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共同阅读计划”书籍的选择策略分析及启示*
2015-04-10赖晓静
赖晓静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320)
美国高校“共同阅读计划”书籍的选择策略分析及启示*
赖晓静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320)
“共同阅读计划”是美国高校为本校学生开展的一类重要的阅读活动,该计划倡导通过共同阅读达到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建立批判思维方式,并培养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文章对“共同阅读计划”中选书机构、流程、书籍的体裁、主题、数量等多项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美国高校在选书策略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共同阅读”活动可资借鉴。
美国共同阅读计划选书策略高校图书馆
根据学者斯坦诺维奇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报告,学生的广泛阅读存在“马太效应”,即阅读的时间与数量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反之亦然[1]。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科成绩,甚至影响他们未来在社会和职业中的表现和发展。为此,美国对国民开展了多项阅读活动,而由高校为本校学生开展的“共同阅读计划”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共同阅读计划”最初起源于读者俱乐部和读书社区,并深受当时风靡全美的“一城一书”活动的影响[2],至今,该阅读计划在美国各大高校迅速发展,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1 “共同阅读计划”概况
“共同阅读计划”是指大学或学院为本校学生指定书籍阅读,指定的书籍往往能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关于书籍阅读和之后的讨论、写论文等活动可以是必须的,也可以是自愿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共同阅读计划”,以及对学生对象的细化,阅读计划已经演变为两种类型:一是作为新生体验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给即将入学的本校新生指定书籍,要求在暑假期间阅读,并在回校后开展读书讨论会等系列活动,即新生阅读、大一阅读;另一类是针对所有在校学生,为他们指定书籍并在就学期间阅读的计划,即共同阅读、校园阅读、“一本书”项目[3]。高校无论是设计和开展上述哪种“共同阅读计划”,都必须考虑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办学理念的不同,美国各高校对“共同阅读计划”目标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目标大体一致。根据波夫(Boff)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共同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探索,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加深社区共同体的意识,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校园生活[4]。国内学者吕雪梅认为,“新生共同阅读计划”强调阅读是促进学生成功并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核心技能。高校通过共同阅读,除了能培养新生共同体意识外,还能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和研究,并营造浓厚的大学学术氛围[5]。学生共同阅读指定的一本或几本书,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任务,而是为了鼓励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从中获得学习和成长。
其中,要实现共同阅读计划的目标,书目的选择是核心和难题。什么样的书适合学生共同阅读,是每一所高校都需要仔细斟酌的。
2 书籍的选择策略
从成千上万的书籍中挑选一本给本校学生共同阅读是非常繁杂的工作,这需要确定好选书的目标。是讨论特定时代才会出现的主题,还是探讨人类长久以来的宗教信仰和情感。是阅读一本畅销的名人传记还是捧读经典的文学名著,这都是在选择书籍前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实际上,高校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中选择最具有积极意义或者反思作用的书籍。
根据奇克林的描述,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以下七个方面获得成长:能力发展、管理情绪、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自我身份、发展目标、人格完善[6]。这七个方面会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开展“共同阅读计划”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高校作为施教机构,有责任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开拓视野、完善自我。选择的书籍应该具备可读性和挑战性,并能启发学生思考信仰、探索感觉,并与他人情感产生共鸣。
2.1选书流程
随着高校纷纷开展“共同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书籍的流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大部分美国高校本着开放和不断调整的原则,选书流程经历了如下的演变。最初,由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组成的共同阅读委员会来推荐和选择书籍,并将初步筛选的书目和每本书的简要说明提交至大学校长处,并由后者最终确定当年的共同阅读书目。然而,该流程受到一定异议,因为“共同阅读计划”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希望在选择书籍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体现自我想法,而积极要求参与其中的呼声也日益增强。选书流程逐渐演变为由学生推荐书籍,共同阅读委员会随之对书目进行复审,并将筛选书目和说明提交由校长做最后决定。选书的初始决定力量交还给学生有着明显积极的作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选书的热情,并在过程中建立学校共同体的意识。但此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一方面是学生推荐的书籍种类繁多,有的甚至鲜为人知,委员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比较和筛选书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视野有限,其推荐的书籍并不一定符合“共同阅读计划”的理念。因此,上述流程虽然被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但并不一定是最科学的,然而,如果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热情,并且本校学生的质素和层次比较高,该选书流程还是较为理想的。
2.2书籍类型
用作“共同阅读计划”的书目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传统的经典名著、名人传记到插画小说、现代文学都可以考虑作为收录对象。一般而言,作家的高知名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人物设定的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情节都会受到高校的青睐,如果书籍已经在国内出版界和评论界获得肯定,并在读者间引起一定讨论,这本书一旦被推荐,共同阅读委员会将会重点考虑收录。但实际的选书过程还包含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书籍的体裁、主题、与学校或当地的紧密联系性等。
2.2.1文章体裁
