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农村女人的梦想——评长篇小说《追赶与呼喊》中主人公王小麦的追梦史

2015-04-09石立干

社科纵横 2015年5期
关键词:林家文采小溪

石立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焦作 454150)

时下,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究竟什么是中国梦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此内涵做过两次阐释:一次是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陈列《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第二次是在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他用了“三个共同享有”来阐释“中国梦”,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里的“出彩人生”就是指让国家、民族之梦同全国老百姓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富裕强大、民族的兴旺振兴与个人的理想、愿望、追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人人都是梦想家,有梦的人生更精彩。”“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她与每个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中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9年由作家倪学礼创作,发表于同年《十月》第三期上的长篇小说《追赶与呼喊》以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富于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随后改变成电视剧《小麦进城》后更为轰动。该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农村青年王小麦(以下简称王)嫁给北京知青林木的故事,叙述了“凤凰女”嫁给“孔雀男”历经的种种坎坷、辛酸、歧视和挑战,最终王以自己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聪明智慧终于在北京城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感人事迹。常言道:人不立,文无魂。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本文旨在透过王从失败走向胜利的30年生活经历来看王梦想实现的艰辛及其当代意义。

一、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追梦史

1.忍气吞声求立足。经过漫长的十年动乱,苦难的国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气息。整整一代青年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葬送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岁月中,好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让大批有志青年看到了希望。从北京来到偏远小西沟插队的知青林木便是这些高考大军中的一员。高考前,林木已与当地的女青年王结婚,并生有一女儿名叫丫丫。林木经过精心苦读,终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接着王的烦恼事便接踵而来,高傲自负的林木妈妈杨文采来到小西沟,坚决不承认王这个农村儿媳妇。然而性格倔强,决心要征服北京的王偏偏不向命运低头,毅然决然带着女儿丫丫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北飘”生活,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不受欢迎的农村儿媳王的到来,使得本来平静的林家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家庭成员之间勾心斗角,吵吵闹闹。婆婆杨文采为了得到赶走王的目的,百般刁难、挑剔,起初不让她进家门,后来让她住阳台,连厕所都不让她去,对外谎称是农村来北京看病的社员,甚至多次鼓动、挑拨儿子和王离婚。上大学的林木在漂亮的女孩面前,经不住美色的诱惑,多次在感情上“精神出轨”,且性格懦弱对母亲言听计从。王与小叔子林丛、小姑子林小溪为了争夺生活空间更是矛盾重重,水火不容。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王刚到北京后,林家人让王在阳台上住宿,林丛为了制止她的呼噜声,将臭袜子塞到王的嘴里,以此来羞辱王。林小溪为了轰走王,不仅在言语上讽刺挖苦,而且在行动上百般刁难,经常将水倒在王的床上,使她无法睡觉。更为甚者的是一次林小溪床上的钱被不懂事的丫丫拿走玩耍,以杨文采为首的林家人诬蔑王偷了林小溪的钱,好在林木发现这一真相后为王澄清了事实。总之,农村儿媳王进入林家人的视野之后,成了众矢之的,对付这个外来者全家(除公公林原平外)人可谓空前团结。在全家人的嫁祸、栽赃、压迫、挤兑下,王无奈被婆婆杨文采赶出家门。被赶出家门的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大哭大闹,没有坐在楼下以泪洗面博得别人的同情。王从事实中认识到:要想在人人向往的大城市生存,要想让林家人接受自己,要想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打拼出自己和女儿的生存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赢得,于是她开始了新的计划,开始了独自的追梦计划。

