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色硅谷成长笔记

2015-04-09郭霞

商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蛟龙核心区硅谷

郭霞

策划前言

中国人对数字三有着独特的感情: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百姓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到城市的形成,中国人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传说中,人们围绕着品性美好的舜而居住、劳作,三年就聚集成一座城市。而现实中,自2012年1月31日正式挂牌,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走过了三年时光。围绕着打造海洋科技之城的目标,这里,又走了多远?

218平方公里陆域,225平方公里海域,这里是蓝色海洋与绿色丘陵相拥的宝地。三年来,一个个项目奠基、动工、封顶、启用,一条条道路破土、开建、通车,一个个科研团队入驻,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先后获得国家五部委批复……

蓝色硅谷核心区,伴随着过去的1000多个日升日落,每一天都在成长,而在三年的节点上,梳理一下它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时间在它爬过的每一天里,都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印记。

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5年的春天,对于蓝色硅谷核心区来说,可谓好事连连:3月17日,备受瞩目的“蛟龙”号跟随向阳红0g船在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后,从毛里求斯返航,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3月20日,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封顶。早在年初,蓝色硅谷创业中心也迎来了第一家创新型企业——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

逝者如斯夫,那些奋战在这里的创业者们,可能只有在这些项目的进展中,才能感受到那逃去如飞的时光。而对于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而言,海洋经济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里,又交上了怎样的成绩单?

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现价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0.2%。海洋经济,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

但是,无论对于何种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都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海洋经济同样如此。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同比下降0.4%;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798.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12.3%。要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必须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不单是渔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更应该是那些高端、新兴的产业。创新驱动,成果孵化,听起来抽象的两个词在蓝色硅谷是要一步一步去落实的,这也是为何在各地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的同时,蓝色硅谷引进的却大多是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

走向海洋的国家使命

2015年3月17日,沉寂了多年的鳌山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这一天,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返航,停靠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国家深海基地,这个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的支撑基地,也开始显露出它巨大的价值所在。

在向阳红09船的甲板上,记者见到了跟随“蛟龙号”探海的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他向记者描述他所见到的海底世界:“在2000多米深的洋底,我们发现了一个20多米高的巨大烟囱体,附近有贻贝、热液虾和鱼等生物。我们首次发现了多个海底热液喷口,温度高达摄氏300多度,但是还有生物生存。”

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表示:“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蛟龙号完成了第二和第三航段调查任务,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热液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开展13次下潜,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多项第一,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今天,“蛟龙”号顺利完成任务,并安全返航了。”

据了解,在这次两个航段任务中,“蛟龙”号获取了700多个珍贵的深海生物样本。随船出海的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张宇说:“‘蛟龙号在大约2000米深的6种极端海底环境下,采集了大量微生物样本,相信其中会发现新的物种。”

“蛟龙”号首次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打破了过去只能搭载和利用国外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热液区开展研究的局面。科学家们常常说: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远远不及对太空的认识。而“蛟龙”号就走出了认识深海的一步。在“蛟龙”号的背后,国家深海基地致力于为“蛟龙”号以及更多的深海考察研究提供支撑。

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打造新引擎的需要。实际上,走向海洋,走向“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新一轮主动开放,而基于战略资源等因素的考量,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巨资研发深海高技术装备并建设深海保障基地,“蓝色圈地运动”正愈演愈烈:美国有Alvin(阿尔文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伍兹霍尔(WoodsHole)研究所;日本有Shinkai6500号载人潜水器和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法国有Nautile号和土伦基地等。借助日臻成熟的深海技术和先进的深海装备、完善的支撑平台,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不仅获得了许多重要科学发现,探明了多种深海战略资源,而且在深海资源的勘探、开采和运输等高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已经具备商业化开采的技术条件。

面对这场“蓝色圈地运动”,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载人潜水器,没有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基地,那就只能在竞争中被远远甩在后面。“蛟龙”号是一个能潜到世界99%海底的潜水器,它是我国深海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然而,仅仅有“蛟龙”号还是不够的,它需要深海基地的支撑。

就在此次返航之前,“蛟龙”号于2014年11月从江苏江阴启航赴西南印度洋,而返航就来到了“新家”。记者在深海基地看到,深海中心一期的工程码头、车间、厂房、水池已经启用,完全可以满足“蛟龙”号入驻。距离2013年11月8日深海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深海基地是一个体系,在这里,深海装备的研发、维修、保养、检测、试验,对潜航员的训练,大洋科考船和潜水器的停靠栖息、物资补给,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等都可以完成,而这样一个科研宝地,最吸引人的是要做“全面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也就是全国的深海科研、海洋装备试验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这里不仅是“蛟龙”号的“家”,也将是更多海洋科研活动的摇篮。

事实上,不但是深海基地这样一家,诸多与海洋相关的科研活动正在这里汇聚。在蓝色硅谷创业中心,记者采访了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博飞”)总经理马秀芬,罗博飞作为一家生产水下机器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的时间并不长,但其“飞鱼”号是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优势明显,应用广泛,填补了国内空白。罗博飞是第一家正式入驻蓝色硅谷创业中心的企业,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未来的高增长潜力使其成为蓝色硅谷所需要引进的“等瞪羚企业”,而蓝色硅谷强大的科研力量集聚效应,也是罗博飞最终选定落户于此的原因。

