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下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
2015-04-09王小敏
王小敏
正确引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内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小学启蒙阶段,更应该高度重视。如果还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不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是费力不好看。如何加强和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呢?笔者可提供一些看法给同仁们参考。
一、转变教师角色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如我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位学生突然问道:“曹操为什么不让箭带上火再射出去?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不就完了吗?”这一问着实让我愣住了,这似乎与教学无关啊!但我没有置之不理,没有搪塞,更没有训斥,而是接过话锋说:“这好像是个好主意,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好好地研究、讨论一番。”于是,教室里读书声、议论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一会儿,有的同学说:“曹操怕自己的营地着火。”有的同学说:“带上火,箭就射不远了。”有的同学说当时,江上雾大,突然敌军来袭,情况是那么突如其来,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会去细想呢?”还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出此绝招用草船借箭,就连在一起的鲁肃也想不到,曹操是敌方,情况不明,又怎么想得到呢?”看来,这一质疑表面上好像与教学无关,实质上却是深读课文的契机。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我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合作、探究的生态氛围,才使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迸出智慧的火花。
二、加强正确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地引导。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才是一种有益的启迪。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和平衡点,使“导”与“放”相融合,做到“导”“放”适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相互促进,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同在的过程。教师在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而,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引燃,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让不同体验进行交流和争辩,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总之,课改主要在于改进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学生和教学规律,注重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课改引向纵深发展,我们民族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