2.自力更生求尊严。王被杨文采赶出家门后,凭着生性乐观、勇敢、泼辣的一股子“憨劲”终于获得了夜大文凭、拥有了小麦制衣厂,使自己的梦想逐渐成真。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同样遇到了种种艰难坎坷。首次做卖裤衩生意时上当受骗。路边摆摊时受到同行的欺负。除别人的欺负、坑害外,自家人也对她进行制裁,婆婆杨文采为了得到赶走王的目的,杀一杀王挣钱的威风,故意到工商局举报王,使她的制衣厂被封并罚款一千元,使王的生意和经济受到了双重损失;弟媳妇刘雅致看到嫂子王的生意越做越好,财源滚滚,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故意雇人设套与她签订假合同坑害她。面对种种刁难、种种陷害,王凭借一股傻劲、憨劲、韧劲,终于战胜了种种困难,就像西天取经一样,修成了正果。王这个女性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带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普遍性,她的淳朴勤劳、待人憨厚、大大咧咧,同时又隐忍大度,就像她的名字“小麦”一样,虽然带着浓重的泥土气息且意义重大,承载着人类的发展。该小说不是为了表现农村女性在城市艰难立足的苦情,而是一篇励志大作,表现了王在处于最尴尬的境地时,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生性乐观,不低头、不放弃的执着精神,经过数十年的打拼奋斗,终于战胜了种种折磨和精神考验,在生意上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的追梦故事。

3.化解矛盾受尊重。王不仅凭着自己的勤劳双手,自力更生求生存,而且在家庭的重大事件面前总能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多次帮助林家摆脱危机,从最初的被嫌弃、讨人烦变成林家的主心骨、大能人,从而赢得了林家人的信任,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独有的正能量,实现了被家庭所有成员认可的梦想。首先是制服楼上胖嫂多年来对林家的欺负。其次是当公公林原平教授落实政策后,林教授要求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解决王和女儿丫丫的户口问题,并帮助她找工作。这让林木的妹妹林小溪无法理解,杨文采更是大为恼火,坚决要求把这次机会给女儿小溪,并以不把这次机会给小溪,就和林原平离婚相要挟,小溪也以躺在床上不吃不喝进行示威。王为了顾全大局,主动说服公公林教授,把机会让给了小溪,赢得了家人的好感。当小叔子林丛婚姻上当受骗后,林丛满含眼泪找到嫂子王请求帮忙,她主动出击,采用蹲守等方法,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洗清了林丛的不白之冤,还顺利地要回了林家的三千元钱彩礼,令林家人对她刮目相看。为了挽救小姑子林小溪和周英俊的婚姻,她主动找周英俊交谈。随后,王故意采取了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的方法向周英俊索要结婚证,并善意欺骗周英俊说:小溪要结婚了,要同别人结婚需先与你周英俊离婚,才能结婚。随后又故意安排蒋东升和林小溪去看电影,在花园散步,目的使周英俊有一种婚姻的危机感、紧迫感,让周英俊主动找小溪。经过小麦的多次调和,终于使周回心转意,同小溪和好如初,并一同报名到西藏支边一年。当林丛为同事打架打断了小痞子的腿之后,对方要求出500元钱私了,王主动将钱交到林丛手中,使林丛免遭刑事处罚,令林丛感动得五体投地。当王发现丈夫林木和昔日的插队知青马红梅的婚外情时,没有大吵大闹,在关键时刻挽回了丈夫的面子,使丈夫深受感动,从而使丈夫正视现实,摆脱了马红梅的纠缠,保护了自己的婚姻。从全剧看,王这一女性成了整个故事的轴心。她的每一次抉择和行动都会影响着其他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和解决。正如书中王的公公所说:“林家离不开王小麦,林木离不开王小麦”。她不仅在北京为自己和孩子找到了生存空间,还拥有了自己的制衣厂。她成了小叔子林丛信赖的大嫂,小姑子小溪无话不谈的朋友,连最顽固、势利的婆婆也被王的聪明和宽容所感化,不仅从内心接受了她,还对她充分信赖呵护有加,并获得一张北京户口,彻底成为了一个“城里人”,实现了自己征服北京的梦想。

