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分析及生涯教育方法探索
2015-04-09尚雪娜姜
尚雪娜姜 琨
(1.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2.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处 天津 300384)
生涯适应力作为国外生涯心理学的一个新研究热点,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和生涯建构理论的兴起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伴随着毕业人数的激增而日益增大,即便是就业也可能因为专业不一致而导致失落与困惑,这就要求作为求职主体的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生涯适应力。因此,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探索,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生涯适应力的内涵
“生涯适应力”概念是Super在不断修订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基础于1981年提出的,之后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生涯及适应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其中著名的美国生涯心理学家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人物、生涯角色与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可赵小云的观点即“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1]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并总结三个特点:一是一种促进个体进步的能力;二是可以培养的能力;三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1]随着国外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扩展,生涯适应力也日益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并被认为是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获得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
以Savicas为代表对生涯适应力理论的建构历经三次修订与完善,于2005年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建构,认为生涯适应力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这四个维度。其中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关注并持乐观态度,如果缺乏生涯关注即为“生涯冷漠”,反映个体对未来缺乏计划和消极悲观的态度;生涯控制简单来说是指个体能够很负责任地依赖自我决定建构生涯发展而不受他人意志的左右;生涯好奇即为个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身和周围环境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而个体对有效解决所面临的生涯问题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即为生涯自信。[2]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如赵晓云、董振华[3]根据Savicas理论建构将生涯人际和生涯调试也作为其中的重要维度。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中关于生涯适应力的测量工具与问卷编制大多以Savicas的理论建构为依据。
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生涯建构理论发展的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总结出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存在整体性特点和群体性差异,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寻找解决对策。
1.生涯适应力发展整体程度不容乐观
综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水平,生涯自信在实证研究中得分较高,但生涯关注、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得分都偏低,这一问题不容小视。[4]首先大学生对未来发展问题关注不够,没有长远眼光,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其次在进行生涯决策时自主性不够,做决定时大多缺乏自决能力而需依赖他人;最后表现在目前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缺乏好奇与探索,生涯好奇水平较低。这一研究现状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涯适应力各因子整体协调水平不高
董振华在对525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六个因子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其中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关注的整体水平均低于生涯人际、生涯调试、生涯自信的整体水平,严重拉低了生涯适应力的平均水平。[3]这一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赵小云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做出过一些努力,具备一定的生涯准备意识,但距生涯适应力的全面均衡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3.男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高于女生
综合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男生的生涯适应力明显优于女生,尤其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三维度上。如台湾吴淑琬认为男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要优于女生;[5]李亚真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及总的生涯成熟度上低于男生。[6]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除了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社会角色的期望存在差异外,还与当今就业市场残存的性别歧视因素有关,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导致自信心不足,所以在生涯适应力上弱于男生。这也启示高校在开展生涯教育时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
4.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随年级升高基本呈“V”型发展趋势
年级差异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刚刚跨过高考独木桥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新奇、对人生充满憧憬,对自己也有较高的自信,因此生涯适应力普遍较高;经历一年多大学生生活后受各种外部因素的阻碍,挫伤了生涯自信,规划前程的能力有所下降,生涯适应力水平骤降;到大三、大四,由于面临择业、实习及考研等问题迫不得已投入到生涯准备中,生涯适应力有所回升。整体来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基本呈“V”型的发展趋势,大一最高,大二急剧下降,大三、大四略有回升。[7]
三、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方法探索
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为主要目标的生涯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导学生转变生涯发展观
以往的生涯教育在人—职匹配模式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确定明确的生涯目标以达成某种“确定”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迷茫中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忽视了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今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生涯发展充满动荡与不确定,一旦学生的生涯目标无法达成,就容易陷入对自我否定与对生涯规划的质疑中。因此大学生生涯教育要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引导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接纳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变动,积极面对多种选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充分发挥心理弹性对生涯适应的积极作用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能够帮助个体从这些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回复到应激前功能状态的人格特质,它对于帮助人们从预期的威胁中恢复及提高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8]
研究表明具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自身能够运用积极情绪来改善压力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9]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或生涯发展的突然变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坚韧的品质特征,从而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三)建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全方位开发体系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角度着手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开发体系。
1.将生涯适应力的培养纳入到生涯教育课程中
我国目前的生涯教育课程大多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的教授,并未充分意识到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首先在生涯教育课程开发中把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充分考虑进去。根据生涯适应力的维度划分,重点开展关于提升大学生生涯关注度、培养生涯好奇心、增强生涯控制力及提高生涯自信等一系列课程,全面、均衡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2.建立专门的生涯适应力咨询部门
目前我国高校生涯适应力辅导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更没有专门的生涯咨询部门。生涯咨询辅导是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高校应通过引进专业的生涯适应力咨询与辅导老师、设立专门的部门等方式高度关注生涯适应力的咨询干预,加大师资投入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3.强化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外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及实习的机会等;另外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兼职等都能使大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生涯适应力。
(四)高度关注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问题
现状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如男生,在各维度上,除了“生涯关注”优于男生外,“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及“生涯好奇”都低于男生,这一状况应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着重从“生涯关注”、“生涯自信”及“生涯好奇”三个维度上来提高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能力。
针对生涯控制能力的缺乏,高校在生涯辅导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澄清他们的生涯选择,通过作决定的训练、时间管理技术的培训、及自我管理策略的培训等策略来提高女大学生的生涯控制能力。生涯自信的缺失与生涯关注不够会阻碍生涯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采取小组辅导的方式,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女大学生有意识、有信心去克服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阻隔因素。
(五)根据年级的特点与问题开展差异性生涯适应力辅导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任务和发展重点不同,与此相应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也不一致。基于以上梳理得知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基本呈“V”型发展趋势,大一水平最高,大二急剧下降,大三大四又略有回升。
因此在生涯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采取“一刀切”式的生涯辅导方式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涯发展阻碍因素,然后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方案进行不同年级间个性化辅导,才能有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不同时期的生涯发展任务,提升他们的生涯适应力。
总之,目前高校的生涯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生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为核心的生涯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方向不仅是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为他们一生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赵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
[3]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4]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5]吴淑琬.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嘉义:国立嘉义大学,2008.
[6]李亚真,叶一舵.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教育评论,2007(6).
[7]赵小云,薛桂英.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8]梁宝勇,程诚.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 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
[9]崔丽霞,殷乐,雷雳.心理弹性域压力适应的关系: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