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转型发展中建设甘南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2015-04-09柯热恒考

社科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甘南全州环境保护

柯热·恒考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 甘肃 合作 747000)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从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甘南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走转型发展的道路。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甘南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有了转型发展的政策条件。但甘南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战略屏障,如何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甘南要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更加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更加强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转型发展,才能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甘南州草地“三化”严重,雪线不断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大面积萎缩,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增多,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一)草地“三化”严重,湿地不断缩小。目前,全州近60%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1000多万亩,约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25%。草地植被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优良牧草所占比例由1982年的70%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草产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36公斤/亩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50公斤/亩。鼠虫害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频率加快,危害面积近1500万亩。玛曲黄河沿岸沙化草地面积达8万亩,已形成了100公里长的流动沙丘带,且以每年3.9%的速度扩展。同时,全州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877.8万亩。20世纪80年代初,甘南湿地面积为640.5万亩,现在仅剩约427万亩,其它大都干涸,退化后的湿地植被稀疏,甚至寸草不生,地表裸露,形成了大片的“黑土滩”和新的沙化草地。而甘南湿地的核心区——玛曲湿地已由原有的99万亩锐减到70万亩。

(二)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甘南州是甘肃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是近年来全州有上百眼泉水干涸,地表径流量锐减。据本世纪初的水资源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白龙江流量减少了15.6%,洮河流量下降了12.7%,大夏河流量减少了20.4%。原来黄河在玛曲境内水量增加56%左右,而目前补给黄河干流的水量也减少了10%左右,2003年以来,玛曲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4条成为季节性河流,数十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因水资源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甘南州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20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602.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18%。全州河流年平均输沙量由记载的2.47万吨/年上升到目前的3.49万吨/年,如:白龙江水流量下降了15.6%,而含沙量却增加了27.3%;大夏河水流量减少了20.6%,而含沙量增加了15.4%。土壤侵蚀也越来越严重,土壤侵蚀模数由44吨/平方公里上升到6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近500万吨,年土壤养分流失有机质124.61万吨,土壤侵蚀趋势目前仍在加剧。

(三)环境不断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所谓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等。就甘南州情况来看,因各自因素,全州许多地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局部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提高。以全州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发的舟曲为例,除8·8特大泥石流区域外,该县还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0处,其中:灾害性滑坡主要有93处(包括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危岩体等);灾害性泥石流沟道77条。这些灾害隐患点危害程度极其严重,对它们实行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已迫在眉睫。

二、甘南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大环境影响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草地“三化”和湿地萎缩的原因。因甘南作为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区域之一,贫困人口比较集中,贫困迫使人们不计生态恶化的后果发展生产。以玛曲县的畜牧业为例,全县各类牲畜在20世纪50年代为34万头(匹、只),60年代为43万头(匹、只),70年代为60万头(匹、只),80年代为90万头(匹、只),到目前已达约150万头(匹、只)左右,目前草场实际超载量为理论载畜量的几乎一倍,导致草场退化、草场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失衡。据畜牧部门2008年统计数据测算,全州共有各类牲畜397.43万头(匹、只),折合931.46万羊单位,超过理论载畜量的47%,当前,超载过牧是草场退化和鼠虫害化的最主要因素。因为草场退化,农牧民群众为维持生计和增加收入,占用湿地分布的草场放牧,且大量超载,进一步加剧湿地植被的退化,造成了湿地萎缩,陷入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二)水资源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资源过量采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因素,导致森林蓄水能力下降、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总体降低,改变了小气候,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旱程度增加,雨季降雨集中,使全州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极易形成洪水、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三)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从客观上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线后移植被稀疏,极端气候天气加剧,旱涝次数增多,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同时,因无限度的人为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超载过牧加剧了草场“三化”,植被覆盖度下降致生态平衡,涵养功能减弱。可以说,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水土流失、山洪、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甘南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和恢复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使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生态破坏的隐患,如水电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对流域生态安全形成威胁,而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畜牧业超载过牧则带来了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等严重问题。

(五)其它因素。一是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不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各项要素保障有限,多数农牧民群众对严峻的生态形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认识还不到位。三是环境法制宣传缺乏力度、深度和广度,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舆论氛围,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考研缺乏生态文明的理念。

三、甘南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和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结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作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甘南藏区要加快生态屏障建设步伐的部署,以及州委确定的“生态立州”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全州发展战略首要位置的政策背景。目前,甘南州上下应抓住政策机遇,按照州委的总体部署,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和谐互动的角度出发,同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对策:

(一)进一步理清生态环境保护与转型发展的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甘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理清思路,谋划措施。笔者认为,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型发展阶段的把握。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才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甘南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初始时期和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就注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工作。二是管理思想的把握。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宏观管理出发,建立低污染、低生态消耗的经济体系,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三是对一般的常规渐进模式的把握。东部地区环境保护走过了一条农村环境保护、生活污染防治滞后于工业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滞后于生态建设的发展路子。甘南的转型发展要早做谋划,将工业污染防治与城市环境保护、农牧村环境保护与城镇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考虑,充分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最终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全面落实生态环保政策,全力实施好生态环保项目。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从发展的源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开发建设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各项政策措施,贯彻于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经济建设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采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保护做到项目有保障,资金有落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推动国家级生态屏障保护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一平台,制定全州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方案,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全力实施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和“两江一水”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的全面落实。启动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甘南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理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努力开创一条具有甘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实施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全力打造甘南高原特色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生态扶贫的新模式。按照中西部草甸生态修复牧业区;东南部江河水源涵养林业区;东北部白龙江洮河水土保持农业区,突出各自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种植业和旅游业。走经济特色化、生态功能化的路子。最终要达到即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目的,从而提高全州农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四)合理以草定畜,遏制草原超载过牧现象。畜牧业是全州的基础性产业,甘南的转型发展必然离不开畜牧业的超常规发展,但针对全州草原退化和湿地萎缩的现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仍需严格落实。一是严格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对全州生态脆弱区和草原严重退化区进行禁牧,对较严重的退化草场进行季节性休牧,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原植被恢复制度,促进草原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二是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缓解天然草原压力,逐步转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三是积极开展好草畜平衡知识的宣传教育,让群众认清超载过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落实并争取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生产方式转变。

建议:

(一)加强调查研究,完善生态建设保护规划。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发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规划非常重要。要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摸清生态状况,全面分析和掌握改善甘南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进一步完善好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保证经济社会活动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转型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指导经济建设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水平,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尽快出台有关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等相配套的单行条例,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加快民族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尽快制定出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能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地方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规,针对本地具体的保护对象、范围、目标和主体责任等做出规定,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甘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法律保护的新阶段。

(三)积极实施流域治理,加大对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依法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继续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在努力向上争取更多项目资金的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加快治理步伐。根据水土保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法》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规定对草原管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矿产资源保护管理的规定,依法收取有关费用,及时做好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四)加大预测群防机制,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虽然具有高度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就能避免其发生或降低其危害性。通过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加大地质灾害除险和治理工作投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和危险系数。加大对矿山等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切实做好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甘南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需要从各个层面积极建议国家给甘南作出的生态贡献给予补偿,尽快制定出台水资源利用和森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60%以上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四、结语

总之,由于甘南生态环境和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政策部署,正确处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走资源的合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走甘南的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方向,在全面进行甘南转型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

猜你喜欢

甘南全州环境保护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