深海基地、罗博飞这样的研究机构、企业只是个开始,创新驱动的门一旦打开,将有越来越多碰撞、融合在这里产生、进发。

写在时间履历上的殊荣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落户在蓝色硅谷核心区的12个“国字号”之一,这个国家质检总局批复的唯一海洋设备类综合检测中心,无疑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2013年6月16日,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奠基、开工;2015年3月20日,该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封顶。经过近两年时间,蓝色硅谷核心区的成长笔记上,又收获了一支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其他的项目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西区二期已完工,三期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完工,预计年内将投入使用;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项目一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1、2号楼主体已封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色硅谷研究院海洋气候观测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楼主体已封顶;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在为2016年达到招生条件而快速推进。

三年前,蓝色硅谷还只是一个概念,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宏大意义;三年前,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的办公地点,还是租用的一座三层小楼,核心区还遍是鱼池、虾池、荒地。经过科学而细致地论证、规划、落实,曾经抽象的“海洋科技新城”已经变得不那么抽象,来到这里的人们已经可以通过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筑来想见并不遥远的未来。

这些变化,源自三年中不懈的努力:

三年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联合批复了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批准核心区开展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东亚海国际组织正式定位蓝色硅谷为东亚海蓝色知识与技术平台,青岛蓝色硅谷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被正式写入《全国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年来,先后邀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建筑设计企业美国AECOM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国内外顶尖规划设计机构,高水平完成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保证了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不偏离。

三年来,蓝色硅谷核心区先后引进了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土部青岛海地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基地、中科院海洋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新能源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字号”、“蓝字头”大项目和科研机构。并引进了微软教育云研发基地、中航动力非晶材料研究院等140余个企业研发中心,依托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引进各类人才3.4万余人。

三年来,蓝色硅谷核心区累计开工建设了12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其中核心区管委规划建设了15.8万平方米的公共孵化器,一期8.3万平方米的蓝色硅谷创业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已引进了19家科研机构和团队。目前蓝色硅谷创业中心正在孵化的项目已达30个,包括“泰山学者”领衔的澳华智能机器人项目、获得多国发明专利的威展波浪能发电项目、中科院农药受控助剂项目等。在2014年,蓝色硅谷新引进各类涉蓝人才1500余人,其中硕士或副高以上高端人才750人,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20余名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海洋专业化团队陆续入驻。

三年来,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亿元、开工面积59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竣工项目18个,在建项目69个,在谈项目92个,储备项目115个,形成了项目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

而在2015年,蓝色硅谷的成长还将继续:创业路等第一批18条市政道路将全部建设完成;国家深海基地、国家实验室、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硅谷大厦、滨海公园等第一批重点项目将正式投入运营;山大附中、附小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全面开工建设,中央美院学生创业基地、中国钾盐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3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2所、大众日报中国硅谷网络平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将签约落户,计划签约落户项目200个,引进各类人才不少于2000人。

待续的笔记

守着蓝色硅谷,看它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幸福,如同看一个幼儿的成长一般。但这三年的笔记,更加令人欣慰和期待的是它的模式之变,这亦是它待续笔记的核心。

创新的活动离不开创新的体制,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身就能够促使创新的活力不断进发。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蓝色硅谷围绕改革所做的一系列举措,无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了更多保障。

三年以来,投融资模式在蓝色硅谷一直不断创新,青岛国信集团拥有国有投资公司强大的实力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的成功经验,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蓝色硅谷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主体,同时,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区域内土地一级开发的有效补充和管委的投融资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沟通,拓宽融资渠道,与建设银行、农商银行、青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华夏银行、山东国际信托等金融机构达成融资协议,进一步缓解蓝色硅谷开发建设资金压力。

在开发建设方面,蓝色硅谷主动寻求与技术力量强大、实力雄厚的央企、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合作,探讨成立孵化器建设基金,联合成立项目公司,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核心区开发建设。探讨建立由银行、保险公司、信用中介机构组成的蓝色硅谷金融服务联盟,设立科技金融超市,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搭建创业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银行、社会资本、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化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入驻蓝色硅谷。

在国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蓝色硅谷也对重点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试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特事特办”的审批模式,极大地方便了项目单位进行下步审批流程,全面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提效。通过试行此种模式,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审批提速80%。

三年,对于打造一个海洋科技新城来说并不长,但对于一个崭新的新城来说,又特别重要。中国老百姓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蓝色硅谷来说,最初的定位和规划如何真正落实,如何保证发展顺畅、不偏离,这三年是打基础,更是为未来谋划。

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蓝色硅谷也将借鉴深圳前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核心区机构法定化;并将深入探索投融资新模式,深化推广PPP模式,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公众多赢;深化土地出让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严格做好土地管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蓝色硅谷过去三年的成果令人欣喜,未来更令人期待。

猜你喜欢

蛟龙核心区硅谷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