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2015-04-09庞文

社会工作 2015年2期
关键词:实务案例教学法

庞文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庞文

社区工作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但以往的教学中缺乏对知识的整合、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实务操作的训练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综合运用专题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改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社区工作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革 效果

庞文,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40)。

一、引 言

社区工作是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主干课。虽然社区工作相对较晚才被确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但因其整合性的工作模式、强调对社会与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干预等特点,使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越发凸显。在国外,社区工作主张通过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规划、社区照顾、社区行动等工作模式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能力、促进社区整合。在国内,随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福利保障、慈善救助、教育辅导、康复医疗、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区综合发展、培育现代公民。由此可见,社区工作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者而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课程与知识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讲授社区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尝试对社区工作的有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社会工作同仁一道寻求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一)知识的综合性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宏观操作方法,强调通过社区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懂得社区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的专才,也是熟悉社会知识的通才(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科知识上,社区工作课程涉及到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类知识,社区工作者常常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专业知识上,社区工作除了重点介绍自身的理论与实务模式之外,还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价值伦理、通用过程等一般性知识,甚至在很多章节中要穿插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社区工作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性运用最为突出的课程和领域。因此,教师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也就显得重要而富有挑战。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专业化社区工作与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虽然都涉及实务层面上的操作问题,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专业化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相互促进的,实务经验能帮助工作者在社区实践中驾轻就熟,但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且较为片面,而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出共性知识,体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在西方,正是以一般性社会理论和福利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理论的复兴,才推动了实践层面各种社区工作模式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日益强调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必然要求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需要顺应这一课程特点,坚持社区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同时处理好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实践操作技巧训练的关系、正确看待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的关系。

(三)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社区工作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源于工作中的锻炼,另一方面离不开课堂的教育训练。现今的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教学也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哈德凯瑟(2008)等人认为,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是自我的坚毅与自信,所以在教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克服“我做不了”的思想,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也是社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大力革新。

三、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前述内容,可见社区工作是一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和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些特点。然而,笔者在课题调研、与同行的交流中感到,现今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将其概括为四多四少。

(一)孤立性知识多,整合性知识少

社区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实务过程的阶段性和方法技巧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知

识的复合性,因此在授课中应将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内化为一个有机体系,使学生对社区工作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但目前社区工作的课程教学还没处理好知识的整合性,内容的重复、知识的割裂较为显著,比如:随着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出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被全部整合进案主的服务系统,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或“基于生态的”综合服务模式(何雪松、陈蓓丽,2005),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只是就社区工作而进行讲解,鲜有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方法有机渗透的。又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是西方学者对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划分,教师在教学中也照此逐一讲解,较少探讨三者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融合,易使学生产生割裂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生搬硬套。其实,就一个现实社区的发展而言,往往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所以教师应重点把握三者的关系,传授给学生整体性的、科学化的知识。此外,诸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对社区及社区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对中西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综合比较等均须在课程讲授中引起更多关注。

(二)理论讲授多,实务操作少

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社区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从事社区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的,但社区工作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工作的教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历史、过程和方法有大致的认知,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能力锻炼上打了折扣,诸如社区参访、调查研究、专业实习、项目策划等实践操作性训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的学生在上完社区工作课程后,还没去过一次社区,对社区连感性认识都不具备,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知之甚少,与街道办、居委会或其他机构联系交往时手足无措,学过的社区工作理论不知如何施展和应用,这些状况都与学生缺乏实务操作和社会历练有关。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整体后发性、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条件的不完备等,但教师自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落地,甚至是“纸上谈兵”。

(三)照搬国外的多,结合本土的少

由于人类需要的共通性、社区问题的相似性,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共性,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和方法,缺少内化、本土化的问题。就社区工作历史而言,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介绍的重点都是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尤其是当今社区工作的实践还缺乏梳理。就社区工作价值观而言,主要介绍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正义、社区自决、增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崇尚权威、政府主导、重视人伦和社区差序格局等特点被提及和分析的较少。就社区工作案例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典型社区工作模式时,都是以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为蓝本讲解的,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社区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将其与社区工作理论加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巨大应用空间。

(四)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充分的融入才能真正内化社区工作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但目前社区工作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或社会学出身,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往往习惯于灌输式讲解。同时在课程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也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从高中选拔而来的大

学生,往往习惯了课堂被动式听讲,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较低,加之社会阅历少、实践能力弱,对进社区、做实践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在社区工作的教学参与上动力不足。