选书首要面对的是文章体裁的选择,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书籍更适合学生阅读和讨论,这也是各大高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虚构小说一般更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广泛想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有不同的解读。而非虚构类书籍常被认为作推广阅读的书籍有一定局限性,实际上,非虚构类书籍,尤其是传记类,无论是如《乔布斯》这类名人自传还是如《另一个韦斯·摩尔》的普通人故事都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像反射读者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引起有类似经历和心境的读者的共鸣。因此,书籍的主题和内容比起体裁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2.2.2出版年代
出版年代较久远的经典著作在高校中的学生读者群并不多,经典著作本身具有文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是经过时间长河检验的佳作,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到高校课程中,但是其著者大多已过世,无法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经典名著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而为学生设置阅读难度显然不是高校的本意,因此仅有很少的高校指定经典名著作为共同阅读书籍。反之,大多的美国高校倾向于选择出版年代不远,但著者与作品质量在业内口碑甚佳的书籍作为共同阅读书目。这类书籍往往探讨当代突出而棘手的问题,可以让读者比对现实世界启发思考,开拓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主题内容
考虑到共同阅读计划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完善自我,如果一本书的主题能体现个人或群体克服各种困难,包括生存的困境或种族歧视等障碍,这本书将极有可能被选入“共同阅读计划”的备选书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挖掘自身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求解决迷惑,走出困境。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2007年选择了一本描写种族歧视的书籍《将小号放在我们手上》,目标是借阅读和讨论本书的机会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彼此的差异,消除种族隔阂,扩大对他人的认可和包容度。而主题涉及世界观问题、社会公正、伦理道德有助于提升学生反思自我、完善人格。例如,华盛顿大学在2006年选择的共同阅读书目是《山外有山》,讲述了一个哈佛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在海地这个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免费行医的故事,该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看待世界和人生价值的不同视野,鼓励学生关心贫穷、帮助弱者,树立改变世界的决心。此外,哲学、历史、科学类的好作品同样也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2.2.4注重多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美国高校注重通过“共同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学科,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关注跨领域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意识,启发跨领域研究的视野和能力。如最受美国高校“共同阅读计划”推崇的图书《永生的海拉》通过还原美国女黑人海拉的肿瘤细胞被医院窃取并人工培养用于多项科学研究的真实故事,揭开了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了医学伦理以及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这个故事可以使学生走进关于种族、信仰、阶层及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研究。
2.2.5凝聚地方认同
为凝聚地方认同,高校对与本城本地,甚至和本校有关的书籍格外青睐。比如,一本书以当地为背景,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人物原型为当地人物,甚至作家就是当地或本校的教职员工,这都会加深本校学生对当地和所属高校的了解,极大地激发荣誉感和认同感,并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社区共同体意识。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的共同阅读书目中,至少会有1-2本为本校教师的著作,一方面是本校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属世界高校前列,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加强与教师著者间的交流互动,引发师生双方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不同高校在推荐书籍时,会在书籍数量上持不同意见。部分高校如康奈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度只为本校学生推荐一本书,这与风靡全美的“一城一书”有着相似的理念,正如“一城一书”的创始人南希·珀尔所说,“文学使他们聚拢起来,因为有一本书触动了他们[7]”。提倡精读一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深度阅读,还可以形成阅读焦点,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制造唯一的共同话题空间,创造沟通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尤其是新生进行社会交往,凝聚同学间的认同感。同时,推荐一本书要求高校有高超的选书本领和眼光,选择的书籍应兼具较强的文学欣赏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也有部分高校采取主题阅读,即围绕一个既定主题,组织一系列书籍给学生阅读。所谓主题,可以是某个话题、理念、事件等,名称与内容也可不拘一格。这种推荐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某主题的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点阐释,引导学生在对主题的揭示和理解上具备深度和广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启发。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推出系列读物,2014年该校为了庆祝大学言论自由活动50周年,特别推出关于“言论自由”的11本读物,供本校学生共同阅读。
此外,多数高校在为本校学生,尤其是新生挑选书籍时,倾向于选择厚度适中的书籍。例如,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2007年选择共同阅读书目时就明确提出书籍页数应该在300页以内。因为页数适中的图书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饥渴,也不致产生阅读疲劳。
2.4著者的配合度
美国高校开展的“共同阅读计划”大多要求学生在阅读书籍后,开展读书讨论会,并将阅读书目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此外,还提倡与著者面对面讨论和交流。高校会提前联系书籍著者,商讨其本人是否有时间来校演讲,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著者的创造动机和写作过程。由于美国高校极度重视人与人间的直接交流、激发思想的碰撞,如果著者始终无法到校园演讲,则该书有可能不被列为当年“共同阅读计划”书目。
3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共同阅读”的启示
