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
2015-04-09许加明蒋晓玲
许加明 蒋晓玲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
许加明 蒋晓玲
随着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理想化的养老模式,但仍存在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困境。为提高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方面可以组织空巢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智能养老平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种类型的智能养老服务。
空巢老人 居家养老 互助服务 智能服务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 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23);蒋晓玲,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淮安 223003)。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87%。其中,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由老年独居户和老年夫妇共同居住户构成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为31.7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8.94%。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群体,以子女照顾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供给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愿望又能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欢迎。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养老经济供给、养老服务来源及养老地点上所具有的特征与存在形式(陈友华,2012)。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成员(如配偶或子女)提供养老资金和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老年
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在新旧文化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造成传统大家庭的动荡和解体,代际交换距离与空间加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丧失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机构养老模式因为背离了中国“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加上收费水平偏高、服务质量低下等现实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出现床位总量不足与半数左右床位空置率并存的悖象。居家养老模式实际上是“在家养老”与“社区照料”的有机结合。因此,它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为老年人提供了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既是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时的补充,又是机构养老服务功能的一种延伸。对于城市中日益增多的社区空巢老人而言,居家养老可谓是一种理想化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诸如资金得不到保障、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等(孙璐,201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带有保障性质的基层福利事业,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福利的来源应当多元化,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由此导致的资金短缺致使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便捷价廉的养老服务项目极其有限,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物质生活服务层面上,对精神文化等方面考虑较少,不能满足空巢老人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目前我国社区中专门从事居家养老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而且素质普遍偏低。管理人员往往欠缺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服务人员的来源以下岗职工人或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大多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养老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受此影响,居家养老中社区为老服务的保障面非常狭窄,且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只有少数三无老人和高龄老人能从中受益,难以满足所有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目前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和工作人员数量、质量都不可能大幅改善的前提下,必须在社区建设的大盘子里整合现有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充分利用传统美德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运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城市社区中组建形式多样的空巢老人互助养老小组,引导空巢老人开展互助服务,相互满足多元化尤其是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现代社会“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在城市社区中搭建空巢老人智能养老平台,实现对全体社区空巢老人的全天候、全方位看护,把有限的养老资源从固定时空中释放出来,并将正式照顾资源和非正式照顾资源相衔接,快速有效地回应空巢老人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中的互助服务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思想,在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早有体现。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互助养老的思想渊源。作为一种养老实践,互助养老也早已有之,其主要形式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义庄为载体、以义田为基础的家族内的亲友互助。新中国成立以后,义田被消灭,义庄作为一种传统的赡族养老组织也随之寿终正寝了(袁同成,2009)。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中,组织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开展互助服务,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互助养老的特点,它是指以地缘为纽带、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空巢老人各自拥有的养老服务资源为基础,通过抱团取暖的
