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李向阳”

2015-04-09肖华良孙苗薛继伟张燕萍

党员生活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干校咸宁

肖华良 孙苗 薛继伟 张燕萍

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有位曾经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李向阳。如今在咸宁,文化“李向阳”也是远近闻名。他,就是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城外。

文化“李向阳”,是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他的亲切称呼。因为,20年来,李城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对向阳湖的研究和宣传上。

向阳湖位于咸宁市郊,是斧头湖的一个湖汊。1969年围湖造田后,向阳湖变身为一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乡。

真正让向阳湖载入史册的,还是随后在这儿开办的“五七”干校。1969年至1974年,文化部及其下属单位6000多人陆续被下放到此劳动改造。其中有文化部领导干部,但更多的是作家、书画家、文博专家和电影工作者等,如冰心、沈从文、臧克家、萧乾、张光年、周巍峙、冯雪峰、郭小川、冯牧、王世襄、周汝昌……

1994年,担任咸宁地委领导秘书的李城外,在浏览地方志时,偶然了解到这段历史,内心深处波澜骤起。他觉得,这批文化大家能和向阳湖联系在一起,就是咸宁的幸运和骄傲。“文化大革命”要否定,可“五七”干校毕竟是一段抹不掉的印痕,不能让它湮灭在历史的烟波中。李城外的心底,顿时升腾起一份神圣的使命感,他要在向阳湖中打捞历史的记忆!从此,李城外的人生有了新的航向。

1995年春,李城外利用进京出差的空隙,登门拜访了诗翁臧克家。当时臧老已90高龄,为身体健康着想,家人婉拒了很多采访。听说李城外来自咸宁,才破例应允。采访前,李城外做足了功课,臧老的《忆向阳》等诗歌他倒背如流。采访进行了一下午,两人相谈甚欢。

此后3年,李城外陆续采访了200多位文化人。有时一天之内要跑五六个地方,甚至凌晨两三点,他还怀揣录音机,身背照相机,奔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最奇特的一次经历莫过于采访画家顾朴。顾老天生不能说话,采访时,各人面前放一摞纸,你在纸上问,我在纸上答。整整3个小时,房间里一片寂静。

其实,向阳湖的6年,是很多人内心深处不愿回首的痛楚。每遇这种情形,李城外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便是其中之一。1996年5月李城外求访时,宋老不情愿写稿,他觉得“怎么写都很难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13年后,当李城外再次邀请他参加向阳湖文化人联谊会时,宋老不再推辞。他说:“李城外10多年来的坚持令人敬佩,他的执著精神使我逐渐转变了态度”。2010年,宋老特地为李城外的丛书撰写了总序。

鉴于这批人大多年事已高,李城外形容自己的采访是“与时间赛跑”。至今,他已亲身采访四五百位文化名人,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稿,留下大量珍贵的录音录像资料和照片。为了宣传向阳湖文化,李城外在国内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发表人物专访100多篇。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后来人如写文化大革命史的‘儒林传’,这是一批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种野史的真实性或为正史所不及。”

2000年春,38歲的李城外走上了正县职领导岗位。不过,他所去的地方是咸宁市政协。有人为他的“仕途”惋惜,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热爱文史工作,只要有利于向阳湖的研究,我都愿意去。”之后,他又相继担任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直到现在任职于市委党校。

对于李城外的“不务正业”,有些同事不太理解,有冷嘲热讽的,也有好心规劝的。1999年冬,李城外与一位市委领导坦率交流了思想。市领导认为,“这是一段辛酸的历史,不值得过于张扬。从政治经济角度看,对咸宁正面的作用不大。比如辽宁并不宣传干校,江西并不宣传共大。”不过,他十分欣赏李城外的文笔和敬业精神,对他的研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李城外的妻子是市中心医院一名新生儿科专家,对于丈夫的选择,她倒是始终如一地支持。20年间,家里的大小事务多半是她操持。遇到丈夫忙的时候,她还会搭一把手,发动儿子一起粘信封、贴邮票,把刚发表的作品复印后寄给北京的文化名人。

1996年11月,广东一家报纸刊发了南京青年博士王彬彬《还有什么不能卖》的文章,指责李城外“拿文化人的苦难作卖点”。李城外连写了《还有肤浅不能卖》《还有粗野不能卖》《还有偏激不能卖》3篇评论予以反驳。随着《羊城晚报》《收获》《文学报》《文学自由谈》等多家媒体的介入,这场轰动全国文化界的“向阳湖风波”被写进了新华社《内参》。

论战平息后,李城外反倒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情结》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和散文集。2010年12月,《人民画报》辟出30个页码,隆重推出“重返向阳湖”专题。同年,“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这套丛书共7本,300余万字,其中《话说向阳湖》获“冰心散文奖”,并被翻译成日文发行海外。近年来,不少日本、德国、美国的学者专程到咸宁实地考察,请教有关文革和“五七”干校研究的问题。

李城外几乎成了向阳湖的“度娘”,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他不知晓的:冯雪峰在哪儿放过鸭子,王世襄在哪儿捕过鱼,沈从文在哪儿看过果园,司徒慧敏在哪儿挑过粪,他都一清二楚;红旗桥从什么角度拍好看,五七桥是哪些人修建的,谁和谁住过同一间房子,他都烂熟于心。每当有外地人来,他必实地导游。

李城外透露,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就设在咸宁市委党校,参与者与日俱增,现有博士3名,硕士10余名。电大毕业的他,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和省委党校硕士生导师,空余时间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

采访期间,李城外邀请记者参观他的“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100多个书柜、5万册藏书,构成了他的私人馆藏“向阳轩”。如此之大的规模,若非亲眼所见,实在不敢相信。信步其中,有一个房间尤为特别,里面摆放着主人多年来四处收集的文化名人资料和实物,如萧乾的部分手稿和二战时在西欧战场上当记者用过的皮箱。李城外自豪地说:“国内现有上千所‘五七’干校,各省有代表性的我基本上都去过了。‘五七’干校史料,没有哪个单位比我收藏得更全了。有人说,文革发生在中国研究在国外,但‘五七’干校的研究在湖北,在咸宁。”

2011年10月底,省委书记李鸿忠来到向阳湖,仔细察看了过去的珍贵史料、照片和实物展示,对李城外的研究成果赞赏有加,连声称他是“文化李向阳”。李鸿忠说,这么多文化名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中在一个地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少见。向阳湖文化是咸宁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按照“文史农旅”相结合的思路,继续搞好保护和开发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呼吁开发向阳湖的提案和议案进入全国“两会”。2013年5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终于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干校旧址,李城外感慨万分:“这是全国第一个被列为国保的‘五七’干校,也是共和国最年轻的文物保护单位啊!”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核心区,坐落在一片地势开阔的高地上,24栋红砖砌成的平房,全是北方样式,仿故宫建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当年“五七”战士们亲手烧制的,房顶的每片红瓦上,还印有“五七干校砖瓦厂”字样。据咸安区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平介绍,这几年,按照李鸿忠书记的指示,市区政府已制订了整体保护与开发的规划,原先住在旧址里的村民已全部搬出,通往市区的道路业已动工,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也呼之欲出……

向阳湖,一群文化人的集体记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不久的将来,它会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的后来者去追怀和思索。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干校咸宁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文化名人
———刘训毅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