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应星

2015-04-09朱圆

科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天工自然界思想

朱圆

宋应星,字长庚,考取举人后,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六次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实践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今天人们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宋家在南昌奉新北乡曾是大户,曾祖宋景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职,为官清正,曾因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而震撼朝野,对宋氏后代影响颇深。宋应星却有些生不逢时,他恰逢明王朝在社会政治及经济上全面衰败的晚期出世,此时也正值宋家在政治经济上急剧跌落之时。

全家只有宋父国霖一人为成年男子,其余均为妇幼童子,换句话说就是张嘴吃饭的多,挣钱养家的少,宋应星从童年时代开始直到晚年都未享过什么福。然而家道中落的宋应星却生就一副好体魄,并且相貌英俊。宋应星的后人清初文人宋士元在给宋应星写的传记《长庚公传》中曾用“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来描述自己的先人。

宋应星从小就显现出过人的聪慧。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几岁起就听父亲及叔祖为他讲故事、诵古诗,“数年能韵语”,往往“听一过便熟矣”,且能向他人转述。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宋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7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据宋士元传记记载,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同班,一日应星上学迟到,先生宋国祚责问他是否将规定的诗文记诵,宋应星脱口而出,且称只在早晨醒来时听其兄背过一遍便记住了,此事让先生宋国祚大为惊叹,而应星的文章之佳也备受赞赏。

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是其未来成为一代学者,并撰写出《天工开物》等传世书籍的有利条件。由于家境破落,宋应星从小就有自持能力,不像纨绔子弟一般娇生惯养,同行伙伴也鲜有达官子弟。宋应星一出家门便能看见稻田里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使他较早地接触农业劳动,谙知粮食的可贵。

青年时代的宋应星已经熟读经史及百家书,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又能独立思考。他尤其推重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还喜欢音乐、美术,对时事政治特别关心,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常与同学好友纵谈天下大事。

熟读诸子百家以及宋人“二程”(程颢与程颐)等人的思想著作,使宋应星对哲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对他人的思想,宋应星并没有全盘接受,往往是深思后“排宕渊邃以出之”,独立思考,生出自己的一番见解,为其后来的著书立作,树立自己对科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在此之上写出《天工开物》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28岁的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县中诸生只有他们兄弟中举,人称“奉新二宋”。当年秋天,兄弟二人赶往京师应考次年会试,未中。为作好再应试准备,兄弟俩前往九江府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进修,投师于洞主舒曰敬。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又一次进京会试,仍然名落孙山。此后又在天启及崇祯初年再次参加会试,结果均未中举,从此遂绝科举之念,自此转向实学的研究。

崇祯四年(1631年),其兄宋应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侍母亲。崇祯八年(1635年)在老母被兄宋应昇接到浙江后,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教谕,主要是教授县学生员。宋应星任职四年,使当地“士风丕振”,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足够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大都作于此时。

“穷究试验”

宋应星是个务实的人,凡事都要遵从实践。他发展了“穷究试验”的思想,在中国较早地把“试验”这个术语引入科学技术文献中,把“穷究试验”引入科学研究中。“穷究试验”出自《天工开物·膏液·油品》中,“穷究”是逻辑思维推理过程,“试验”是观察实验过程。“穷究试验”的思想在《天工开物》全书中随处可见。总序中,宋应星就提出要对九州之内的万事万物“见见闻闻”,通过在田间作坊里亲自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通过“目见口授而后识之。”《膏液》中对于15种油料作物出油率的精确描述就是根据宋应星在反复调查、试验和测试后得出的结果。宋应星还补充道:“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待有云。”宋应星对待科学的严谨可见一斑。

在宋应昇任县令时,应星看望其兄,顺路到湖州、嘉兴及杭州等地,对养蚕和丝织技术作调查采访。《天工开物·乃服》章节中细致描述了湖州、嘉兴一代的养蚕及纺织技术,不到现场调查是难以写出来的。应昇后调任广东肇庆时,应星也借机参观了岭南的甘蔗产地。才有了《天工开物·甘嗜》中关于粤地制糖技术的描述。从江西去广州走水路乘船,这使他对广东水道和船制也有所了解,这在《天工开物·舟车》一章中有所体现。

