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2015-04-09唐祖发
唐祖发
表达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和重要品质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大的关注。在社会实践中,表达自由和新闻记者的工作密切相关。
一、表达自由的定义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杜承铭先生在《论表达自由》中这样定义。
有人把新闻记者称为“好事之徒”,在社会中新闻记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带领公众探求真理、监督社会公权力的角色,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集聚民智、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引导者,表达的完全自由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有限制的表达自由才是真正的表达自由——即给表达自由予合理限制。但对新闻记者来说,不管是什么限制原则和衡量标准,追求的唯一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新记者,更好的他们才能充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引导社会公众发挥更多的正能量;才能真正站好社会瞭望塔这班岗,及时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纠正社会运行中的偏差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表达自由需要限制
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能引起社会和公众关注的表达平台,他们通过这一平台更容易吸引公众眼球,捕捉社会公众视线,引起社会共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新闻记者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的表达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完全的表达自由存在负面效应,应对其合理限制。新闻记者有时往往会直接介入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如说媒“媒介审判”。新闻记者、媒体时常通过揭露一些社会领域或个体存在的违法、违纪或者各种丑恶现象来实施新闻舆论监督。但这种自由表达的权力有过度的嫌疑,一些记者为了追求“卖点”及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报道时过分夸大地宣传事件本身的阴暗面,甚至“妖魔化”这些被揭露出来的领域或个人,这样不仅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和法律权威,也对法官如何公正给以这些领域或个人的违法行为公正判决造成不良影响,产生负面效应。新闻记者要站在被采访者的立场上,全面分析信息本身的传播效果和社会价值,但新闻记者应切记自己的态度、言行及行为方式,不能脱离采访者的角色身份,而不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了被采访对象或者其中的一员,这样容易造成判断力下降,报道片面,只说某一部分的真实,那就是真实的误导。
三、表达自由限制的几点原则
作为新闻记者,表达自由受到限制应遵循几点原则。一是尊重事实。不管面临什么状况,永远要使心中的那杆秤保持平衡,才能确保整个报道的真实性。二是选对时机。新闻记者发声要适时,不能什么时候想说就什么时候说,该说的时候又不说,容易造成被动局面。三是适度渲染,坚持正确舆论引导。
四、表达自由的合理限制
新闻记者的表达自由作为一项人权受法律保护,但法律在保护新闻记者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对其给予了限制。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所以说,作为新闻记者,其表达的自由也不能损害到国家、社会或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如果超越了这个度,这种表达的自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新闻自由的界限不能随意设定,只有恶劣的界限是随意的,优良的界限必须反映公民的统一意志,并以国家意志的外化形式——法律——规定下来,因而,法律就是自由的界限。”因此,法律作为表达自由限制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用法律来限制表达自由,对新闻记者的表达自由处处加以监管和限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更何况法律的掌控随处都可能存在无法顾及的角落,新闻记者对于表达自由的度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首先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度,能敏锐地发现事实;具备能忠实报道事实的表达能力及传播能力。拥有这些作为新闻记者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他们在新闻报道中表达自由权时,才会有更灵敏的嗅觉、更迅速的行动,才能从更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理性分析新闻事件的本身,才能准确判断,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给受众带来全面、客观的视听信息,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新闻记者的表达自由有底线。新闻记者在带领公众探求真理,监督社会公权力,集聚民智,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被寄予了表达自由的厚望,但如果没有限制,就会失去被保护的权利,那么,新闻记者如何还能正确地引导舆论,促进社会正能量的发挥,必须用法律来对表达的自由加以限制。同时,新闻记者表达自由的限制,更多的是从新闻记者自身出发,从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来加以限制,才能公正地解剖社会,触摸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并治愈,才能让公众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杜承铭. 论表达自由[J]. 中国法学,2001(3).
[2] 杨保军. 新闻自由:责任与精神[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