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探索与贡献
2015-04-09吴耀明李建华
吴耀明 李建华
(1.中共衡水市委党校 河北 衡水 053000;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 江西 南昌 330077)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梳理毛泽东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探索历程,总结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贡献,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体现,更是对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最好的纪念,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
“复兴”一词的意思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是世界领先的强国、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专制统治者的闭目塞听,而工业革命后世界大势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遭到全面挑战,面对“数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内政外交事务也不再自如,屡次遭遇外交挫折、外强入侵、战乱纷争、改良失败,而导致主权沦丧、割地赔款、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由于封建旧制度的腐败,中国由盛世深深地陷入了“衰落”之中,成为东西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因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其中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赴后继,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开明人士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靠维新变法来救亡图存,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就深受救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祖国的衰危和失落感到警醒,对救国救民、救亡雪耻的民族主义精神颇为赞赏。他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林肯等人崇拜不已,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还对同学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这体现了毛泽东从青少年时起就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把普遍指导作用的马列主义学说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敌后战场、坚持抗战胜利、实现国家独立,领导土地改革、指挥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到一条康庄大道。这些都是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奋斗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2](P663)开国大典前,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说:“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饱经挫折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我们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后,就正如毛泽东宣示的那样“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还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长期被列强欺凌、丧权辱国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想不改变外国侵略的压迫,不改变反动的封建统治而实现独立、自强是不可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统治,扫除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层面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梦寐以求“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
建国后,毛泽东领导全党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使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正如毛泽东在国庆一周年时作的诗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所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中华民族在历经了百余年的磨难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毛泽东对民族复兴的理想追求在神州大地上开始一步步实现。
二、毛泽东对中国实现国家富强的宝贵探索
富强即人民富足、国家强盛,主要是指国家层面的财富充足、力量强大。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证明了“落后就要到挨打”,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把“自强”、“求富”作为口号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诸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和新式学堂,但这都只是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的局部改良,可谓是对将倾之大厦的裱窗户,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积年成果毁于一旦。历史证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等努力虽然为中国引进了近代化的先进技术,但最终却不能使中国变富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软弱性、妥协性比较强,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千方百计镇压中国人民,阻挠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
毛泽东在1917年给其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就指出“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5](P85-86)1936年在给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信中提出要“建立真正之民主共和国,致国家于富强隆盛之域,置民族于自由之林。”[6]这都说明毛泽东把国家的富强强盛看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指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更是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国家富强的基本前提。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P1079)这一看法对中国发展生产力、开展工业化、实现国家富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1949年3月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7]这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建设的转移,使党能尽快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经济建设,早日实现国家富强。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国家富强方面也提出了多项明确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讲话中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8]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说“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9](P226)指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途径是靠全体人民的不懈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毛泽东在国家富强方面探索的一个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确立了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周恩来等还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也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指标,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毛泽东为实现人民幸福的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说明了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幸福是党追求的目标,中国梦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群众”在毛泽东的政治和哲学著述中,不仅出现频率相当高,而且是他政治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理论范畴,可以说追求人民幸福的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追求。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萧延中教授认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理论核心和基本特征,即关于二十世纪中国人民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学说,这一基本的思想倾向和理想追求,是支配他终其一生探索的内在驱动力……爱护人民、依赖人民、拯救人民,甚至是为民作主,是他永恒的思想灵魂。”[10]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人民解放的一生,也是追求人民幸福的一生,他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发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终生致力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毛泽东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对人民群众就有天然的亲近感,毛泽东在革命生涯中一直平易近人,建国后也多次外出调研、了解基层情况。他把人民的地位看的非常重要,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P1031)1919年毛泽东发出了“民众大联合”的呼吁,指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5](P338)这反映出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的重视,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上指出“为什么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2]把人民幸福和民族解放并列,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革命追求中包涵着深深的民本主义。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是共产党人的最终追求,毛泽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且重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上的统筹兼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强调要得到群众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1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14]建国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不顾人民生活是不对的。”[15]这都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是非常重视的。
毛泽东指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1944年,毛泽东在警备团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P1094-1095)1954年在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毛泽东主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各级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写入总纲。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规定:“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这就以宪法和党章的根本大法确立了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成为响彻神州的口号,指引全国人民奔向和谐社会与幸福生活。毛泽东确立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指向都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说到底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
四、毛泽东对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动力和依靠力量。从如何实现“中国梦”的这“三个必须”上看,我们都能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梦”的伟大贡献。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途径,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有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16]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所以说,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实现“中国梦”条件,都离不开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道路的探索。
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西方现代精神和马克思精神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精神,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再三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他还倡导培育了许多有革命气息、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时代创造的这一系列精神作为党和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联结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必将发挥信仰支柱和精神动力作用。
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青年毛泽东就呼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指出“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5](P39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在开国大典前政协闭幕会的讲话题目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建国后,毛泽东注意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提出统筹处理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十大关系”,探索出不同于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最广泛的全国人民大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他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P88)他认为各方面工作的胜利“是依靠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获得的。在国内,我们是依靠了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17]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成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总之,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我党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应该继承好毛泽东关于“中国梦”探索和贡献的历史财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2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3-344.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1318.
[8]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萧延中.巨人的诞生[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80.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147.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2.
[16]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01).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