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后反思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捷径
2015-04-10莫伟炎
莫伟炎
(大湾镇初级中学,广东 高要 526119)
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平常会做的物理题为什么到了考试就不会了,或者练习过的题目稍微改变了一点也不会做了。这说明平时做练习题可能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题,或者想靠“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这种模式只能让学生变成解题“机器”,遇到熟题会比较顺手,遇到新题、活题则无计可施,物理解题能力并未真正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普遍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解题后的反思是取得较大收获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反思的手段,达到“做一道物理题,会一类物理题,理解一系列物理知识,掌握一两个物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认知水平,而且是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反思审题思路,明确解题关键,培养挖掘隐蔽条件的能力
审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第一步,审题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策略的对错。审题的基本目的是弄清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对一些简单的物理题,对审题能力要求比较低,只要完整读完题目,就能够直接解答。对于综合性问题,要求有较高的审题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反思审题过程。审题时要明确题目要求什么?知道什么?知、求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应联系学过的哪些知识?解类似的题目常用到什么知识?有哪些常规方法和特殊的方法等。
在完成一个男孩用水平力推停在地面的汽车,但没能推动,这时推力 汽车所受的阻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一个学生在反思小结中写到:我根据日常生活答“小于”,可老师说正确答案是“等于”。我想如果一只蚂蚁推不动我,那它的推力也等于我所受到阻力吗?我推不动埃及的金字塔,那我的推力也等于金字塔的阻力吗?
这个学生的解题思路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受,单凭自己的感觉来答题。而正确的思路是,从“没能推动”这个隐含条件可知汽车是静止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彼此平衡,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出正确答案是推力等于阻力。
由此可见,审题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问题答案,经常做好审题反思,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对审题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养成在审题时多读题、细读题的好习惯。也可在关键语句上做好标记,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定解题思路,按解题思路一步一步的去解决问题,避免走弯路甚至解错方向。
二、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做题花费很长的时间,解题效率低,做了很多的题,解题能力却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总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题,没有对题目进行反思。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采用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简捷,不易出错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某种方法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无可以删除的步骤?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改进式的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把标有“PZ220 40”字样的白炽灯接到110V的电路上,灯泡实际功率为多少?(假设灯丝的电阻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法一:I=P/U=40W/220V=0.19A
R=U/I=220V/0.19A=1158Ω
I2=U2/R=110V/1158Ω=0.09A
P2=U2I2=110V×0.09A=9.9W
解法二:R=U2/P=(220V)2/40W=1210Ω
P2=U2/R=(110V)2/1210Ω=10W
不同转子位置时,三相12/8极DSEM的同时导通的两相自感波形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3个串联电感每60°电角度发生一次变化,采用注入脉冲检测电流响应可以间接判断静止时转子所在的60°电角度区域。
很明显,解法二比解法一的解题过程要简捷,减少了解题步骤的同时运算量也少,从而减少了出错的机会,提高了解答的准确率。
如果学生能在解题后进行积极的反思,认真分析解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不断地优化解题方法,积累经验,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更合理、科学、简捷。同时,不断地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反思解题结果,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巩固解题基础
在解答完一道题后,首先检查答案是否合理,不能将显然不对的结果作为答案。如果是做错了,就应该立即反思,找到解法错在哪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
如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错选C)
可以看出,A.影响内能大小因素是温度和质量。注意要运用控制变量法,除了考虑温度外,还要考虑质量,所以答案A是错误的;B.物体内能增加,有两种方式,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所以答案B是错误的;C.物体中的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其中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虽然不变,但要继续从外界吸热,它的内能会增大,例如水的沸腾,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因而答案C是错误的。D.由于影响内能大小因素是温度和质量,温度升高了,内能必然增大,因此答案D是正确的;
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反思,知道造成错误原因,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而且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能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从根本上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反思解题策略,总结解题规律,提高解题效率
平常一个物理现象或问题常涉及几个物理知识点,很多物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分析某个现象所涉及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探研这一类题目能不能总结出常规性的结论,有没有规律性的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养成寻找解题规律的习惯,一但能独立的总结出解题规律,学生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加积极的去探寻,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在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上”或“下”)移动。
2.蜡烛放在透镜前,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当向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
要理解这个题目,首先要做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然后改变物体的位置,再画出像,确定像的位置,经过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像的位置会随着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它们的改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物体向上移,像就向下移;当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就靠近凸透镜。因此,正确答案为上、远离。
解题后有必要对解题过程中用到的一些物理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规律,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解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解物理题后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掌握解题后再分析、再思考的方法,善于在反思上下工夫,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吸收与规律的掌握,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同时,能训练思维,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使学生“会学”“乐学”,进而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从每一个细节、每一条题目、每一堂课抓起,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卢新文.反思性物理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物理教师,2004(09).
[3] 韦成荣.物理教学中反思意识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