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研究平台建设

2015-04-09王益民张小蒙刘彦强天津中医药大学资产设备处天津300193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病证证候

王益民, 何 畔, 张小蒙, 阎 冰, 刘彦强(天津中医药大学 资产设备处,天津 300193)



·名人名言·

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研究平台建设

王益民, 何 畔, 张小蒙, 阎 冰, 刘彦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 资产设备处,天津 300193)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必需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并结合中医传统“四诊”方法,建立完善的中医现代诊断技术体系。传统中医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进行病证鉴别的,缺乏客观临床评价指标和检测依据。在西医发展中已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检测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尚不明确,但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是人体和人体健康,在西医领域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诊断技术也一定可应用于中医的病证诊断。如何利用已有检测技术完善中医诊断方法,应是中医当今面临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为中医诊断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中医诊断; 检测技术; 病证结合

0 引 言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辨证论治[1]。证是中医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2]。

辨证是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方法来进行病证分析[3],诊断结果与各个中医师的从医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可形成辨证结论、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差别[4]。

从现代诊断技术角度来看,中医传统辨证论治方法,缺乏精准客观的诊断量值,影响了中医治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因此极有必要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建立中医病证诊断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治疗和保健作用[6]。

1 建立中医病证现代诊断技术的可能性

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7],现代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为西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中医“四诊”参数的变化,也必定是人体内相关机能发生变化的结果,蕴含着相关的物质、化学和生物学改变,采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对这些物质、化学和生物机能的变化和规律进行检测,寻找中医病证的现代特征检测参数,探讨中医病证及变化的客观检测方法,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应该尽早进行的工作。

中医“四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是对人体病证外在特征的描述,而现代许多检测方法已能对人体内部进行观察,并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检测。通过现代检测技术并结合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由外到内建立全面系统的中医诊断体系,达到对中医病证由表及里的系统化定量,将可全面、准确、定量的判断人体病证状态,充分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

中医传统辨证诊断“望、闻、问、切”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选用的诊断方法。当今面对已在西医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现代检测技术,其在中医诊断研究领域也必定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 平台建设设想

研究平台拟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风病及相关证候的现代检测方法。①对现有中风病诊断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病证关系进行整理和规范,②探讨和跟踪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可能性。

选择中风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医对中风病有较长期系统的研究基础,在中医各种病证研究中比较规范,已有《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简称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8年),《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1994年, 简称二代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008年)作为研究支撑,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资料。

围绕建设内容,拟从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流变学测试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不同检测层面,以及中医脉象、舌象、面相等现有中医客观诊断技术,全方位选择各种相关仪器设备,在对中风病中医辩证分型基础上,全面进行病证关系的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寻找和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检测指标和体系,探索中医病证的现代诊断方法和系统指标体系。

3 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关系研究,国内已有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

朱宏勋[8]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进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进行评分,研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计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朱彦玫等[9]将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辩证分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阻、阴虚风动、气虚血瘀4组,按病位辩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4组。分别对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进行检测。通过枕窗测基底动脉(BA)获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动脉波动指数(PI)及血流频谱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按病位辩证分,中络组中除BA外,其他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均减低;中经组、中腑组和中脏组的ACA、MCA、ICA、高于对照组和中络组,中风病4组之间血流速度关系呈现为中络组<中经组<中腑组<中脏组。按病因辩证,风火上扰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频谱形态改变和血管痉挛性病变;痰热内阻型中部分表现为血流速度过快呈血管狭窄,部分表现为血流缓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频谱形态的异常;阴虚风动型中表现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湍流和涡流,分别伴有频谱形态异常和血管退行性病变;虚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血流速度缓慢及供血不足。

涂晋文[10]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及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脑梗死中起作用,且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遗传易感因素。

童建兵[11]将脑梗死患者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二代标准)分为6种证候类型:血瘀证、风证、火热证、痰浊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血瘀、痰浊、气虚证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风证、火热及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其他5种证型无显著性相关,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聂琼芳[12]按将急性期中风患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型,结果表明,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

朱力莹等[13]CT断层扫描探讨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发现,中经络型中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病灶大小为0.2~1.5 cm,其中15%为出血,出血量1.0~10.2 ml;中脏腑型中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出血量12.1~61.3 ml,其中12.9%为缺血性改变,病灶大小为1.72~11.2 cm。中经络者不论是缺血还是出血其病理基础为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或破裂,中脏腑者病理基础为较大血管的闭塞或中等量出血。

在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为进一步进行中医的辩证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14],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中医病证的特异性还有待探讨,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做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4 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4.1 对中医“四诊”与现代检测技术的认识

中医医生在遵循“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诊断时,要对“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突出每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四诊”合参,全面综合各诊诊断要点,概括、总结和确定出患者的病证,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对某一病证的确定既不孤立地考虑“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也不对“四诊”信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四诊”信息全面采集、综合分析、反复斟酌而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在这一诊断过程中,既有中医师的感觉器官对“四诊”信息的采集,也有中医师的大脑对“四诊”信息的分析、判断、反馈与取舍。上述工作虽然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很快就能完成,但对于现代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过程,目前要顺利实现还有相当的难度。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医领域对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可为中医诊断所能提供的方法支持还不是十分熟悉,围绕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尚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未完成或根本没有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代检测与分析领域,有关中医诊断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掌握的数据量和分析处理技术积累也还相对较少。

