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拓展——基于社会化理论视角的分析

2015-04-0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张 晴

★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拓展——基于社会化理论视角的分析

张晴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较量深刻而复杂,加之我国社会转型及市场化、网络化、商品化潮流推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观念正发生着显著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直面现实环境影响的挑战,寻求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拓展,开创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开创,一是要拓展理论基础,将理论视野移向以综合性、现实性和总体性为特征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学科视野中;二是要拓展实践形式,将学生的培养训练定位于以专业性、方法性和可操作性见长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之中。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拓展;实践拓展

Expansion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下,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变化趋向值得格外关注,特别是担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建设重任的大学生群体,加强其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已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面对一些学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高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进行有效的实践拓展可谓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实践反思

为了培养造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现行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及时认真的反思,以与时俱进、敢作敢为的胆识与气魄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真正将青年一代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落到实处。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背景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踏入以往被视为象牙之塔的大学殿堂,然而,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因时代环境和国际背景的复杂化而成为一个问题。总的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背景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迁;二是国际关系深刻调整过程中民族国家意识凸显、国际政治意识形态较量趋紧。

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即为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加深了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而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最鲜明的表现就在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观念的变化。近些年来,面对以各种形式包装和强力传播的西方文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受其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关系与秩序调整而引发的大国之间战略与力量博弈的影响,国际政治意识形态较量日益趋紧,明争与暗斗,渗透与反渗透的角逐可谓异常激烈。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手段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2]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习得基本的社会规范、技能与道德操持之外,确保青年一代在政治上正确、思想观念和行动上与政府保持一致,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国内环境与背景

中国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近三十多年,既是全球化浪潮持续汹涌激荡、西方社会思想文化汇同其“物质文明”向中国“井喷”式传播的特定历史期,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历史期。可以说,以往三十多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环境与面貌,同时也给今天的发展设定了新的环境与背景。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面临的新的国内环境与背景至少有比较关键的四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出现了剧增,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出现了剧增,在高校师资资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可想而知。

第二,社会快速发展与急剧转型。社会学研究认为,一个社会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社会失范与社会越轨现象,这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认知,进而会加大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第三,市场化、商品化潮流的冲击。市场化、商品化潮流对人们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待金钱与利益的态度上,对与经济上还未独立但消费需求、消费意识相对超前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金钱与利益对他们的意义不言而喻,因而对其造成的思想和观念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种情形同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第四,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利用。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介技术得到最为快速的发展,借助于电脑和手机等工具,诸如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平台和传播工具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极度热捧。然而,受前述几方面的综合影响,加之互联网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跨时空性等特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所“捆绑”,思想观念和日常行动都深受影响,甚至使得一些大学生走上了越轨犯罪之路。与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相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神圣和崇高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难以体现,[3]这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实践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教育面临的整体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1.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长期遭受西方国家价值和文化渗透的主要国家,因而一直有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就近几十年来实践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等知识,这一工作任务主要由各高校下属的马列部、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的二级机构承担;二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学生中进行的日常实践性道德与规范教育,这一工作任务主要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团委学工干部等队伍承担。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且在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运行的实际状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理论认知滞后、高层重视和基层实践错位、教育途径单一和教育内容过于老化等诸多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无疑影响到工作的实效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拓展提出了反思任务。

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5]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样,处于这种环境氛围中的大学生在身心、思想、学习、实践等方方面面也产生了更为丰富而多元化的需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数千万处于社会环境与各种复杂关系中的年青大学生群体,我们必须要站在时代及其自身需要变迁的角度作出反思: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究竟该是怎样的?在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要不要求得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平衡、能否平衡?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究竟该包括哪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法律知识教育、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及生活与生命教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可否全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该走怎样的发展路径? 面对新技术新环境和新形势,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教育对象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满足想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二、社会化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梳理

基于前述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思,笔者有意从学科交叉的社会化理论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拓展,力图在构建价值取向合理、目标诉求务实、实践操作简便易行的工作框架方面作出探索。从社会化理论视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一是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化)视角,该视角偏于理论认知上的反思与重构;二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视角,该视角长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运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与成效。

(一)社会化理论概述

社会化一词最早于19世纪末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出现,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化主要的关注点是少年儿童的成长,即少年儿童由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种狭义上的社会化内涵界定自上世纪中期以后逐步向广义扩展,即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与规范、学习各种角色与技能、进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由此,社会化概念与“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开始了对接,社会化理论也从而成为对现行“终身学习观”进行解释的一个重要视角。

