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描写”循规律 “生动”也简单

2015-04-09江细凤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描写杨柳生动

江细凤,1970年1月生,江西婺源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广东省深圳市高峰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兼教学主任。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0余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学生中考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叙事抒情类文章,往往离不开描写。如何描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然后会举例分析描写的类别,如什么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又会告诉学生描写要传神、用词要准确、要善用修辞手法等。事实证明,这样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学生要将这些描写知识内化为描写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慢慢阅读积累,培养语感,当然还需要一些写作的灵气。例如比喻修辞,一个新颖生动的比喻句,需要细致的观察、思考,外加一些灵感,不是上一堂修辞课就能写出来的。如果学生语言底子薄,却一味强调用比喻,只能是弄巧成拙。写作技巧中,有些是可以迅速教会并且在习作中立竿见影得到运用;有些则只能强化学生意识,短期内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就如比喻修辞法。这也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那么,对于一个语文资质平常的学生来说,如何能尽快地学会描写,并且让描写生动起来?关于描写,哪些知识可以迅速地教会学生并学以致用?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关于“生动描写”的几点规律,在教学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学会拆分,让描写有地栖身

所谓“拆分”,是指将一个叙述句中的描写性词语,单独拎出来,放在原句的前面或后面,独立成句。

例如第一组:A.我走过去轻轻地关上了门。B.轻轻地,我走过去关上了门。

再如第二组:A.我跪下来缓慢而坚定地给奶奶磕了三个头。B.我跪下来给奶奶磕了三个头,缓慢而坚定。

细细品读,不难发现,第一组中拆分后的B句,对“走”的动作进行了单独描写,读起来更为生动。第二组拆分后的B句中“缓慢而坚定”,不仅写出了“磕头”时的情态,还暗示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像这样将描写从叙述中剥离出来,描写有了栖身之地,句子读起来就更有画面感,表达重点也更明确。初学写作者常犯的毛病是只叙述不描写,或只是在叙述中零星地夹杂极少的描写性词语,不会单独描写。学会拆分,学生习作中自然就有了描写句,教师平时强调的“写作时要有描写意识”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学会补充,让描写唱好主角

这里所说的“补充”是指对前句中较为简单的描写性词语,进行单独展开,从而使描写更细致,更到位。

例如第一组:A.一路上,我显得很安静。B.一路上,我显得很安静,没发出一点声音,只是呆呆地看着窗外。

再如第二组:A.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经绿起来了。B.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经绿起来了,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明亮的雾。

第一组B句中的“没发出一点声音,只是呆呆地看着窗外”。对“安静”进行了补充,具体写出了“安静”的样子,显得真切可感,更传神。第二组A句只是描写了路边杨柳的颜色是“绿”的,但自然界中“绿”也是各具情态的,这样写给人印象并不深刻。B句中“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明亮的雾”,具体描绘了初春杨柳“绿”的程度及神韵,读起来真切生动,仿佛身临其境。学会在简单描写处,进行适当的补充,习作中让描写唱主角,文章自然会生动起来。

学会补充还要注意,“补充”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对“绿”的补充,可以从颜色深浅、色泽亮度等角度,这里不做赘述。

三、变化角度,让描写摇曳多姿

写作中,学生常常有了描写意识,却不知如何描写,或者杂乱无章,或者粗略虚假,或者三言两语就写不下去了,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关注描写的角度。“描写”是个笼统的概念,描写的角度很多,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也可以按感觉的不同角度,如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还可以进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如果没有“角度”意识,描写很难深入,也很难细致。

例如:A.轻轻地,木门被推开了。一个村姑模样的妇女走了出来。B.轻轻地,“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了。一个村姑模样的妇女走了出来。