因此,要实现中医“四诊”检测的客观化,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四诊”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检测技术和条件下进行“四诊”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首先做好“四诊”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研究,多途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四诊”检测方法探索,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入到中医病证诊断领域,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4.2 对中医“四诊”仪器与检测内容的认识

在中医“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有关人员已经完成了部分仪器设备的研制,并开始应用于中医的科研、教学和临床[15]。这些仪器根据不同的检测传感器,反应了“四诊”中某一诊的特定方面的性质,如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脉诊仪体现的是人体脉搏压力特性,摄像式舌诊仪反映了舌的图像特性,它们虽然还不能全面反应中医诊断中关于脉和舌的全部特征,但却是实现“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就如心电图机最初只是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随着临床检测数据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其所反映的心脏问题和对应关系,进而成为心脏检测的重要指标。

对于现有的中医“四诊”检测仪器,不能因其检测内容单一而不予重视,应在保证现有仪器数据采集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检测指标的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出各自的规律和特征,观察和寻找与相关中医病证诊断方法的内在关系。

对“四诊”中的每一种诊断,也要注意从多角度探寻能反应其特征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如对于脉诊不仅要检测压力特性,还要检测心脏的脉动、血液的流动与压力、血管的柔韧等指标,以更全面准确地反应脉诊的特性,服务于中医病证诊断。

4.3 对于建立中医病证现代检测诊断体系的认识

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体系是中医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每一时期都在不断引入新的思维、技术与方法,都在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医先辈们如果面临当今的科技发展现状,也会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来促进中医病证诊断的发展。

在当今人体测试诊断技术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方法也不能指望某一特定检测方式或单一检测指标就能完成。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引进各种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在人体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或系统进行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对应关系研究。在充分做好中医病证分型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各个指标的检测数据和经验,仔细寻找各个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检测指标进行归类,及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检测体系内各检测指标间的数据相关性,做好相关性分析与反馈,不断修正各检测指标的数据采集重点,完善数学分析方法与模型,以最终完成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和检测指标系统的特征或特异性关系研究。

如中医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而现代研究表明中风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由脑血栓或脑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由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因此可根据这两种病因设计相应的多参数检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与中医6个证候有对应关系的检测方法。

5 结 语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体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和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提供了的可能的技术和方法支持,但要把这些技术和方法具体应用到中医领域,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医的特点做好关键技术研究。当然这些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必将会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研究结果。这将有效地提高中医病证诊断水平,全面地促进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

[1] 沈舒文,宇文亚.中医辨证论治与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088-2090.

[2] 杜懿杰,曹玉雪,段晓虹,等.不同中医证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诱导痰中炎症因子与HPA轴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896-901.

[3] 李文文,张启明,张 磊,等.中医诊疗规律研究新方法[J].中医杂志,2014,55(6):467-469.

[4] 岳振松,韩金凤,姜战胜,等.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的反思与对策[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1-14.

[5] 李晓斌,王文萍,李 晓.中医证候主症、次症地位在中药临床试验中的体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 30-32.

[6] 王逢春.中医辨证应接纳现代医学检测指标[J].中医药导报,2011,11(7):4-6.

[7] 杨正林.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5):505.

[8] 朱宏勋,曹 锐,胡文忠,等.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白细胞、NIHSS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5):334-336.

[9] 朱彦玫,余得芳,杜来福.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的相关性[J].河南中医,2009,29(8):764-765.

[10] 涂晋文,董梦久,邵 卫,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162-164.

[11] 童建兵,汪 瀚,姚实林.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52-254.

[12] 聂琼芳.中风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67-1968.

[13] 朱力莹,王君利,王求彬,等.急性中风CT诊断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1):45-46.

[14] 罗 惠.中医诊断与医学检验的关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1045.

[15] 王忆勤,郭 睿.中医诊断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3,34(4):228-233.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and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yndrome Research Platforms

WANGYi-min,HEPan,ZHANGXiao-meng,YANBing,LIUYan-qiang
(Department of Assets and Equip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apply the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TCM modern diagnostic techniques system by combining 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e.,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interrogation, and 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 TCM diagnosis is a process that doctors analyz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but the diagnosis lacks objectiv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esting basis. Whether the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western medicine,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CM,? However,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cont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all the human body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he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can also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CM. How to use the exist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of TCM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s of TCM.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diagnosis technologies.

TCM diagnosis;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2014-04-28

2012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计划资助

王益民(1962-),男,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工程研究。

Tel.: 022-59596155; E-mail: wym@tjutcm.edu.cn

R 04;G 642.0

A

1006-7167(2015)02-0250-03

猜你喜欢

中风病病证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