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甘肃省高校为例
2015-12-30王琦
王 琦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为了掌握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状况,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甘肃省高校工委于2014年组织相关专家分组,赴全省20所高校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研方式及样本分布
1.调研方式。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
2.调查问卷样本分布。(见表1)
表1 调研学校分布情况
河西学院20 2.2 2.2 54.7武威职业学院30 3.3 3.3 58.1甘院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42 4.7 4.7 62.8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6 2.9 2.9 65.7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17 1.9 1.9 67.6西北民族大学89 9.9 9.9 77.5甘肃理工大学87 9.7 9.7 87.2甘肃中医学院12 1.3 1.3 88.5甘肃政法学院46 5.1 5.1 93.6甘肃联合大学57 6.4 6.4 100.0合计897 100.0 100.0
二、调研对象现状
(一)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涉及的西北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共有辅导员1123人,其中专职辅导员902人,占辅导员的80%;兼职辅导员221人,占辅导员的20%;男辅导员669人,占辅导员的60%;女辅导员454人,占辅导员的40%;博士研究生22人,占辅导员的2%;硕士研究生475人,占辅导员的42%;本科及以下626人,占辅导员的56%;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146人,占辅导员的13%;具有中级以下职称的辅导员977人,占辅导员的87%;中共党员887人,占辅导员的79%。
表2 年龄*性别交叉制表
表3 学历结构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
1.各高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从调查情况来看,各高校领导都能明确认识到辅导员在学校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能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由专人负责,细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辅导员选拔和配备、培训和提高、待遇和职务晋升、管理和考核等方面高度重视,能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着力培养、强化考核”,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突出位置,优先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制定辅导员选拔办法、辅导员职务晋升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2.严格选聘标准和程序,确保辅导员质量。省内各高校均成立了由纪委、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等部门组成辅导员选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做到选聘信息、选聘过程、选聘结果公开,确保辅导员选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选聘条件,辅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具备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省内高校大多数学校都能积极落实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把辅导员纳入高校教师主系列的统一管理,与其他同期教师享有同样的晋升资格。有些学校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评聘相应的职称,且规定学生辅导员任满五年后,给予半年的业务进修学习时间,符合教师条件者,可转入教学岗位,同时还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处级后备干部来培养和选拔。
3.辅导员数量基本达标,队伍整体素质较高。调查数据显示,省内各学校基本能按照教育部规定的200:1的比列配备辅导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辅导员由青年教师兼任,还有部分学校临时聘用了一些辅导员,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学校和辅导员本人都十分重视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各学校均有一部分辅导员参加过省高校工委组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和骨干培训,学校内部也组织辅导员参与各类培训和研讨;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部分学校的辅导员具有博士学位且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这些辅导员政治素质过硬,认识比较到位、工作认真投入。
4.学校积极解决辅导员待遇问题,队伍相对稳定。针对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和生活待遇问题,各高校能出台相应措施,积极解决。调查表明,各高校对辅导员办公条件、住房、生活待遇等问题比较重视,部分学校在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倾斜力度较大,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能长期坚持在学生管理一线,有的甚至达到了15年之久。从事辅导员工作5年以上的近一半以上,保持了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5.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调查表明,省内高校辅导员实行党委领导,学生工作部(处)统一管理,院系直接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每学年对辅导员进行一次工作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辅导员自评、学生考评、学院考评和相关职能部门考评四个部分;考核指标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日常工作与特色活动相结合;考核结果是对辅导员一年工作的综合评定,作为评选“优秀辅导员”、晋升职称、职务及所在学院对其进行奖惩和发放津贴的依据。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对辅导员工作的地位、性质、职责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虽然,各高校学校能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认识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是,从与辅导员老师的座谈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有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岗位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尊重和工作认可,缺乏成就感,普遍存在盲目现象;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教师对辅导员的工作持有片面化、事务化的认识倾向,他们将辅导员简单的视为政工干部,忽视了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和职业规划的专业属性,把辅导员看作团学活动的“指导员”、日常管理的“办事员”、突发事故的“消防员”,学生生活的“保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事无巨细一律向他们交待,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无论轻重一律要求他们完成。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辅导员不恰当的承担了部分教务工作,甚至个别学院为了加强课堂考勤,安排辅导员在教师上课前点名,跟读早晚自习,将本应属于教师教学组织环节的工作任务也交由辅导员承担。工作内容的泛化必然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弱化、职责不清和认识模糊。