形式来相互满足各自的养老需求。
(一)搭伴养老
搭伴养老的实质是男女互助,具体是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生活方式。搭伴养老既是一种准婚姻模式,也是一种养老模式。由于财产制度、亲子关系、社会政策等方面的障碍,老年再婚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很多老人被迫选择非婚同居,搭伴养老。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了男女两性所占有的资源存在“男女有别”、“男优女次”的格局。因此,搭伴养老除了使男女性别的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孤独感受、实现相互安慰以外,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男性老人的经济养老资源与女性老人的生活照料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谭琳,徐勤,朱秀杰,2004)。对于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来说,搭伴养老具有种种好处,在省却很多麻烦的同时,可以实现男女老人的优势资源互补,解决养老过程中的经济来源、日常照顾、疾病看护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因此,老年人的“搭伴养老”胜似其“空巢”独居(宋健,2003)。然而,由于搭伴养老没有法律保障,婚姻关系不稳定,一旦关系破裂,“男优女次”的资源格局容易让女性老人陷入更加孤苦、贫困的境地,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对于搭伴养老,如果是一种互助形式,我们无可非议;如果是一种婚姻形式,则不应该予以支持(姚远,2003)。同时,为了让搭伴养老的风险降到最低,应该把搭伴养老限定在特定的老年群体之中,主要是生活在同一社区、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的丧偶独居老人。
(二)轻老互助
轻老互助是指年纪较年轻的低龄老人与年纪较年长的高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方面的帮助;而等到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之时,再与比他更年轻的低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接受下一代的低龄老人为其提供的养老方面的帮助。如此代代循环,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互助养老形式。因此,在轻老互助中,老人的付出和回报具有时间上的延迟性。也就是说,老年人付出帮助和接受帮助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接受帮助要滞后于付出帮助,而且其付出帮助和接受帮助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低龄空巢老人而言,身体大多比较健康,除了自我照顾之外,还具有照顾他人的能力,容易造成照顾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高龄空巢老人却连照顾自己都很困难。因此,轻老互助实质上是让空巢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多余的照顾资源借给别人,等到年老之时再从别人那里取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贺雪峰,2003)。为了保证延迟回报的轻老互助在养老资源交换过程中的公平性,国外发明的“时间银行”模式可以应用到居家养老之中,以提高互助服务的动力(马贵侠,2010)。具体而言,把“时间银行”模式运用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轻老互助的养老实践中,可以为每个参加轻老互助的低龄空巢老人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将其每次服务的时间和内容登记在册,等到其年老需要他人服务之时,再按照自己在“时间银行”中存储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按照某种换算关系,免费支取等量的他人提供的服务。
(三)精英与大众互助
精英与大众互助是指精英老人和大众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精英老人带动大众老人,大众老人支持精英老人,实现养老过程中的互动与互助。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精英“就是那类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具有最高指数的人”。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资源占有的强弱和多寡上。一般而言,精英往往占有更多的强势资源,如经济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而大众往往只占有少量的弱势资源,如体力资源。从人员数量上来看,大众远远多于精英。现代城市社区并非
是一个同质化的共同体,社区成员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社会特征分化趋势与社会结构层化变动。居住在城市中的社区空巢老人,同样存在精英老人和大众老人的区分。精英老年人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具有较广泛的人际资源网络,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年人(陈静、江海霞,2013)。精英老人通过在社区中带动并组织大众老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社区大众老人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大众老人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此外,精英老人还可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专业优势为遭遇特殊困难的大众老人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援助,切实解决了大众老人养老过程中的现实难题。同时,通过大众老人的参与和支持,也为精英老人搭建一个展现自我和体现价值的平台,提高了其晚年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四)邻里互助
邻里互助是指在空间距离上住得比较近的几家老年人结成互助小组,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相扶相携,共同面对和解决养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一个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社区,正如费孝通所言,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寻求帮助和最早能够施以援手的人,邻里之间相互担当着重要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大都腿脚不便,活动区域相当有限,基本限定在以自家为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因此,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往往是自己最常交往的对象,也是最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对于空巢老人而言,以子女为代表的血缘网点家庭由于居住距离太远,互动频次比较少,因而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起的作用远不如毗邻而居的非血缘网点家庭大。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或腿脚不便的社区空巢老人,邻里互助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助养老形式。它既保证了空巢老人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又保证了空巢老人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有人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时间提供帮助。邻里之间经常走动,彼此之间聊聊天、说说话,也能够在一起打发寂寥的时光,相互排解因儿女不在身边导致的精神上的失落和空虚。
