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烈士与红色平昌
2015-04-10杜妮摄影何林隆
文/杜妮 摄影/何林隆
刘伯坚烈士与红色平昌
文/杜妮 摄影/何林隆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带镣行》
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
距离县城2公里的佛头山森林公园深处,在通河以左,佛头寨以右的地方,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好似一朵圣洁的白玉兰高耸入云。纪念碑前摆满了游客送来的鲜花和花环,用来缅怀这位平昌英烈。在纪念碑一旁的纪念馆内,刘伯坚烈士的汉白玉雕像目光炯炯如炬,面向朝阳昂首东望。“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在平昌人民心中,这座纪念碑更像是一个时空坐标,与北山寺、红军石刻碑廊一起,串起了这座小城在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
平昌深居大巴山之中,高山沟谷纵横,从中洋洋而出的巴河水终归万里长江。高山大河哺育和滋养了一代代平昌人,让这里的人们也如同这奔流的河水一样蓄势待发,在历史紧要关头奔涌而出,勇于去抗争贫困落后,敢于去追求美好的新世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平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建立了江口县苏维埃政府。当年,有3万名平昌儿女参加了红军,5000多人血染沙场,诞生了胥光义、赵兰田等7名共和国将军。我党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是平昌英雄儿女的代表。
刘伯坚原名刘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自幼就聪明好学的他,先后就读于平昌金山中学、巴中中学和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正是在家乡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他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他拒绝了当县长的机会,转而走出川北的高山,来到了法国巴黎勤工俭学。远离家乡的他深深的明白,读书自强才是救国救民的途径。而他已经抱定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愿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的汹涌洪流。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1922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学生党员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党员们工作的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参观红军石刻标语的人们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战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了此次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来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他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国民党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二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的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的”。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是,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故乡没有忘记这位“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好儿子,重见天日的平昌人民,也用最朴素的方式——烈士故居纪念馆,来纪念在抗战中献出生命的这位红军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坚纪念馆保存和展陈着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1000余件,系统展示了刘伯坚叱咤风云的战斗一生。因有刘伯坚故居纪念馆的存在,平昌这个不大的县城,平均每年都有数十万全国各地游客来此参观。他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一代代平昌儿女,更影响着所有中国人。
巴河之畔,涛声依旧。踱步白玉雕像旁,阳光下,刘伯坚烈士目光如炬,直视东方。他的目光,如此温润,俯视着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让我们倍感温暖;他的目光,又是如此警惕,注视着遥远的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历史永远不能忘记……(责任编辑/木尼 设计/王静)
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
刘伯坚烈士故居
刘伯坚的红色一生
1895出生
1895年,刘伯坚在四川省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出生。童年时,他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后来,他靠家
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之后,他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
1920年 欧洲求学
赴欧后,刘伯坚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1922年 成为共产党员
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随即转为共产党员。
1923年 远赴莫斯科
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1927年 结婚
刘伯坚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
1930年 进入中央苏区
刘伯坚回到上海。翌年,他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
1934年 护送中央红军主力长征
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时,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
1935年 壮烈牺牲
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被捕。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