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恰巧与老虎狭路相逢
2015-04-09余映潮
余映潮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经典细节,其细节的描写读来令我们惊心动魄: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噗”的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作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
无疑,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而言,这里写武松与老虎惊险相遇,既是为了让小说的起伏波澜给读者以极好的阅读审美的感觉,也是为了在超常规的情节与细节中表现人物的神勇。那么,作者是不是在这里运用了“巧合”的手法,让武松与老虎“不期而遇”呢?
可以说是“巧合”,也可以说不是“巧合”。
更为确切的说法是,作者用高妙的方法,将本来不可能“巧合”的情节变成了非常自然而又真实的“巧合”。
武松原本是不应该与“老虎”相遇的。
对于景阳冈的虎患,官府的“榜文”规定的是: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
而“肚中饥渴”的武松是于“晌午”时候到达“三碗不过冈”酒店的。按照常规,他喝三碗酒之后过冈,即使是“单身客人”,也可能不会遇到老虎。
但反常的是,武松居然喝了18碗酒,吃了四五斤牛肉,还与店家拌嘴,然后才“提起哨棒就走”。待他“拖着哨棒走上冈来”时,“已有申牌时分”,红日已经坠下去了。
从“晌午”到“申”时,这中间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喝酒,让武松消耗了“安全”的时间,他到了老虎最可能出来伤人的时候才上山。
可以说,在“武松打虎”的情节描写中,“酒”对表现武松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最最奇妙的作用是,武松因为大量饮酒而延迟了过山的时间,于是与虎相遇。
这就是:看似巧合,其实是作者精心构思中的“安排”。
这就是“反常”笔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