife gives an order, the husband always follows。译文与原文一样的通俗易懂,无论从语义、语言形式还是语言风格上判断,该译文与原文很贴近,因此可直译。同样,例5中的俗语“大家都鸡屁股等蛋,等着分粮呢”可直译为We are waiting for the grain distribution, as anxiously as waiting for eggs from hens。该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修辞格与文化意象,形象地说明了农民粮食短缺,急切地希望分到粮食的心情;同时,译文通俗易懂,容易被目的语观众理解。再如,例10中的俗语“老鼠掉进米缸里,是喜是忧难分清”也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I'm like a mouse in the rice jar—it's hard to say it's good or bad,译文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意义、修辞形式与语言风格,形象地表现了土根矛盾复杂的心情。

(二)意译

由于俗语往往具有地域特点,富有文化意象,不易被目的语受众理解;加之戏剧语言受到舞台和时间的束缚,因此当无法兼顾俗语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原俗语在目的语中又无对等的表达时,译者应采用意译的方法弱化俗语中特有的文化成分,译出俗语的内涵意义,明晰台词的意图 [9]75。

第一部分例6中的俗语“嘴巴还没长硬,就想学老鸦叫哩”为葛乔根的台词。葛乔根借该俗语讽刺、批评、训斥孩子,其言外之意为“孩子没有资格教训他,孩子不该顶撞他”。由于该俗语具有地域性特点,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但外国人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因此该俗语不宜直译,而应根据译入语观众的文化习俗与语言习惯,对其意译。

葛乔根:嘴巴还没长硬,就想学老鸦叫哩,啥球个东西。

石 头:你……

Ge Qiaogen: You, a little shit, how dare you retort

Shitou: You…

该译文中使用“little shit”为英语中的常用粗俗语,意思为“小混蛋,臭小子,小畜生”,该词充分展现了葛乔根心胸狭窄、语言粗俗的特点。“…how dare you retort?”为疑问句,有质问的意味,其意思为“你胆敢顶嘴”,该译文明晰了台词的意图,简洁明了,便于观众理解。

再如,第一部分例9中的俗语可采用意译的方法。

黑 女:那就是不见人影。我就说,你一个人进城,把你没丢就行,还能找见人……

土 根:……鼻子底下就是路,怡芳提供的地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Heinü: You mean you didn't find him. You went to the city by yourself. It's ok you didn't get lost, let alone finding him.

Tugen:…I have the mouth, I can ask the way. I clearly remembered all the places Yifang mentioned.

在该例中,原文中的俗语“鼻子底下就是路”意思为“只要长着嘴,就能问路”。译者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其机械的翻译为“There is the road under the nose”,那么译文将产生歧义,引起读者误解。因此,译者应把握台词的真正含义,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其意译。

例8中的台词“嫂子我如今是飞机上挂电壶——高水平”是黑女自夸自己文化水平提高了,若按照俗语的字面意思将其直译为Now I'm the thermos hanging over the plane—at a high level,译文非但不能传达出原俗语的意思,反而会弄巧成拙,使目的语观众无法理解其含义。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笑话性的错误,只能取其内涵意义,将其意译为Now I'm quite learned。该译文虽然没有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但言简意赅,“quite”一词能体现黑女幽默的语气,译文与原文的语言风格基本一致。

(三)借译

如果俗语在目的语中有对等的表达法,译者可直接套用或借用目的语中的表达,即采用借译的方法。借译不仅有利于读者或观众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且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艺术特点和趣味性。《月亮光光》中部分俗语的翻译可采用此方法,如上述第一部分中的例7:

石 头:山里地方邪,说龙就来蛇,快看他们来了。

常 水:咱们快躲起来,听听他们说些啥。

Shitou: Speak of the dragon and it appears. Look, they are coming.

Changshui: Let's stay hidden and listen to what they will say.

上例中的俗语“山里地方邪,说龙就来蛇”基本等同于“说曹操,曹操到”。英语中有与其意思对应的习语,即“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翻译该俗语时,译者可套用该习语的语言结构,但为了保留原俗语的文化异质感与地域特点,译文中可保留“龙”这一形象。

再如,例9中的俗语“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与英语中的习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的含义与功能基本对等,因而可以采用借译的方法来翻译。

四、结语

商洛花鼓经典之作《月亮光光》中的方言俗语不仅使得人物形象鲜活逼真,而且增强了该戏曲的地域性、民俗性与趣味性,为该戏曲的亮点之一。该研究分析了戏曲中方言及俗语的翻译原则,并依此提出《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的具体的翻译方法。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为戏曲及其它形式文学作品中方言俗语的翻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填补商洛花鼓戏翻译研究的空白,该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精粹走出国门,丰富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但由于在此之前有关商洛花鼓戏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加之作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因此该研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商洛俗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方言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俗语知多少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客家俗语巧诵读
我的是故乡商洛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