宋应星所见之处都特别留心考察当地技术和社会现状,而绝非纯粹旅游。而哥哥应昇也了解他的这些个性,便尽量为他创造游走各地的机会。宋应星决定献身于科学技术事业,始终得到他哥哥应昇的理解和支持。

宋应星一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著述丰厚。宋应星作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天工开物》(1637年)、《观象》(1637年)、《乐律》(1637年)、《论气》(1637年)、《谈天》(1637年)等;二是属于人文科学的有《野议》(1636年)、《画音归正》(1636年)、《杂色文》、《春秋戎狄解》(1644年)等;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原耗》(1637年)、《卮言十种》(1637年)等;四是属于文学创作的有《思怜诗》(1636年)、《美利笺》(1645年)等。这些著作大多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际,因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故为清统治者所不容。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已散佚,至今留下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五种。

《天工开物》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宋应星留存于世的五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传世佳作《天工开物》差点不得见天日。1780年,乾隆下令焚毁一切包含反清思想的著作,宋应星的著作逐渐散失。民国以前,科学未被国人重视,即便宋应星的著作已在国际上产生反响,在日本、朝鲜与西洋各国成为走俏的读物屡被转引,而知道此书的国人却寥寥无几。

民国初年,《天工开物》原著在日本被国人发现带回国内。早在1892年,27岁的文学史学者罗振玉读书时就已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发现转引的《天工开物》,欲求原著未得。1914年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开始寻找此书,也未能一见。直至留学日本的地质学家章鸿钊于东京帝国图书馆见到1771年日本版《天工开物》,1926年才将从日本购得的此书带回国内。与此同时,罗振玉在天津日商青森氏手中购得一本,丁文江借此又抄了副本。国内鲜见的《天工开物》,在日本却不难买到,任何人只要在东京和京都旧书店中留意,都能找到古本《天工开物》。而国内对宋应星著作的重视与深入探讨却是从上世纪50年代才全面展开。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3册,18章,另附123幅插图,涉及农业工业各生产领域,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以与农业有关的《乃粒》章开头,以《朱玉》结尾,体现了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

“人力补天工,天工助人力”

《天工开物》不仅仅是一本讲授工农业技术的手册,书中还蕴含了宋应星独有的科学思维模式,被称为“天工开物”思想。这一思想却未见于同时代的各国学者著作中,可以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整个世界思想历史中重要一笔。

什么是“天工开物”?“天工”即客观的自然界。“天工”思想即“承认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万物有其自然属性,按自然界特有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同时还承认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与《尚书》中所写的“天工人其代之”相反,在宋应星看来,“天工人不可代”。“人不能从外界干涉或者代替自然界的行为,只能顺应自然界的固有规律,是天工与人工相协调、使自然力与人力相协调,因此他提出‘天工人工互补说。他认为在天工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只要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就像用‘沉铅钩银法从杂银中提炼纯银等过程那样,甚至可以达到‘人间巧艺夺天工之妙。”

“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所包藏的各种物由人类加工出来。技术本身就是人类与自然界良性沟通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人与自然界进一步沟通的桥梁。

“天工”指自然界的功能和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过程。而“开物”则是说人类发挥自己的能动,借用自然资源,不断从自然界中开发出种种有用之物,创造出自己所需之物,也就是“以人工役使天工来开物”。

让后人感叹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并没有极度推崇人力。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天工始终要高于人。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常常赞赏自然界给予人的恩惠。大自然施恩于人,万物“巧生以待”,提供各种人类需要的产物。他说:“一经舟车穷窘,则造物应付出焉。”就是说“只要车船运不到盐的地方,大自然就会在那里产出盐。”如边远内陆地区远离大海,虽然无法获得海盐、井盐、池盐,但有种树叶可以分泌出盐质。偏僻之乡虽无盐,但有盐质“巧生以待”。只要人力加工便可获得食盐。

1646年,清初,哥哥应昇去世,宋应星心理有了很大的创伤,南明的迅速瓦解也让他对俗世感到失望。宋应星晚年粗茶淡饭,回归田园过上了隐士生活。

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影响到他的后代,多次应试失败后,他便与科举决裂,他的子孙同他一样也都未入仕途,两个儿子与三个孙子基本上只是读书人,没有考取科举功名、入仕做官。

猜你喜欢

天工自然界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思想与“剑”
自然界的一秒钟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强国工匠”朱小坤 率队成就大“天工”
2016 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 部分获奖作品选登②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