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逾墙”与干部自律
2015-04-09易浩
易 浩
张生逾墙与干部自律,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摆在一起说一说,聊博一笑之余,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也不是没有一点启示意义。
张生是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人物。张生赴京赶考途中,在普救寺邂逅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魂儿立马被勾去,连赶考的大事也被暂时搁置一边。父母家人皆不在身边,没有人直接监督;寺院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单调的生活;人间四月天的芳菲美景与人间尤物崔莺莺的可爱;两人都正当青春年华,尚未婚配;两人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早就是郎有情、妹有意。因此,最后导致“逾墙事故”,造成局面混乱差点不好收场,也不难解释了。
干部腐败的诱因,不外乎金钱的诱惑、灯红酒绿的刺激、被阿谀奉承前呼后拥的快意、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霸气。它们给那些私欲泛滥自我膨胀者带来的感觉,岂止是一个“爽”字可以概括。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追名逐利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其实也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欲望本来就没有止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价值多元甚至混乱的影响下,那些没有相当定力的人,难免会被冲得东倒西歪,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吸纳了许多的污水后,导致整个变形而面目全非了。
但不同的是,张生、崔莺莺两人相爱,是因为荷尔蒙的作用,才导致行为过火。这其中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更有着时代背景的原因,实在是让人不能、也不忍心过分苛责,相反,我们对此事是赞成的、鼓励的、理解的。而腐败者的表现,则完全是源于内心阴暗的心理,不纯的动机,复杂的心计。看看那些腐败者卑劣龌龊的交易,令人鄙夷的手段,哪有半点美感、诗意可言?哪有半点感情、真诚可言?哪有半点人品、格调可言?
在张生和崔莺莺那里是,一个小心试探:“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一个暗吐心声:“兰闺久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而在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的各类腐吏那里,他(她)们可没有这么富有情致:要么是直接赤裸裸地索要,要么是闪烁其词间接暗示,要么是左顾右盼半推半就,要么是掩人耳目冠以堂皇的名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外乎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几个大类。从高级领导,到低级官员,到一般公务员或行政人员,腐败只有程度深浅之分,在性质及其表现上基本一样。对其中的种种表现形式,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详细列举。
张生逾墙与干部越矩的结局都会怎样呢?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最早在《莺莺传》中,“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然而,最终崔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结局很悲惨,至少在审美上是“不美”的。为符合传统审美文化的需要,王实甫天才地将其改编成结局圆满、充满喜庆的《西厢记》。崔莺莺虽很惨,张生也很丢人,虽然占了一时的便宜,却被后人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为人所唾弃。而那些准备伸手、正在伸手或者得了实惠将手已经缩了回来的各级官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在精神上不免要经常保持着紧张的态势,时间久了,多少会对心脑血管、五腑六腑都有影响;在国家高压打击腐败行为的态势下,则有更多的堕落者先后被揪出来,身败名裂被人耻笑。因此,行腐败者,不管是当“崔莺莺”的角色,还是当“张生”的角色,在类似的游戏中,最后的下场都好不到哪里去。
举一个例子:报载某地税务部门一个税收管理员,利用自己所征管的一户生产环保砖企业优惠政策适用资格审批的权力,多次以各种名义向企业伸手“吃、拿、卡、要、报”。因为怕受到报复,企业敢怒不敢言;加之企业也确实想在政策的“自由裁量”上得到更多一些好处,于是也就忍耐了。自以为并没有第三方知道双方之间的事,况且每次收受的数量也不大,构不成受贿,即使查也查不到自己这个“小干部”的头上。这种小敲小打积少成多式的腐败和侥幸的心理,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危害性。果然,还是因为某一个环节到底没有处理“妥帖”,事情才暴露出来,当事人都被税务部门作了严肃处理。在这个案件中,“张生”——该税收管理员和“崔莺莺”——该企业,最终落了个翻船的田地。
张生越过的是一堵土墙、砖墙或者石墙,法律制度、道德界限,显然也是一堵“墙”。那么如何避免,甚至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呢?
从外部环境看,法制的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的健全和落实,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自律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税务机关为促进干部自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必须不断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喜闻乐见,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坚强的党性、强烈的廉耻意识和高度的自觉性。其次,要不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切实加大落实制度,使履行职责特别是监督职责真正落实到位,把监督重点要放在关键部门、关键环节上,大案要案要严查,轻微违法乱纪行为也决不能忽视。其三,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乱纪者的惩治力度。不能当好好先生、和稀泥,或拿纪律打折来换取所谓的“宽宏、大度、仁义”,更不能听之任之。这样,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违法乱纪需付出较大代价,进而产生畏惧感。其四,要注重精细化、细节化、针对性的监管。在操作上,“胡萝卜加大棒”的一类做法很务实,“胡萝卜”要甜,“大棒”要狠,这才有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挽救同志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牙齿烂到不拔不行的时候,仍然去百般修补,非但治不好牙齿,相反会带坏旁边的牙齿和牙床。
从干部自身看,他(她)们应该意识到,切实加强个人自律,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对树立依法办事的行政形象、遵纪守法的公民形象和自省自修的个人形象,实际上都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加强个人自律,不仅要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更要在工作之外以一个国家公务员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自己;不仅要在人前做到坚决戒贪,包括仕途、钱财、男色或女色等,更要在人后坚决做到慎独,切莫谓行事机密并无他人知晓;不仅要勤于学习政治理论、思想潮流和廉政文化,更要自觉进行非功利性阅读,读文化传统,读历史地理,读心理学,读方法论……在读书生活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律作为养正气、蓄精神的必要手段。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襟怀磊落是福,心底坦荡是福,平安自保是福。
当然,《西厢记》反映的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而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则是体现人民意志、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公共道德的标准性文本,代表着民主、公平与正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里,也只是挑出两者之间的某些基本类似之处,进行若干亦庄亦谐的比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制度建设与道德修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两极,很难说孰轻孰重,唇齿相依、相互弥补应该是两者关系的真实界定。
西厢房旁边的那堵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如果你成心要翻过去。不要说只是区区一把锁锁住大门的墙了,就算是一面没有门的墙吧,从这边到那边也不是难事,毕竟墙是人修的。修得总不会太高,否则既耗费物力又有危险,再说梯子可以跟着往上长;在上面铺一些玻璃渣防备人爬吧,完全可用牛毛毡裹住墙头垫脚,对张生们来说,下刀子在上面恐怕也没有用;墙修厚些吧,掏一个缺口不过多费点劲而已……因此,加强干部自律的重要性和难度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