根据Twinton的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7年,“新生共同阅读计划”已经在美国130多所高校里开展,并取得广泛影响[8]。“新生共同阅读计划”仅仅是大学“共同阅读计划”的一部分,从开展的高校数量上已可知,“共同阅读计划”在美国的推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图书馆开展此类型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有一定的阅读推广经验,应承担起为本校学生推荐共同阅读的图书的使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成长。
3.1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开展“共同阅读”以及图书馆如何参与该过程的研究性文章极少。应该对此领域进行更深入和体系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共同阅读的目的、书籍的选择流程和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对美国高校历来的共同阅读书目进行体裁、主题内容、出版年代等多项指标的统计,以求总结图书类型选择的利弊和趋势,对本校选择书目,开展阅读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101 Patterns and risk factors of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N0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with tumor maximum diameter of 5 mm or below
3.2设立阅读推广部和专职人员
美国政府和高校历来重视阅读,有专门机构来制定成熟的阅读推广体系和方案,与国外情况不同,国内高校和图书馆鲜少设立专门针对阅读活动的部门,大规模的阅读推广活动常是在世界阅读日期间临时由办公室或信息咨询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并没有固定的人员班子开展此类活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设立负责共同阅读书目筛选和阅读推广的专门组织和实施部门,并制定明晰的选书流程和活动指南,确定行动方案,将共同阅读推广活动规范化、专业化。
3.3积极与学校部门合作
图书馆应借助各方力量,整合一切资源,比如联合二级学院、团委、学生会和教务处,向学生发起征集共同阅读书目的倡议,或是与二级学院教授共同选择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书目,并由教务处在开学时或是教授在课堂上为学生指导阅读技巧、解读内容,并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团委和学生会要积极协助图书馆围绕此书开展如征集书目和举办讲座等各种活动,积极扩大“共同阅读”活动的影响面,引起各方重视。
3.4加快品牌化建设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常存在影响力小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主题不够鲜明、缺乏创意,另一方面是活动过于零碎化、随意性大,没有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高校图书馆应该为本校的“共同阅读计划”设计统一的标识和称呼,统一设计宣传单等,这样有利于打造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让其能沉淀并延续下来成为学校“共同阅读”的标志。
借鉴与吸收美国高校“共同阅读计划”对开展我国同类型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国内高校图书馆不可完全复制或移植美国的选书流程和方法,应根据所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来操作。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最合适的书目来策划和开展本校的“共同阅读计划”,是一项需要不断研究、评估和总结的工作。
〔1〕Stanovich,K.E.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010(3):16-21
〔2〕Marry,T.Readingbetweenthelines:Extendingthereachofauniversity common readingprogram[J].Practical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1):51-58
〔3〕Laufgraben,J.L.Common reading programs:Going beyond the book[D].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National Resource Center,2006
〔4〕Boff,C.,Schroeder,R.,Letson,C.,&Gambill,J.Buildinguncommoncommunity with a common book:The role of librarians as collaborators andcontributorstocampusreadingprograms[J].ResearchStrategies,2007(20):271-283
〔5〕吕雪梅.美国高校“新生共同阅读计划”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2):66-70
〔6〕Chickering,A.W.,&Reisser,L.(1993).Education and identity(2nd 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26-43
〔7〕王宜燕.美全城同读发起人担心走样[EB/OL].http://culture.163. com/editor/020226/020226_59392.html.[2011-10-22]
〔8〕TwitonA.CommonReadingProgramsin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s://gustavus.edu/library/Pubs/Lindell2007.html.[2014-05-22]
Analysis of Book Selection Strategy in the“Common Reading Program”amo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Lai Xiaojing
The“Common Reading Program”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ading activity for students.It aim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perfect themselves,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foster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s well.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s up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oncerning book selection like book selecting organization,selection procedure,book genre,theme,numbers,etc.Since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gain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book selection strategy,they can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carry out“Common Reading”activities.
America;Common reading program;Book selection strategy;University library
G252.17:G258.6
A
赖晓静,女,1983年生,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阅读推广、图书馆服务。
*本文为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依托图书馆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图书馆学习中心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JG20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