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015-04-09王发
王发
【摘 要】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当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已为大多数人所重视。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式教学,以及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呢?在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也就是让学生去质疑。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个小小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质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质疑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位学生质疑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要减轻学生的质疑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去发现问题。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希望学生提出他想要的问题,总是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不屑一顾,其实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最终失去质疑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合理评价,多进行鼓励,学生才会保持旺盛的质疑势头。
二、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让学生勤于质疑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为他们提供质疑的土壤,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按照教育理论,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有趣味性、惊奇性,以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者能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以诱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引起质疑。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或者以认知为目标,制造认知冲突,创造矛盾式的问题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相关的情境: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关于奥运会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由于多数六年级的学生都已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我们国家举办的,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
(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找到可疑之处,发现问题所在,进行质疑,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颗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谁去过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丽了,今天我们就去那里玩玩,看谁的发现最多。通过这样的情境,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就会很快地去读课文,去发现,去寻找,去质疑。另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深入,有时很难引起质疑,而探究性情境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探究式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
(一)在课题上质疑
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可以通过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教学生这样质疑:本文写的是谁的回忆?他为什么要对16年前的事进行回忆?作者是怎样描写回忆时的心理感受的?经过对晚事的回忆,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感悟主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既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观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又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释标题含义,思考以下问题:是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吗?“借”字能换成“偷、骗…”字吗?为什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通过不断质疑,就能深入理解课文,体味其感情基调,辨识其写作思路。这样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如何从标题入手,对其加以揣摩分析,把握其内涵意蕴,对课文加以质疑。
(二)从课文的主要词句上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明确哪些词句是文章的主要词句。主要词是指记叙文中点明题旨、最能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或体现说明语言精当、准确、严密特点的词语;议论文中能揭示文章中心、体现作者情感价值取向、语言概括力强的词语等等。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主要词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方式,整体感悟文本,把握文本旨意,理清文本思想,快速捕捉主要词句并作圈点勾画,同时从以下角度加以质疑问难:所圈点勾画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句?能否删去或用别的词句替代?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与文本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圈点的词句与所在语境前后其他句子关系如何?是否构成矛盾?前后次序可否调换?等等。
(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很难就课文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训练要点,认真研读、整件感知文本,提取主要信息,揣摩作者写作旨意,把握文本知能关要,品味文章精彩之处,通过暗示、启发甚至假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四)从课文题材特点上质疑
对不同题材的课文,写发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如对说明文,要求应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并就此质疑: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分几部分说明?是怎样说明的?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等。并可以做以下质疑:这篇课文涉及所写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作者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以上训练,能有效避免学生质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质疑。另外,还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某些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却有时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等等方面进行质疑。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途径还很多,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有意、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姜丹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J]. 新课程(小学版),2014(9).
[3] 王定成. 课堂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