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

2015-04-10

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明民族生态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1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凸显,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出发,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又指出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的逻辑势必造成“日益腐败的自然界”[2]225,社会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185。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思想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自由和谐。

自由与和谐靠什么去实现?毛泽东从革命的视角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邓小平从改革发展的视角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在这里,他们所强烈表达的都是现在进行式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全符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也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步是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尽可能快地去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样一个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发展生产力所要达到的“共同富裕”目标,强调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能搞平均主义。党的十八大之后,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积累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生态文明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生态文明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客观尺度。这是“回到”马克思又“超越”了马克思。说“回到”马克思,是因为习近平论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整体的自由和谐;说“超越”马克思,是习近平论生态文明时,增添了绿色生产力内涵,并把它看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在进一步强调一个月前视察海南时重要谈话的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5]208。是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了重要部署。

2015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一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意见》就目标任务做出具体部署,《方案》则就制度和体制进一步明确方向: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六大理念和“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等六大原则。从这里可以看出,《方案》坚持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它“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6]。至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成型,而成功则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 生态文明建设为民族地区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契机

基于长期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一般聚居在较为边远落后的山区和边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地区已经实现了两次大的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发生在解放初期。如西藏通过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举进入社会主义,获得了民族平等和人民民主。这一根本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第二次跨越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覆盖中国全境的网状立体交通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开启,表征着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已经与全国的发展基本同步。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期待实现民族地区的第三次跨越发展。这主要是基于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危机,进一步凸显我国民族地区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

首先,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天然物质条件。无论从水资源、森林草地资源看,还是从风力发电和矿产储藏资源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都极其丰富。从大的方面看,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还有流经东南亚的湄公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生态功能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从小的方面看,即使是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雨林也无一不处在民族聚居区。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具体数据,有学者初步统计,各民族自治地方“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1.6%,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50.7%,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的52.5%,全国五大牧区、两个热带经济作物基地,都在少数民族地区”[7]。

其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等,对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正在发挥和将进一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西部大开发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贯彻落实。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初衷相比,更多了一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2000年1月,朱镕基任组长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提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力度,采取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8]的政策措施。目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据《科技部: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发布日期:2014-12-22)介绍,科技部为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2014年有如下举措:一是加快新能源、数控技术等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内蒙、广西等6省区承担核高基、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4项;支持西藏、青海开展“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户用光伏系统和独立光伏电站。二是支持农业创新创业。指导贵州、云南、青海、新疆编制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支持103个县(市、区)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支持1 034项;国家火炬计划支持52项。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支持开展贵州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与保障、南疆沙区生态修复与资源开发利用、新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治理等。

其三,少数民族地区谋求发展的“幸福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致的。全国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广大农民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民的幸福指数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不遗余力,取得重大成效。目前,民族地区的发展,还有一个为建设美丽中国分担更多责任的问题。犹如沙尘暴提醒人们的不仅是要注意京城,而且还要注意解决整个大西北的沙漠化、荒漠化问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确定,正是对生态危机的主动应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民族地区在许多地方是重叠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犹如内蒙一些地方探索“沙产业”“草产业”,青海、西藏发展旅游业,变生态环境优势为经济资源优势。二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对于生态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是可取的。但对于一些尚可生存但还谈不上生活的人们,则多半是“故土难离”。但不管“走”或“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所当然也要涵盖最贫瘠落后民族地区的“幸福梦”,“走”也是一种积极建设的方式。但要走得幸福,走得彻底,笔者通过对海南中部山区生态核心区几个县市的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移民”建议,得到省政府的批示和重视。文中认为:因为受过高等教育者能够适应城镇生活且能把家人从深山老林中带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如白沙县高峰村的山区移民半数重返原居地,出现两个高峰村的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为民族地区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契机,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契机。据新华网北京2015年6月8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9.0%、8.7%、7.9%、8.4%、10.1%、9.6%、8.2%、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1.0%、11.4%、12.3%、10.7%、11.2%、13.1%、10.9%、12.7%(见附表)。 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持续趋好,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增速居全国前列,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2014年全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率(%)

3 “美丽乡村建设”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规划跨越式发展,是从中央到各民族地区的共识。如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认“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把“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列入“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领衔的“五个确保”[9]的指导思想之中;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战略理念,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美新疆”[10];内蒙提出“‘8337’发展思路”[11],努力建立北方生态屏障,追求美丽与发展双赢;宁夏作为我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提出了“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12]的战略构想,要求全面提升环境竞争力,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广西更确立了“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走出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13]。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规划跨越式发展,落实到民族地区农民主体的行动,是政府主导的造福于民的共创活动。这种共创,是各种建设战略目标的协同共创。从建设的现实需要看,一是民族地区的居民分布一般都地广人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大范围覆盖并夯实“美丽中国”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多是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4]36契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5]的基本目标,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也涌现出不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模式。如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广西“生态文明村”建设,西藏“安居工程”及配套水、电、路、通信、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到农家的“八到农家”工程建设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自浙江吉安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以来,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学习借鉴推广中,已经显示出“美丽乡村建设”“聚民心”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海南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升级版,服务海南“绿色崛起”战略,东部较发达的琼海市提出“不占地、不砍树、不坼房,就地实现城镇化”的口号,整体上建成了美丽琼海;中西部相对落后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则把农房改造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指导,规划先行;环境优先,民生惟重;尊重市场,村企双赢”的规范性做法,促进了山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周三村以其“山水一色、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特色,被评选为海南“最美乡村”。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可为探索民族地区的绿色跨越发展之路——在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益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生活在生态核心区的百姓看成是生态文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在规划红线中既强调“禁止”类语言,也要有更多的“民生”类表述。当前,生态补偿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类主体功能区民族地区保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民族地区的民生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于中央财政。从加大“绿色发展”的可行性看:一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民族地区过去因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美在自然而难以被人们发现,甚至发现了也难以企及,犹如青藏高原的每一座雪山都有着神奇故事,令人神往,但要去看看没有“天路”不成。而现在的网状立体交通和互联网,把山水阻隔的距离大幅拉近,高山之美、森林之美、草原之美、沙漠之美、戈壁之美,都近在咫尺;二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条件也开始具备。如过去种桑养蚕是长江流域的事情,而现在,宁夏贺兰县从1999年就开始大面积种桑养蚕,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目前已经将其发展成为主要产业之一。在治理沙漠过程中,过去只能种沙生植物。但随着科技进步,生态治理逐渐转向生态经济。如内蒙古的灌木资源利用、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制药,新疆的林果业、中草药产业,宁夏和青海的沙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而且也成为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富民工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J].国土绿化,2013(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09-22.

[7]刘建文.论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6).

[8]西部地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misc/2004-11/18/content_3243166.htm.

[9]侯霞.推进西藏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N].西藏日报,2013-01-12.

[10]杜力洪·阿不都尔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美新疆[N].中国环境报,2013-01-09.

[11]“8337”发展思路:百姓的愿景[N].内蒙古日报,2013-04-02.

[12]冯志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新宁夏提供环境保障[N].中国环境报,2011-08-09.

[13]梁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N].中国环境报,2013-01-21.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J].求是,2006(5).

猜你喜欢

文明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