二、红花尚需绿叶扶

常言道:红花尚需绿叶扶。作者为了突出王实现梦想的艰难,除正面描写王的形象外,还选择了林木和婆婆杨文采等作为陪衬,从而更好地烘托了王的形象。林木这一人物作者是以强烈的批判意识进行塑造的。恢复高考后,林木凭着自己的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他身上,读者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傲气,却没有看到知识分子的傲骨,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如大学毕业后,因其他原因找不到工作就嫁祸于王,随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酗酒打人,人格上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面对大事小事在心理上不豁达、无担当,在人生的逆境顺境面前无胸襟、不坦然。而与他相比,被林木的母亲杨文采称为“农村老娘们”、“泥腿子”的王更具有包容情怀和担当意识。杨文采这一形象的塑造更衬托了王的优秀品质。她在作品中一露面似乎就有些趾高气扬、居高临下,坚决反对林木带王进城,一到小西沟就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她怕王通过林木和家人的信件往来知道林家在北京的地址就烧了林木所有的信件,不给王留下北京的任何蛛丝马迹;在火车站想方设法甩掉王不让她去北京;背着儿子写离婚申请书。当王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后让她住阳台,不让她吃饱,不让她去厕所,甚至拆掉了阳台上的盖子,让她流落街头。看到王要自食其力,他就到工商局举报,近乎绝情。面对恶婆婆的种种刁难,王凭着“我要拿下北京”的信念,终于在没有户口、没有文化、没有工作的“三无”情况下在北京城扎下了根,实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人的美梦。

三、小麦梦想的当代意义

作家阿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其大意是:好小说的标准首先就是有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1]。《追赶与呼喊》这部小说通过王的追梦史在艺术画廓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形象“这一个”。在以往的知青题材小说中,相对于村民来说,知青是胜利者,知青们最后都离开了乡村,胜利大逃亡回到了城市。那些爱上男知青的乡下姑娘往往会成为返城男知青的一种遥远的回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谢谢你给我的爱,让我度过了那个年代”,这就是中国城市对待乡村的基本态度[1]。但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小芳”——王小麦。她质朴、开朗、坚韧,而且对人富于理解与同情。到了城里,她也因为乡村给她的美丽的心灵,不但没有被城市冷漠的人情与规则所吞没,反而用她那敞亮的、富有同情心将自己的生存空间由狭窄的细缝逐渐拓展成了阳光地带。在艺术作品中,凝固性地塑造人物性格有利于读者对人物相对稳定的审美认知,流动性地塑造人物性格能让读者体验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嬗变。可以说,《追赶与呼喊》中的王小麦从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城市创业者,人物形象由弱变强,人物地位从被动转为主动,王堪称为那个时代“梦之队”中的成功典型。正如主演王茜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她是一个极其草根的女性,在农村时,洗衣、烧火、做饭、喂猪、放羊,什么都干。手脚粗大,进城后买个戒指都戴不上;心大,没有什么烦恼,大大咧咧,敢做敢为,爱管闲事。就是凭着一股傻劲,小麦从刚进城时的近乎衣不蔽体到最终开办了一个小制衣厂;从没有一张床睡觉到买了商品房;从丈夫家人处处为难到她成了全家人的主心骨……小麦以自己的质朴、开朗、坚韧和乐观向上,谱写了一个女人近三十年的奋斗史。”

该小说涵盖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事件: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选拔人才、给右派平反、农村取消“文革”时期的成份、中国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等。该小说在讲述知青生活的同时,还夹杂着很多现代元素:将眼下城市外来人口、婚姻、家庭中的门户地位、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囊括其中,倾注了对底层人生存状况的关照和思考。特别是对今天这样一个移民潮越涌越烈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应如何和外来移民、尤其是农村人和谐相处,外来移民在生存成本远远高于农村的现代都市里如何踏踏实实地谋生以及外来移民在坚守精神底线和尊严底线的前提下应如何寻找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追赶与呼喊》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有所感悟,为众多的国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树立了榜样。

[1]阿来.好小说的两个标准[J].小说评论,2013(2).

猜你喜欢

林家文采小溪
林家阳作品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春天的小溪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小溪上有桥了
林家立设计作品
有趣的发现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