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阅读习惯影响及策略研究: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例
2015-04-09邢燕
摘要:余秋雨先生曾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阅读来锻造”,可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阅读具有很大影响。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例,简要分析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阅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3-0093-03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3.018
收稿日期:2014-01-12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者洪兰教授说:“阅读像是敲门砖,可以打开人类知识之门。当一个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又有阅读的习惯时,他就有了面对未来世界的条件。世界虽大,他已可以任意翱翔。”“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可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有益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德国阅读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如果一个孩子到了15岁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他将会被阅读之门永远地关在外面。 [1]因此,小学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孩子课外阅读的“导师”,必须抓住这一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几种误区
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学校的重视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但也不能离开家庭环境的熏陶渐染。但很多家长并未真正意识到阅读习惯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更未真正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长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小学低段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为例,他们的很多观念和做法无形中对这一阶段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阅读习惯养成与否“是老师的事”
一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和老师,你们就应该把孩子教育好。孩子教育不好就是你们的失职。这种观念无形中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这种不负责任和推卸责任的做法无形中也影响了孩子。孩子也把自己能不能专心阅读、专心思考、专心做笔记,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全归于老师的教育。这样很难将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更难以将阅读化为内在的需求。 [2]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很注重老师的权威性,在习惯的养成方面很依赖老师。家长的这种做法无疑于将孩子的这种依赖性推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兴趣仅仅依靠老师的督促,学生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习惯
(二)我挣钱,你读书
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读书是子女自己的事,我们只要挣钱供孩子上学就行了”。“我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学,你就应该读好书。”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讲,长期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影响下读书,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我是给父母读书的。读得好,父母就应该给我某种奖励;读得不好也无所谓,我给你读书就已经不错了!”这样在某种物质奖励短期刺激下读书的孩子,很难形成一种长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物质欲望,而对读书这种精神需求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淡。
(三)识几个字,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就行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上学读书的期望值很低,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认识字,将来找个一般的工作没有问题就行。岂不料,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学校,对知识和学习充满了好奇甚至是很强烈的渴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这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家长的这种过低的期望值和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逐步影响到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对读书的态度,使他们认为读书仅仅为认字而已。我认识了足够多的字就没有再读书的必要了。让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读书,更谈不上形成阅读习惯的问题了。
在一些研究中还发现,阅读障碍出现在儿童身上的几率高达6%-8%,而这一情况在外来务工子女中极其突出。分析其原因,就儿童来说主要是他们不喜欢读书、不想读书、也不知如何读书。而就深层原因来说,家长的上述观念无疑严重影响了孩子读书的欲望。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对于儿童来说,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会影响并感染孩子。这对于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的儿童来说,无疑起到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因语言能力受限而产生的心理负担的作用。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一品质的形成需要从小养成。读书无疑是培养这一品质的一条捷径。因为书籍在向人们传递知识的同时,作家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无形中也对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产生影响。优秀的儿童读物和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儿童感受到这些品质和情感体验,从而让儿童产生一种情感与意志的内在力量,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很多城市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或小学的班级时,首先考虑的是该校或该班的学生来源问题,甚至有很多父母为孩子高价购置学区房。究其原因,并非是因为城市父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而是因为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存在的教育观念的误区容易给孩子读书带来负面影响,很多城市家长选择高价学区房只是为了孩子读书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当然,随着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和外来务工人员自身观念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开始注重孩子的学习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务工人员存在以上几种教育观念。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策略
务工人员尤其是小学低段务工子女的家长究竟应该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家长应该扮演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具体到务工人员来说,更应该注意要做好孩子阅读的激励者,尤其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激励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首先,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意识。家长要以身作则,不但勇于承担对工作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要做到出了问题不推卸责任,勇于担当。尤其在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中,孩子的阅读出现了问题,首先帮助孩子找出原因,然后从自身对孩子的教育中查找问题,而不是将责任推给老师了事。只有有责任意识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以为自己知识和能力有限,在阅读中帮不上孩子的忙。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一种耐心和毅力的培养,父母在做事方面是否有耐心和恒心,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具有很大作用。
其次,处理好养与教的关系。务工人员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挣钱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不要认为:自己为孩子挣钱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孩子则要读好书,才算对得起辛辛苦苦为他挣钱的自己,才算尽到一个做孩子的责任。这一观念可以说存在于很多父母的思想深处,甚至得到很多舆论的支持。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观念,混淆了养和教的关系。在孩子读书伊始就把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和好奇心扼杀掉了。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对孩子的强权。只要是为孩子学习好,他们就必须按自己的要求办。他们认为,和学习、考试有关系的书才应该读,读和学习、考试无关的书,对孩子没有好处。因此,在孩子的书籍选择上一味采取包办的方式,一味选择一些教辅书和作文书。而且要求孩子必须读。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阅读,反而让孩子越来越厌烦读书,甚至厌烦所有的书籍,并把不读书作为一种对父母强权教育的反抗方式。
所以,在孩子的阅读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养与教的关系。既不要只养不教,更不要将养与教混淆,认为我养了你,你什么都得听我的。尤其在孩子阅读方面,不要包办代替,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还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阅读空间。
(二)提高对孩子阅读的要求
很多务工子女的家长把孩子读书和阅读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识字,识字的目的又仅仅局限于学生将来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为无论做任何事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去做,才能有所收获。而仅仅为识字而阅读这样的意识,很容易养成孩子指读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只关注于字,很容易忽视阅读,而字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会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识字和阅读的双重损失。所以,仅仅为识字而阅读的意识是很可怕的,这种做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孩子的阅读障碍,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益终生了。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具体做法
那么,具体来说,要做孩子阅读的激励者,家长应该怎样去做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一)和孩子一起选购图书
和孩子一起选书,给予孩子一定阅读内容的选择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书籍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孩子阅读的主动性;还可以使孩子在家长为自己选择一些学习方面的辅导书时,心理上不会过于排斥。
(二)亲子共读
务工人员每天工作的时间大都比较长,强度也往往比较大。劳累了一天,很难再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阅读。但是,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看他喜欢的书,讨论一下他从中发现的疑问。即使自己不能阅读,也可以让孩子讲讲他自己看的故事情节和阅读体会。这一做法,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
(三)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家长在关注孩子阅读的同时,不要忘记环境与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即使自己对书籍不太感兴趣,也可以经常浏览一些报纸、杂志之类的“休闲类”刊物,总之,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阅读的氛围。这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尤其重要。
小学低段的孩子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发挥家庭教育环境的正能量,让孩子爱上读书,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