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茉莉花茶”等故事四则
2015-04-10
永远的“茉莉花茶”
哲理的故事:
一位著名禅师出家前,曾在印度知名的尼赫鲁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佛学专业。回国之后,尤其是入寺剃度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经的研读、翻译、整理、注解、补充和弘扬传播上。
他曾经的女朋友来寺院看望他时,他平静地招待她。面对眼泪汪汪的女孩,他温和地笑着,亲手为她沏上一杯茉莉花茶。女孩临走时,他又送她一包上等的茉莉花茶。
他的父母来寺院看望他,给他带来许多好吃的,他用平常的斋饭招待两位老人的同时,同样为父母沏上两杯清淡的茉莉花茶。在父母走出山门时,他又送父母一包上等的茉莉花茶。
其他寺院的僧人来访问时,他也总是亲手为他们沏上一杯清淡的茉莉花茶。就连接待前来寻访或捐赠的富商和名流,他也只是平静地笑着,依旧亲手为客人沏上一杯杯清淡的茉莉花茶。
众人不解,他为何如此珍爱茉莉花茶,他笑笑不语。后来人们发现在禅师的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凋落了自己的青春和芳华,芬芳在别人的生活和世界里。”这不仅仅是茉莉花茶的写照,也是禅师自己的写照。(纪广洋)
故事的哲理:
没有浮夸的口号,没有滥用的激情,塑造企业价值观依靠的是长期的坚持和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作为领导者,其一言一行和行事风格必须与组织价值观高度吻合。
一份迟到161年的更正声明
哲理的故事:
2014年3月2日,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备受瞩目的最佳影片由史蒂夫·麦奎恩执导的《为奴十二年》夺得。消息传出后,跟这部影片有关的人和事顿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影片火了,人们关注的角度也多元化起来,有人甚至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部影片的原著小说。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名Twitter用户在搜寻《为奴十二年》的信息时,偶然发现《纽约时报》曾在1853年1月20日发表过一篇讲述小说主人公诺瑟普的经历的文章,这位细心的读者还发现,文章中的诺瑟普的名字拼写为“Northrop”,而文章的标题则是“Northrup”,这可是个明显的错误。
这位读者随即把这个错误发布在Twitter上,众多网友看到后,纷纷饶有兴致地进行了传播。
很快,《纽约时报》管理层也在网上看到了这个错误,在进行查对后,于2014年3月4日专门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更正声明。声明中陈述了这个错误,并就这个错误向公众道歉,向发现者表示感谢。(冯紫)
故事的哲理:
如何对待哪怕细微的错误,考验着领导者和整个组织的勇气与魅力。比起一味的嘴硬,真诚的道歉更能彰显领导力。
从一美元的吻到啤酒帝国
哲理的故事:
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曾经举办过一场募捐晚会,由于当时民众们的反战情绪比较强烈,募捐晚会以1美元的收获而收场。
在这次晚会上,一个叫卡塞尔的小伙子一举成名。他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这唯一的1美元就是他募得的。在晚会现场,他让大家选出一位最漂亮的姑娘,然后由他来拍卖这姑娘的一个吻,最后他终于募到了难得的1美元。
当好莱坞把这1美元寄往越南前线的时候,美国的各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这场募捐无疑是对战争的嘲讽,多数人也都把它当作一个笑料。然而德国的猎头公司却认为卡塞尔是个天才。
他们认为卡塞尔的奇思妙想会是棵摇钱树,谁能运用他的头脑,谁必将财源滚滚。于是建议日渐衰落的奥格斯堡啤酒厂重金聘请他为顾问。1972年,卡塞尔移民德国,受聘于奥格斯堡啤酒厂。在那里,他果然不断有奇思妙想,甚至开发出美容啤酒和沐浴用啤酒,这使得奥格斯堡一夜之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啤酒厂。此后,卡塞尔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在1990年,他以德国政府顾问的身份主持拆除柏林墙。这一次,他让柏林墙的每一块砖都变成了收藏品,进入全世界200多万个家庭和公司,创造了城墙售价的世界纪录。
故事的哲理:
独具慧眼地挖掘出一个看似与己无关的创意对于组织的价值,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重要创举。
妈妈的12双手
哲理的故事:
读六年级的女孩克里斯汀写了一篇家庭作文,文章写得如此特别,以致当时她的老师拿它做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原文是这样的:“我母亲用一只手握着平底锅炒菜,另一只手拿起抹布去擦桌子;她用一只手喂宝宝,另一只手为爸爸和女儿准备晚餐;她用一只手给门前的乞丐送上一份可口的热食,用另一只手捻着玫瑰经念珠祷告。”
当老师读出这些不合常理的语句时,学生们开始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忍不住问女孩:“克里斯汀,你母亲究竟有多少双手呢?”
克里斯汀从座位上站起来,一口气说出一长篇的话:“我母亲有一双手用来照顾父亲,一双手用来看护我们七个孩子,一双手用来忙家里家外的事务,一双手帮助所有老幼贫弱之人,一双手用来做祈祷……而且,她还有一双手,在别人危难之际它们总会伸过来——所以,总共加起来的话我母亲有12双手。”
教室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老师由衷地称赞:“克里斯汀,你的作文写得太美了!”上帝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班超编译)
故事的哲理:
所见非所得,常识也许只是惯性,想要获得最真实和最深刻得体验和悸动,只能颠覆自己的固有逻辑重构这个崭新世界。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