2.在队伍配备上,专职辅导员总量偏少,任务繁重。除部分高校外,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总体数量基本达到或接近教育部的规定,但是这些学校的辅导员大多数由青年教师兼任,由于学校总体编制紧张,配备专职辅导员难度极大,因此各学校专职辅导员人数与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比差距非常大。辅导员普遍反映自己身兼数职、头绪繁多、任务繁重、职责不明、身心疲惫、归属感弱。由于是兼职做辅导员工作,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又重,再加上晋升职称所需的科研压力,使得他们在精力投入上只能注重应急性、事务性和活动性的工作,难以深入学生,经常有效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就业指导,同时,造成辅导员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提高和职业发展,辅导员有很多工作是在“八小时”之外开展,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和对家庭的照顾。
3.在制度安排上,尚未完全建立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了一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对学生辅导员的配备、待遇、管理、考核和职称评定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制度执行上,一些事关辅导员队伍配备和队伍稳定的措施在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有一些政策落实出现偏差,比如辅导员职称评聘,学校规定辅导员可以按教师系列晋升职称,但是辅导员所发表的关于学生工作的文章在评定教师职称时因与个人所学专业不一致而得不到认可,造成了辅导员所从事工作和评定职称两张皮的现象。另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考核以及培训也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出现平时要求和年终考核不一致,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激励、重入口轻出口等现象。类似问题的存在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成就感,职业发展不明朗,工作积极性递降,很难使其安心从事学生工作,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由于缺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辅导员队伍“入口”狭窄,“出口”不畅,“中途”不稳,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发展。
4.在业务素质上,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及座谈过程中发现,由于缺少业务发展平台和忙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各学校辅导员普遍存在对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虽然有相当一批辅导员急于提高个人学历,但也大多是为了不落伍或为今后“跳槽”作准备。绝大多数辅导员表示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方法不是来自于工作之后的业务及理论学习,而是主要源自学生时代的干部经历、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工作之后的经验积累,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经验化色彩比较浓厚。此外,辅导员岗前岗后缺乏应有的业务培训,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是直接上岗,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够接受一些零散的、非系统化的业务培训。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校园突发事件处置、激励调动学生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显得力不从心,有一些辅导员反映因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中,自身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
5.辅导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专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比较少,辅导员上岗后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仅有部分辅导员有机会参加岗前培训和骨干培训,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全依靠个人自学和工作积累,发展进程缓慢,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职业发展、校园突发事件等问题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单列人员编制,切实解决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目前,制约各校辅导员配备不足的主要障碍是编制问题。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首先考虑引进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次之,因此,无法保障按规定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只能聘专任教师兼职做辅导员工作。鉴于此,建议省上单独核定各学校辅导员编制,专编专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每个学校都能按要求足额配备辅导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配备不足的问题。
2.推动制度创新、理顺职称序列,努力畅通辅导员个人发展渠道。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各高校都遇到很多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是上级部门政策在各高校执行过程中有诸多偏差,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如辅导员评定教师职称),还有很多地方无明确规定,无章可循。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辅导员职称评聘管理制度、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岗位培训和骨干研修制度等,逐步理顺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身份,为辅导员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畅通发展渠道。
3.严格管理考核、健全激励机制,增强辅导员岗位意识和岗位吸引力。建立区别于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单独考核、独立评价,合理考评。探索建立辅导员科研基金,提升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研究能力;定期举办辅导员论坛,加强各高校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开展全省高校“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强化和提高辅导员在师生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成就感,增强岗位吸引力,使更多优秀人才自愿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
4.高标准选聘、精细化培养,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按照“高进、精育、优出”的方针建设一支以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为目标的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严格选拔程序,真正将那些热爱学生工作、有激情、又干劲的优秀人才选拔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明确学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加大在岗辅导员的业务培训,由学校和省上共同筹措经费,建立学校、省上、专业培训机构为一体的培训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等内容的培训,实现上岗会干、在岗能干、越干越精的辅导员培训目标,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
[1]张娟,徐鹏奎.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甘肃民办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5—8.
[2]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3]滕云.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
[4]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5]张革华,彭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