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后斯大林不许中国“革命”

2015-04-09卢毅

华夏关注 2015年26期
关键词:政治部厅长武松

1945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夺取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的部署给华中局的指示》,命令新四军出动1、6两师及苏南、苏中部队担任夺取南京、上海之线的任务。在接到中央的指示后,华中局紧急行动起来。

在进行一番紧急部署后,8月19日,华中局报告中共中央:“上海我可掌握控制的力量总共二十万人……伪方只有税警团、保安队维持秩序,甚恐慌。根据目前客观力量,可以发动群众武装起义。因此,华中局于今晨正式发出训令,上海工人、市民与近郊游击队,实行武装起义,缴除伪军、伪警武装,占领上海。 ”

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华中局在上海发动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当天接连数次致电华中局,要求他们坚决彻底地执行起义方针,除发动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区内数百万农民武装起义策应外,还应迅速调派新四军有力部队入城援助。他并且电示华北各区局,要他们效仿华中局的做法,对于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也“迅速布置城内人民的武装起义,夺取这些城市,主要是平津”。

但就在这个时候,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 8月21日,中共中央两次急电华中局,命令停止武装起义。中共上海起义计划从8月10日制订到21日取消,只有短短11天时间。中共中央的决策为何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原来,几乎就在发布起义命令的当天,毛泽东收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电报,明确要求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说如果发生内战的话,中华民族将有毁灭的危险。毛泽东当年的翻譯师哲的回忆,这封电报“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快,甚至是很生气。 ”当然,生气归生气,毛泽东最后还是接受了莫斯科的劝告,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对这段经历,毛泽东一直愤愤不平,断言斯大林要他去重庆,其实就是“不许革命”。

还有一种分析认为,当时抗战刚刚结束,在全国人心厌战的背景下,如果中共依旧执行原定夺取大城市的军事行动,就有可能使自己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共收缩战线,把重点转向抢占东北。(据《通辽日报》卢毅/文)

鲁迅兄弟的“当兵”情结

鲁迅这名字,多数人自然如雷贯耳;而周树人和周作人,大多也并不陌生。可多数人恐怕并不晓得,哪怕是周树人和周作人,其实也都非本名。

周家的家道中落,到了鲁迅这一代,日子就更难过了。为此,年纪轻轻的鲁迅,不得不谋算出路。那会儿,虽已是清末,但科举仍是书香世家的不二选择。而在社会上,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也仍旧甚嚣尘上。但在鲁迅十来岁的时候,科举中的八股文已经被废除。而短短几年后,连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也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在鲁迅看来,通过考科举进入仕途,这条路显然已经被堵死了。

“绍兴师爷”闻名天下,这也说明在鲁迅的故乡,科举不成而充当幕僚,也是一条出路。江浙之地向来有经商传统,这也不失为谋生之路。但不管是当幕僚,还是经商,显然都非鲁迅所愿。

鲁迅最终选择了“当兵”,决心进南京的水师学堂,这在其家族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有青少年叛逆的成分。毕竟,当时的鲁迅年纪太小,还远不如后来的成熟。其次,生逢乱世,也让鲁迅潜意识里萌发了“从戎”的念头。再有就是,多年来的苦日子,让鲁迅一直生活在众人怜悯而异样的眼光中。这对自尊心强且个性敏感的鲁迅来说,正是急于逃离的一种生活。所以,他选择远走他乡,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接触全新的人,与旧的生活做一个告别。

当然,这“当兵”的梦,若要实现,在当时并不容易。鲁迅最后实现“当兵”梦,还是沾了亲戚的光。这位亲戚在南京的水师学堂任教,虽是新式学堂的教师,却还是老的思想,总认为进水师学堂是挺不光荣的事儿。既然不光彩,就不该用族谱上的本名。所以,这位亲戚尽管帮助鲁迅进了学堂,却给他改了个名字,从“周樟寿”改成“周树人”。无独有偶,几年后,鲁迅弟弟也进了这个学堂,本名也被改成“周作人”。

为“当兵”而改名,可见鲁迅兄弟的“从戎”之心,确实够坚决了。

(据《通辽日报》郭华悦/文)

武松打虎时穿的衣服 值多少钱?

醉打蒋门神之前,武松亮相,穿着朴素,和普通平民没啥差别:“头上裹了一顶万字头巾,身上穿了一领土色布衫,腰里系条红绢搭膊,下面腿絣护膝,八搭麻鞋。”武松的这一套大众化的服装,值多少价钱?

