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2015-04-10《光明日报》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最喜闻乐见的食物——面条
尽管饺子是春节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但另外一种主食也不该被忽视,那就是面条。春秋战国时期,“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现象就开始出现,说明小麦的种植业已较为发达。到汉代,小麦的种植更是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淮南子·时则训》载:“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汉代文献中已有了“汤饼”的记载,这应该是小麦粉加工面条的雏形。考古发掘也显示,汉代出现了专门针对麦类的新型加工工具——石转磨,它可将麦粒加工为面粉,这才有更多可口面食的出现,面条也因此出现了。
但汉代的面条应是比较成熟的阶段,而绝非面条的起源。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一碗由泥土封存的倒扣的面条在《自然》上发表,改写了面条起源的历史,奠定了中国是面条最早起源地的观点。在距今2400多年前,黍子也被我国新疆苏贝西的先民制作成过面条,这一发现极其重要,填补了面条制作工艺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节点,被美国《考古学》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春联上的艺术——汉字
贴春联是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习俗,春联上以书法艺术展现的汉字,往往也会引得大家品评一番。从某种程度上说,书法艺术从汉字出现时便已随之产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颜料在岩面上“涂鸦”记述他们的生活场景,其中有一些符号似乎就是文字最初的雏形。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在陶片上绘制一些几何形符号或陶文。此后,由于汉字的载体极易消逝,其发展变得十分模糊。
汉字出现以来,曾先后呈现在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等材料上,因其载体不同,文字的呈现形式亦各自不同。到了汉代,由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纸张出现了,因其轻便廉价,书写文字传达信息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追求美和个性的人,就在纸张上演绎出文字的不同特征和风格,各种书体也就应运而生,书法也随之诞生。
清雅待客之道——饮茶
春节时,有客来访,煮杯清茶待之,也是一桩雅事。饮茶,饮的是茶叶泡出的汁液,也称作茶汤。茶汤的形成需要栽培茶树,采摘、加工、炮制茶叶。在这个过程中,先民加工出种类繁多的茶叶,更创造了中国悠久而又独特的茶文化。
迄今为止,中国先民最早栽培茶树、饮茶的直接证据当属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5500—7000年)发现的古茶树遗迹。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古茶树是人工栽培,并推测当时的居民可能已使用陶器来煮茶、饮茶。但当时的先民可能并不清楚茶的具体功效,仅仅将其作为食物来源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后世文献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录,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一时期,似乎先民仅仅把茶作为一种药使用。唐代时,陆羽编纂了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吃”离不开它——筷子
“吃”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筷子是此时必不可少的饮食工具。在我国,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这已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狩猎采集生活时,已能用火来加工猎获的猎物,他们会用木棍来翻动肉类,使其受热均匀,这些木棍似乎可视作筷子的雏形。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5000—7000年)发现了最古老的筷子——骨箸。而后,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墓葬发现了铜筷,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极其干燥的环境中发现了木筷。在其他地区,金、银、竹、象牙、骨等质地的筷子也都有发现。
为什么筷子会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自古以来,我国加工食物的器物组合群以蒸煮功能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以“夹”为习惯的吃饭方式。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