三、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中的智能服务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人类从此步入了一个“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高科技时代。物联网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应用,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空巢老人生活与健康服务,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社会和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难题(王秀平,2012)。为居家养老的城市社区空巢老人搭建智能养老平台,构建空中养老网,可以将空巢老人、社区、志愿者团体、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公安机关等紧密联系起来,为空巢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与生活的监护服务,是高科技时代社区居家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生理指标监测
进入老龄阶段以后,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各项生理指标都开始偏离正常水平,机体自身对致病因子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随之减弱,整个机体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建立在物联网基
础之上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智能服务,首先就要对空巢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身体健康意外状况的发生。为此,可以通过将体温、血压、心率、心电、血糖等传感器植入老年人可穿戴的服装、腕表中,对空巢老人的各项主要生理参数进行随时随地地监测,同时将传感器连接到ZigBee模块,形成生理指标监测感知节点,将监测到的各项生理参数通过无线网络发射到智能养老平台网关中的ZigBee协调器。ZigBee协调器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节点相连接,构成一个星形结构内部网络,并可通过Internet实现与外网的通信(石光,于军琪,2013)。通过智能养老平台网关集成的以太网卡及GSM/GPRS模块将ZigBee协调器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发送到各智能终端,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服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轻易获取空巢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实现对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相关各项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空巢老人的某项或某些生理指标超出了正常阈值,智能终端就会发出语音提示并自动报警。如果空巢老人自我感觉不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终端进行主动报警。社区智能养老平台工作人员接收到报警信息之后,利用空巢老人随身携带的无线信号发射和接收装置,通过GPS/AGPS定位系统尽快找到空巢老人所在的确切位置,同时通知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及时赶往老人所在现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如果情况严重,则及时联系社区外的专业医疗机构,为空巢老人实施紧急救护和治疗。
(二)人身安全监护
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呈现出不断衰退的趋势,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随之降低,对危机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随之钝化。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空巢老人而言,身边缺乏子女照护,邻里之间又少有往来,人身安全更是危机四伏。因此,需要借助物联网的高科技手段,对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提供人身安全监护服务。为此,可以针对老年人容易发生的意外状况,在空巢老人随身穿戴的监护服或经常活动的场所植入相应的意外信息收集传感器,随时对各种意外状况的发生进行监控。例如,老年人极易发生跌倒,可以在空巢老人穿戴的衣服、鞋子里植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及脚底压力传感器等跌倒传感设备,并将各种跌倒传感设备与ZigBee模块进行连接,生成意外跌倒检测感知节点(霍宏伟、张宏科,2011)。各种跌倒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空巢老人意外跌倒数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射到ZigBee协调器,并通过以太网卡及GSM/GPRS模块将相关信息发送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实现对空巢老人意外跌倒的实时监护。智能养老平台一旦发现空巢老人有意外跌倒现象发生,立刻通过GPS/AGPS进行定位,并联系相关人员前往提供帮助或救护。由于一人独居或仅与老年配偶共同居住,空巢老人在家中也极易发生各种人身意外。因此,可以在门口的对讲机内植入摄像头和语音芯片等图像和声音传感器,并与ZigBee模块相连接生成可视对讲感知节点,采集来访者的图像和语音信息,方便空巢老人通过以上信息对访客进行识别,确认熟悉或安全后再为其开门。在房屋内部的不同角度、位置可以植入相应的意外发生传感器,如厨房植入可燃气体传感器、浴室植入水温传感器、房间植入温度湿度传感器、门窗植入玻璃破碎传感器、地板植入跌倒传感器、床边植入坠床传感器等,此外还有幕帘式红外防盗探测器和火灾探测器等自动报警系统,并将以上传感器与ZigBee模块相连接,形成相应的意外感知节点,采集空巢老人的意外发生数据信息,通过ZigBee协调器发送到智能终端,实现对空巢老人人身安全的实时监护。一旦监测到有意外发生,即刻通知相关人员前往救护。
(三)养老服务远程呼叫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顾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独立生活能力(IADL)日益下降,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服务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生理功