宋朝普通服装,一般一件价格几百文。宋仁宗时,京西路有个强盗杀人,掠走被害者的破旧衣服,卖了几百文钱。宋徽宗初期,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穷,每月的初一、十五,口袋光光,他只好典当衣服,换500文钱。考虑到武松的衣服比较低档,其布衫、裙、膝裤初步估算各为400文。

郭彖《睽车志》记载,南宋初期,有位道人,在岳阳楼前买了件布质道袍,花费370文。南宋陆游77岁时,说一件秋衣,典当了300文。考虑南宋物价上涨因素,加上道袍比普通布衫费料,秋衣相对厚重,典当价格有折扣,武松的一件土色布衫价格,在北宋当在300文左右。

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元丰年间,王安石的仆人拿旧乌巾(幞头)到市场上卖了300文。武松的万字头巾估算为200文左右。

武松的搭膊原料是红绢,绢价在宋徽宗元符之前,每匹约为1贯左右;宋代1匹绢宽约0.61米,长约12.3米,约68.1平方尺(市尺)。宋三司布帛尺,1尺=0.3110米,考虑到武松“身长八尺”,一匹绢大概能做搭膊6至8条,加上约为原料价格三分之一的手工费用,武松的搭膊价格当在400文左右。

熙宁六年,日本和尚成寻在开封买一双皮鞋要450文。庆元府的和尚花7文钱买了一双草鞋。武松的麻鞋成本肯定比草鞋高,比皮鞋低,我们估算为10文左右。

头巾、布衫、裙、膝裤、头巾、搭膊、麻鞋,据我估算总计为1700文左右,相当于500多元人民币,确实节俭。

(据《广州日报》)

郭沫若当厅长为抗战

1938年4月1日是愚人节,位于湖北武昌西北一角的昙华林上空突然响起了一阵清脆响亮的鞭炮声,给本来有些荒凉颓败的古老院落带来了一丝生机和喜庆。原来在这一天里,國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在这里举行了成立大会。而第三厅厅长则是文化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是位大学问家,一向把官职看得比鸿毛还要轻的人,西安事变以后,他就从日本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当他的脚步一踏上当时抗战临时指挥中心武汉时就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厅长,让郭沫若专门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当郭沫若从国民党陈诚那儿看到一份叫做《政治部组织大纲》的文件,鄙夷之情油然而生。这份文件旨在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国民党独裁政府。郭沫若认为蒋介石只不过想借助他的名声为自己“羁縻”一帮人才,装潢一下门面而已,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当厅长是傀儡,是活受罪。郭沫若对陈诚说:“假使门关得太紧,不仅外边的人才不能进来,连里面的人才也都要从窗口跳出去了。”郭沫若辞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一职,来到湖南长沙后,打算像过去在日本那样好好潜心研究学问。到了长沙后,郭沫若却一反过去做学问时的心灵宁静,而是坐立不安,唉声叹气。原来郭沫若别妇抛雏从日本回到祖国,就是为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来到长沙不要说为抗战使不出一份力,就是为抗战写一篇文怕也难了。当有人呼请他再次回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时,郭沫若立马打点行李,离开长沙,再次来到当时抗战临时指挥中心武汉。

那个时候的郭沫若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且东渡日本期间潜心研究学问,在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研究和金文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超过前人的辉煌成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郭沫若以中国共产党利益大局为重,以全民族抗战利益大局为重,就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职,出任厅长。因为有了这个第三厅就可以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召集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此为阵地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救国纲领》,更好地为全国人民抗战服务。很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云集荟萃八方人才达三百多人,其中在长沙陪同过郭沫若的词作家田汉也加入到三厅。自此,三厅每天都以不同的形式宣传抗日,或歌咏,或戏剧,或电影,或漫画,甚至隆重集会盛大游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同胞们的抗日热情。

事后,郭沫若风趣地说:“这个愚人节,倒是真真正正成了我们这一群愚人的节日。”

(据《福州晚报》陆琴华/文)

猜你喜欢

政治部厅长武松
两道题
参考资料
“C位”舍我其谁
我家里的武松
动物论反腐
发挥政治部平台优势 凝聚最大合力
武松的醉与不醉
赣鄱将星耀中华
本地好酒
诗情画意 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