A句主要从视觉来描写,B句“吱呀”一声则加入了听觉,整个句子顿时有了生气。

再如:A.我收好伞,放下书包。桌上已经摆满了鲜美的饭菜,我马上觉得肚子饿起来了。

B.我收好伞,放下书包。诱人的香味掺杂着家的温馨,向我扑来。桌子上摆放着几道鲜美的菜,花花绿绿的。三只白瓷色的小碗盛着珍珠般的米粒饭,香喷喷,热腾腾。我的肚子一下子就“咕咕”叫起来了。

表达同样的意思,B句比A句更生动。从描写角度看,A句只是从视觉上来描写,而B句依次从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的角度来写;同时又做到了动静结合,先动态描写(向我扑来),再静态描写(摆放着),最后又是动态描写(热腾腾、“咕咕”叫);从描写对象看,视角也在变化(香味-桌上-我的肚子)。其中关于“桌上”的描写又是按整体到局部(桌上-瓷碗)的层次写。另外,前面几句是正面描写,最后一句则是侧面描写。由于角度变化多姿,描写就显得细致灵动,不会显得单调了。多角度的描写,在语文课本中随处可见,例如《口技》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四、细处着笔,让描写生动逼真

关于描写,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凑足描写的字数,往往一下子写了好几个对象,可哪个都没写清楚,不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写细、写透,自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没有细致地观察积累,描写时也没有注意选取细微的落笔点。

例如:

A.天上的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越来越多。天上聚集着大片的乌云。家长们都打着伞,来到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

B.①下雨了,将窗打开了一个小缝,雨丝趁虚而入,乘着凉风,蹦跳着进了屋。落在脸上,冰冰凉凉。endprint

②雨刚停,天空是杏白色的。屋外广阔的水泥地零零散散分布几个水洼,叶子上雨珠不堪重负跌落,激起一阵柔情的涟漪。

③雨“哗啦啦”地下着,水珠像个顽皮的孩子,在伞面上蹦着,跳着,然后笑嘻嘻地滑落,乐此不疲。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A句落笔点分别是:天上的雨、地上的水、家长们,三个描写对象都是从大处着笔。而B组中①句从“小缝”“雨丝”“脸上”入手,就细致多了。②句由“天空”到“水洼”“叶子上的水珠”“激起的涟漪”,最后也是落笔在细微处,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显得很真实。③句就抓住“伞面上的水珠”展开,突出了雨势之大,也传达出“我”欢快的心情。可见,教会学生从细处落笔,细致描写并不难。

五、虚实勾连,让描写回味悠长

描写,学生往往关注眼前之景,而忽略了想象之境。只会写实,不会写虚,这样的描写往往缺少张力。如果能够围绕文章主旨,进行虚实勾连,意蕴就丰富多了。

例如:

A.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选自《永远的蝴蝶》)

B.吃过年夜饭,我们开始放鞭炮。硕大的一盘鞭炮摆在门前的空地上,爸爸扯出一头,“嗤”的一声点燃了,瞬间红纸片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漫天飞舞。我知道,今夜它会化作我们的祝福,穿过晚风,穿过月光,飞到千家万户。

C.那只猫终于走了,角落里静静地躺着它尚有余温的身体。我知道,不久以后,它那一身柔顺的白毛也会脱落,像蒲公英一样,化作我的思念漫天飞。

A句描写了心上人离去的凄美画面。对于作者来说,内心深切的伤痛如何通过眼前的“雨”来表达呢?简短的一句“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将眼前的“雨点”与“我的生命”勾连,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意蕴丰富,让人久久回味。B句中作者将眼前的“‘噼里啪啦漫天飞舞的红纸片”与“我们的祝福”勾连,传达了除夕之夜的喜悦与美好期盼。C句则将猫“柔顺的白毛”与“我的思念”勾连,含蓄地表达了爱猫离去的忧伤。不难看出,因为有了这样的虚实勾连,情感表达更到位,也不落俗套。

关于“描写”的教学,见仁见智。上述几点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描写杨柳生动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风儿吹过杨柳湾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杨柳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