能的老化,老年人的行动能力日益受到限制,依靠自己逐个寻找多样化的服务十分不便。因此,可以通过智能养老平台,借助相应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空巢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远程呼叫,并由智能养老平台根据其需求做出最佳服务安排。对于绝大多数空巢老人而言,便携式智能服务终端主要是一部老人手机。这部手机除了具有一般手机所具有的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紧急求救和生活服务远程呼叫等特殊功能。空巢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所需的养老服务,如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疾病看护、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通过智能终端上的相应按钮,在家中向智能养老平台发送服务需求信息。智能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空巢老人智能终端和服务平台的对接,对其服务需求做出应答,采用GPS/AGPS技术对空巢老人进行定位以确定其具体位置,然后根据距离远近和服务类型为其安排相应的服务人员,并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对服务人员的身份进行自动扫描识别,确保服务人员的安全可靠,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吴蕾蕾,2014)。在服务过程中,智能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空巢老人家中的电视终端远程播放其家中的视频,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在线通话。在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智能养老平台类似于一个中转站或转接枢纽,它接收到空巢老人的特殊服务需求信号之后,随即转接到服务平台储存的相应服务网点,如各种类型的服务公司或志愿者团队,协助联系服务对象提供相应服务,并对服务过程进行远程监控。
(四)住宅设备远程调控
个体的老龄化是一种全面的老化,既包括生理功能的老化,如体力的下降,也包括心理功能的老化,如记忆力的衰退。由此导致了老年人行动不便,并且经常丢三落四。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在家中缺乏相应的协助和提醒,更容易导致日常生活的混乱和无序。其中,出门之后忘记关闭住宅设备是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实现住宅设备的远程调控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之上的智能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可以在空巢老人家中安装由单片机、继电器、红外发射模块等组成的住宅设备传感器,并与ZigBee模块相连构成住宅设备远程监控感知节点,采集住宅设备开启与关闭的相关数据信息。住宅设备远程监控感知节点与网关中的ZigBee协调器构成了一个星形网络,相关数据信息可以经由无线网络技术发射到ZigBee协调器。然后,由智能养老平台的核心——嵌入式Web服务器连接ZigBee无线收发模块、GPRS通信模块和以太网卡形成的网络层(蒋泰、李柏,2006),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并将处理结果发送到各个智能养老平台的各个智能终端,不仅让智能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实现对空巢老人家中住宅设备开关情况的实时监控,而且让空巢老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终端对住宅设备进行任意调控,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 语
在居家养老的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中开展互助服务和智能服务,有助于突破当前居家养老模式具体运作过程中的困境,有力地提升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智能养老平台为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建构了一张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护网,一旦发现空巢老人出现异常状况,或者空巢老人发出求助信息,智能养老平台就会立即通知互助对象,互助对象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查看问题所在,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便会保证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不会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养老平台还能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提供庞大的后备资源。如果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超出互助老人所能帮助的能力范围,智能养老平台可以尽快通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可以提供快速上门服务;如果问题更加严重,智能养老平台还可以通过空中养老网将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城市光网相连,实现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远程的、虚拟的健康与养老服务。因此,为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搭建智能养老平台,可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对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征进行随时随地的远程监控,并可突破时空的界限将参与互助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随时随地的对接,并为互助养老提供坚实可靠的专业集成资源群,是高科技时代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传统运作方式的创新。
[1]陈静、江海霞,2013,《角色理论视域下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和价值和探析——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个案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陈友华,2012,《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人口学刊》第4期。
[3]贺雪峰,2003,《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霍宏伟、张宏科,2011,《基于室内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信号的老年人跌倒检测研究》,《电子学报》第1期。
[5]蒋泰、李柏,2006,《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设计》,《广西科学院学报》第4期。
[6]马贵侠,2010,《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7]石光、于军琪,201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养老住宅系统设计》,《现代建筑电气》第1期。
[8]宋健,2003,《“搭伴养老”胜似“空巢”独居》,《人口研究》第3期。
[9]孙璐,2012,《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化解的着力点——以扬州市的两个社区为例》,《城市问题》第8期。
[10]谭琳、徐勤、朱秀杰,2004,《搭伴养老——我国城市老年同居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学海》第1期。
[11]王秀平,2012,《物联网技术在空巢老人生活与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第7期。
[12]吴蕾蕾,2014,《现代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杭州上城区智慧养老为例》,《当代社科视野》第3期。
[13]姚远,2003,《“搭伴养老”弊大于利》,《人口研究》第3期。
[14]袁同成,2009,《“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理论导刊》第4期。
编辑/杨恪鉴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守望互助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2011SJB840003)。
C913
A
1672-4828(2015)02-0035-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