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平昌小城的“平常”心
2015-04-10王鑫图
文/王鑫图
/何林隆
惬意平昌小城的“平常”心
文/王鑫图
/何林隆
①平昌县城市夜景
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当我们所生活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失去秩序之时,反而是一些小城市有意无意间保留了更多传统的建筑、淳朴的风俗、古老的工艺,乃至纯真的审美情趣。在这些小城市里,“生活”更像是一首老歌、一首古诗,节奏缓慢,旋律悠扬。而与之相映衬的则是小城市山清水秀的居住环境——因其并非声名显赫的名山大川,故也就逃过了过度商业化的悲惨命运。在这里生活,逃离了喧嚣的红尘,也就离古人所钟情的闲淡境界更近,恰如王维的辋川、柳宗元的愚溪、白居易的庐山、唐伯虎的桃花庵、鲁迅的百草园……
位于川东北的巴中市平昌县正是如此。巍峨峻峭的大巴山将其团团环绕,千年蜀道米仓道穿城而过,富有野趣的自然风光和蕴藏深厚的人文历史使平昌自有一份清丽与从容,让人感到放松,且不至于乏味。当地保留了大量红色遗迹、千年古镇、水乡风韵,其历史虽不及西安、洛阳、南京等地厚重,却凭借一种内在的力量存续着千年不息的勃勃生机。平昌,平常,因其平常,也就多了几分从容与亲和。行走平昌,我们在感受迥异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时,也逐渐领会到苏东坡那份超凡脱俗的洒脱与诗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惬意平昌,好一颗小城的“平常”心。
②山涧清泉冲洗掉夏日的燥热
③佛头山景区
④曲径通幽
佛头山上且行且歌
想来,平昌人是幸运的,也是令人艳羡的。因为在这个城镇化运动愈演愈烈的时代里,他们的家门口居然还有一整座青翠葱郁的原始大山。而这座大山,就是被平昌人誉为“父亲山”的佛头山。
佛头山距平昌县城仅有3公里之遥。这里植被茂密,生态良好,是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昌百姓日常休闲的一处绿色胜地。我们报道组一行穿行在林区里,四周万籁俱静,只听得到不知名的鸟叫声,初夏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在绿色的枝叶缝隙里洒下一地金黄。踩在厚厚的落叶上,呼吸着略微湿润的空气,不知不觉间便有点忘我了。沿着小路上山,一路上鸟语嘤嘤、梵音袅绕,林间的溪流在山石间蜿蜒流淌,将鸟鸣、梵音融为一体,如乐器般演奏出一曲欢快而又不失宁神功效的“立体音乐”。登至山巅,视野随之豁然开朗,小巧雅致的平昌城就安静地躺在山脚下,宛如一位玉体横陈的绝代佳人,在青山绿水间展现着她醉人的妩媚。下得山来,路边有几个当地妇女在卖核桃、芦笋、川红花一类的山货。经过打听,得知她们都是这佛头山上的农家,如今已经在这里开起了农家乐,花个五六十元便可解决一天的食宿。佛头山上有不少这样的农家乐,每年夏天都有很多游客从附近的通江、巴中、达州等地过来玩。
坦白说来,佛头山的风光并非殊异,景色也实在平常,但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洗去浮名,历尽喧哗,人生尽头的风景不都是如佛头山一样的平常质朴么?说到游山玩水,既有谢灵运、李白、徐霞客这般喜爱名山大川的风雅名士,又不乏钟情于小山小水甚至是无名山水的人,重在怡然自得。若是用乐器作比喻的话,那么名山大川便如铜钟巨鼓,声震十里,回音嘹亮,而小山小水则是古琴,唯有远离喧闹的人海,在幽静处方能细细品味。见多了热闹的场面,不禁会令人怀念古琴的淡泊与从容。辋川之于王维,愚溪之于柳宗元,庐山之于白居易,桃花庵之于唐伯虎,百草园之于鲁迅,大抵都是这般滋味吧?
①秋日的佛头山,白雾缭绕,宛如仙境
②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这个人人都把旅行当作谈资的时代里,旅游者多了,而真正的旅行家则少了。人们出游时总喜欢把照片分享给小伙伴、带特产给家里人,却唯独忘了留一份闲情给自己。相比之下,贾平凹的旅行观念似乎更有新意。贾平凹曾三游华山,却没有一次上山,但这并不妨碍他游山玩水的兴致。第一次游华山,路过一片“铁兽似的无名群山”时,他被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吸引了,河中布满了石头,“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充满了运动和生命”,他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高兴地从这块石头跳上那块石头,又从那块石头上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第二次去,他刚过山谷口便被一座寺庙吸引了过去。第三次去,则在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河里玩了一天,乐不思归。别人为他三次没有上山而遗憾,他却觉得玩开心了便好,不在乎要不要上山。这境界,不正是千年前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现代演绎么?