四、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社区实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整合性讲授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理论与实务存在割裂、国内相关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工作实践介绍不足等问题,为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社区工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提炼,以专题化形式讲解。这种方法使师生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对社区工作知识加以整合,讲授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更为灵活,课程更为开放,理论性和学术性得以提高。具体做法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充分研读教材、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等,确立若干专题,保证每个专题的独立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然后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对专题进行充实和论证;教师准备的同时也触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交流与讨论,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目前,我们讲解的有代表性专题包括: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及其当代意义;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农村参与式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社会行动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社区工作模式的比较分析等等。在讲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时,除了介绍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一般性知识外,师生还共同探讨了我国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从而让学生确立了对社区及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社区管理的街居制及其影响,街道办、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又如,在讲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和政策文本,重点介绍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和政策,社区工作中岗位制、项目制的异同,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凡此种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信息量更广、更系统、更实用。

(二)项目式教学法:实务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近年来,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运作方式,社会服务的项目招投标制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社区工作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务操作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进入社区、了解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定实践项目,然后与相关社区联系,进入社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社区服务方案,然后实施该项目,最后是项目评估并撰写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做下来,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社区调查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为配合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将教学周期拉长,以16周左右为宜。如果在课程教学周期内学生不能完成项目,可申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完成项目的接续。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每级学生投入2万元教学实习经费,大致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外,专业教

师注册成立的林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实务教学。

经过几年积累,社区工作课程已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包括——阳光心灵:牵手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金色晚年——林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哈尔滨志愿服务调研项目、哈尔滨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秦皇岛西河社区参访项目、独生子女素质拓展营项目等。随着项目运作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师生还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见,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教学能相互促进,项目式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式教学法:本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领域持续而深度的介入,国内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案例式教学法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或理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的选择、案例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师生围绕案例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案例和备课时,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本土的、典型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教师的实务经历经验、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报告、媒体相关报道以及学生的经历感悟等。然后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案例编写详实,授课时遵循案例导入、设问、讨论、讲解的通用过程。这种教学法不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课堂亲和力高,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国内社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本土情怀。

在我们编写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相关,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参与式地区发展时,我们选取了云贵草海地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案例。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草海的宣传视频,然后教师转变话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有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草海,当地村民却长期生活贫困、官民之间矛盾重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随着一步步的讨论、分析,教师随即提到:直到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与当地环保组织介入并开展草海参与式发展项目后,这一问题才得以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走上良性轨道。然后具体介绍参与式的理念、当地的做法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社工价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完整介绍,学生对参与式地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的更为形象、深刻,也意识到本土社区工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潜力。

(四)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思想与社区工作强调的民主参与、尊重信任、集体增权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助人自助的体现。参与式教学法既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一些关键问题或适合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社区工作价值观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了价值拍卖活动,很好地将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以轻松而又耐人寻味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讲解社会行动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支持组和反对组,两组展开辩论,使学生自主完成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目标。此外,诸如情景剧扮演、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社区行为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均有所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个实践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

过程均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在社区联络、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细节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实践项目的名称、活动方案的确定要经历多次讨论,教师只参与每组的第一次讨论,交代一些基本原则并共同分析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后续的讨论则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若干重要环节和结果上把好关。在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时,教师简要讲解策划书的撰写结构、要点等,具体活动的设计则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将被充分释放。

以上四种教学法在理念、内容和做法上各有侧重,但彼此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在专题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案例教学或参与式教学,而实践项目的教学也是与参与式教学结合起来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强化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明显。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和现实指向性更加明显,课堂氛围也因经常性的讨论、辩论、小活动等显得轻松而有趣,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想。学生为了课堂上的参与,能够自主地在课余查阅资料、构思发言或是活动准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善了学习成效,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以往的教学由于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表面认识上,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并没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加之实践操作少,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有了切身感受,对当下的社区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对社区工作的方法及其应用较为熟悉,对社区服务和项目实施不再陌生。心中有货,自然不再畏难。近几年来,我专业学生每年都以社区调查、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积极申报、主持国家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青翼社工联盟项目、省青基会服务项目和学校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等,获得多项奖励和部门好评,也能积极自发地联系北京、四川、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信心,学生的专业成长步入了良性轨道。

(三)推动了专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得以协同共进

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课程和整合性方法,社区工作的教学成效能直接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依托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目录,相关教师获得了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并获省、校多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成功中标黑龙江省和民政部等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另外,专业在哈尔滨、北京、深圳、秦皇岛等多地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和学生就业率每年位居笔者所在学院之首。可以说,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与评价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培养有理论、懂项目、会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是高校教育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本文的介绍,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融入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锻炼理论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法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止境,希望学界今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如果这些方法能推广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并加以丰富、创新,对我国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

[1]D.A.哈德凯瑟、P.R.鲍沃斯、S.温内科,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雪松、陈蓓丽,2005,《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3]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社会工作》第5期。

编辑/杨恪鉴

东北林业大学《社区工作》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GY2014-15)。

C916

A

1672-4828(2015)02-0092-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10

猜你喜欢

实务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ODI实务
FDI实务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