平昌固然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名山大川,但更让我怀念的却是如佛头山一样静谧、质朴的空灵之地。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山,一条曲径通幽的山间小路,或是一两声转瞬即逝的鸟鸣声。这些或许不能充当旅行的谈资向外人炫耀,却有一分自得其乐的闲情深埋心底。此间乐,不足为外人道也!信步其间,脑海里常常会想起唐代蜀僧德诚的一首禅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世事无常,人生多舛,世间万物是得是失,皆从心起,归于心寂。若真能做到“心静如水,无欲则刚”,若能在尘世中寻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快乐,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佛头山,信步在山间,这种什么都不牵挂的惬意时刻令人着迷。不必想这云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不必想这山何时屹立于此,又可屹立到何时,甚至连言辞都忘记了。行走在山间,忽然很想就此坐下,不再向前。离家在外行走的时候,虽然经常融入很多热闹,遇到的人也大多很热情,却常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以及一种面对众人却无话可说的心境,不知道当年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被贬谪隐居之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心境?“古来圣贤皆寂寞。”圣人先贤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也就有了一丝“吾道不孤”的慰藉。
市集里的“乡土中国”
③平昌特色油炸鱼
④菜市场一角
⑤小镇赶集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地的菜市场看看,尤其是早市。我深以为然。在平昌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正赶上当地的“赶场”。这赶场就是北方的赶集,是定期的集市贸易。其实,早在看到农贸市场的路标之前,我就已经明显感觉到市集的街道变得狭窄拥挤了起来,街道的两边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小摊,各种新鲜果蔬、农具五金、南北杂货堆积如山,俨然一座露天的超级市场。市集上人流如梭,虽然拥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丝惬意的满足,一如这座小城给人的感觉。
赶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只存在于书本和电视剧中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显得格外陌生。但如今,在平昌,这种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终于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一天,周围的商人都会赶到这里,在地上摆上平时难得一见的奇珍异货。现场虽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每个人都专注着自己的事情,买方卖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商家并不需要大声吆喝,顾客也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选定好商品后,买方卖方会低声讨价还价,四川话特有的悠扬节奏,如歌一般弥漫在市集上空,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我随着赶场的人流缓慢移动,看到南瓜饼、糯米糕、蛋糕等各种现做现卖的食品;看到点缀着各种辣椒的四川小吃;看到人们围着一个贩卖中草药的小摊,听摊主述说自制药酒的神奇功效;还看到与各种作料拌匀售卖的凉菜,有雪白的藠头、嫩黄的仔姜、墨绿的豇豆、绯红的萝卜,还有让我唯恐避之不及的鱼腥草——在四川,这种名为“折耳根”的野菜据说具有清热解毒、开胃理气的功效,但那股诡异的气味还是令我闻之色变、望而生畏。平昌的市集是这座小城的一个缩影,这些街头巷尾的场景并无特异之处,却有一种让人心情平和的亲切感。
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市集上的人们大都背着一个竹制的背篓,上大下小,虽然能装不少东西,但穿脱却略显不便,于是他们每次买完东西后都会侧一下身,让商家帮着把选购好的商品放进背篓里。圆圆的背篓没有盖子,里面的东西就这么全部暴露在外,旁边的人只要伸一下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走一些,简直如探囊取物般方便,我不禁为这些背背篓的人感到担忧。但是,事实证明是我杞人忧天了,因为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这么做,每个人都安心于自己的事情,买家仔细挑选,卖家笑脸相迎,一团和气。我这样想了一想,也感觉到几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惭愧。
记得以前看过沈群先生的一本书,名叫《美国也荒唐》。书中讲到了这么一件事:作者沈群刚到美国的时候,他有一次去沃尔玛买鞋,试穿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买回来后却发现右脚的小脚趾被磨得很疼。美国同学建议他拿回去退换。他有些不敢相信,因为这双鞋子已经有了明显的磨损,在国内这自然是无法退换的了。但最终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退换了,店员直接给了他三个选择:一、换一双;二、退货,给他一个价值相当的购物卡;三、如果执意要退钱的话,可以帮忙问下主管。原来,在美国消费,大部分商品可以在30天内无条件退换。这个规定让初来乍到的沈群既惊讶又感动。但在此之后,有一些现象也让他感到无奈甚至愤怒——有些人看到有便宜可占,便在旅行时用信用卡去店里买一台摄像机,用完之后再拿回去退货,等于“免费使用”。久而久之,美国的连锁机构便会在一些地区的分店制定完全不同的退换货制度。在书中,作者沈群也发出来这样的感慨:“任何一个好的社会制度的维系,更多的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律……当有些人文明程度达不到时,他就不配享受这套制度。”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代表作《乡土中国》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农村是个熟人社会,道德和传统对一个人的约束远远超过法律,这种约定俗成的秩序便叫礼治。“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律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如此看来,在平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已然达到了“礼治”的境界,生活于此,每个人不自觉地就会成为谦谦君子。我想,这也许就是“乡土中国”的传统魅力吧!
行走在平昌的乡间与田野之上时,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镇游也好,农家乐也罢,最吸引我们的东西是什么?传统文化中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又是什么?看着这些背着背篓的老乡,我隐约觉得找到了一些答案,也许并不完整,却令我心动。
①驷马水乡名苑
寻找一种栖居生活
作家王小波曾经感叹“美国的城市乏善可陈,欧洲的城市则很耐看”“这种优美之处就是历史”。平昌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座沉淀了千年时光的老城是厚重的,也是不怕逛的。信马由缰地走在老城的寻常巷陌间,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意外的惊喜。这份惊喜也许来自于一间古老的小楼、一座荒芜的宅院、一家百年的小店,也可能仅仅只是一道美味小吃,就能让古城的老饕们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前排起长队。我喜欢在平昌县城的小巷里穿来走去,不带任何预期,享受与千年历史“邂逅”的乐趣。
漫步在平昌的老街上,周围的一切或许质朴无华,但都散发着一股子的悠闲味道,一如四川人的性格,淡泊乐观。走进老街就像走进了那个久远的年代,独具特色的远古川西民居风情扑面而来:住户们守着一栋栋百年老屋,就像是守着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守着一份单纯。沿街的店铺悠悠地陈列在狭长的街道上,或旧或新的花板窗门静静地立在街道两边,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两三级石阶,木门槛儿。临街的铺面清一色的老店,只是多了些现代的商品,店铺的陈设以及店招仍能让人心里充满旧时的回忆。
楼旁窄窄的小巷,青暗的石级一直通往巴河边,那往昔挑水的汉子、浣衣的妇人,还有热天里下河洗澡的小孩,都把湿漉漉的脚印留在了石板路上。隔河望去,对岸一派碧草如茵,在初夏的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情愫;河道两侧的杨柳早已绿了枝头,在暖风中垂柳依依,召唤着远方的游人。每当天气不错的时候,就有人搬来桌椅坐在树下河边,泡一壶清茶,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看杨柳垂青,白鹭翻飞……
在平昌,人与自然互相依存,虽然处处都充满着不同,却又处处皆是交融,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诗歌:“我与自然,彼此聆听,我听见它的流水落花,它听见我的逝水年华。我与自然,彼此相爱,我爱它的生灭变化,它爱我的静若莲花。”对于这种惬意的生活状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人如果只是为了生存于世而奔波,那他最多算“筑居”;只有当他找到神性的尺度来规范自己、以神性的光芒来映射精神的永恒时,才配称“栖居”。总而言之,就是人们不应当只是为了衣食而匆忙前行。比起节奏夸张、日新月异的大城市,平昌有更多的空间与闲情来梳理自己与传统、与外界的关系,这里的生活如同这里的山水一般,自有一份优雅与从容,而这份惬意的慵懒,不禁令人怀念起那个逝去了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时代。
我所钟爱的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我步入丛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在这个诗意沦丧的时代,有些东西,只有等我们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们已处在一个把生活卖给时间的时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失去了昔日的闲适与惬意,当我们面对日益严重的亚健康和过劳死时,我们为何不反思一下,诗意与生活、幸福与效率的关系,当我们慢下前进的脚步,回归充满诗意的慢生活之中时,那些久违的快乐就会重回我们身边。因为只有在平常而从容的氛围里,生活的诗意之美才能潜滋暗长,悄然生发。而平昌,正是这样一座让诗意之美悄然生发的城市。(责任编辑/三金 设计/张雪娟)
②森林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