1.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社会化是微观社会学领域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视角,其之所以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源于它三个方面的假设:首先,个体生命具有时空维度上的有限性。作为在人类社会整体运行发展某一时空节点上出现的个体,他的生命的圆满和日常生活应对必须要以习得人类社会业已创造或标识出来的价值规范为前提;其次,人类具有群居生活的本能。可以说,正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有限性,当面对无限的宇宙和宏大社会结构体时,个体为求得物质意义上的存在必须要寻求足够强大的依靠力量,因而群居性自然就以一种类似于“本能”的特征出现;再次,人类个体具备超强的思维与学习能力。从进化论意义上理解,这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当然也与人类个体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相一致。以上假设归根到底只在于揭示一个事实:个体社会化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特定的条件与环境的。

2.个体社会化的条件与环境

个体社会化既有语言、思维、学习认知等内在条件限制,也有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外在环境的影响。无论从内在的条件还是外在的环境看,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都是非常复杂的。就外在的个体社会化环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在个体社会化的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场域内实施的,这就决定了这一社会化形式既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个体面临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个体面临的所有问题,换句话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受影响的其它环境因素。如果只是将学生置于高校这一封闭的环境系统中进行教育,轻视或排除了其它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出现与初衷不符甚至相背离的结果。

(二)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分析

1.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是指培养和塑造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秩序和要求的社会公民的过程,也是个体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我国,高校因为担负着青年人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和政治规范形成的重要使命,因而向来是至为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场所。以政治社会化视野观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作为优先问题加以解决。一般而言,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盛年时期,他们怀有对国家、民族发展的热切期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这样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引导其以积极的姿态与恰当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达到维护既定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目的。

2.道德社会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社会化,简单说就是个体将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形成自身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其主要的关注点。道德认知重在强调个体对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与判断;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身的言行思想时产生的内在体验,即通常所说的良心、荣誉感、幸福感等所蕴之意;道德行为则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它是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外在的行为呈现,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预知性。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发展,网络社会崛起的新社会形态重塑过程中,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道德层面上也正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资源和力量,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位一体”的道德架构中推进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这一任务已经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

3.职业社会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按照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特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常认为,职业单位是个体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职业单位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内的能力、品质与气质。然而时过境迁,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就业压力剧增的今天,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越来越提前了。由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职业化引导的偏差、父母辈落后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弥漫着的功利主义氛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出现了诸多困惑与不良影响。从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角度讲,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最关键的目标是职业素质和就业观念的培养,这些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获得实现的条件,因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经难以回避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这一主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拓展路径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维观念和思想状态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相较于一对多的说理灌输型、榜样示范型甚至权威压制型教育模式,新时期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平等交流型、参与互动型以及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新型教育方式。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纯依靠课堂和理论说教已难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拓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个体化内涵拓展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集体主义文化发达而著称的国度,数千年延续下来的完善而复杂的家庭、家族制度塑造着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习惯,以致于人们从小就懂得舍弃个性、抛开自我,认为服从和维护集体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这使得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很少给教育对象留有自我选择、自我判别的空间,一直以来,在各类考试制度指挥下为全社会所接受的唯知识教育便是真实写照。学生只管按照考试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要求去学,不用问为什么。很显然,这种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一种工具化教育,其虽然在以往的历史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从现在的教育发展实际看,它实际上是与个体丰富而多元的生存发展需要存有矛盾的。

当教育理论家杜威说出“教育即生活”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的本质内涵达成了共识——求真、求善、求美。换句话说,只有当教育同时拥有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这样三位一体的内涵时,才是完整的,才具备对个体需求真正能带来满足的条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必须要走向理论拓展,从以往知识教育的狭隘桎梏中解脱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生命价值提升中去。如果说高校当前的专业教育主要是保证知识获得的知识教育的话,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担负起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使命来,因为这样的教育才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教育,才是更贴近教育本质的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内涵拓展

从个体社会化视角观察,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只侧重于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加大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高校逐渐对学生的职业社会化加强了重视。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习惯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追求与期待。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在大学生虽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平等观念、民主法制观念以及维权意识,但由于成长的环境和阅历限制,他们其实缺乏与社会的实际接触,缺乏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与了解,因而也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诸如利他主义精神、敬业奉献精神、慈善公益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现代社会要求的文明品质,都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训练和督促实践。在此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还可以继续拓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拓展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主要要在社会学理论视角汲取灵感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拓展则要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能方面寻求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都以“人”为核心,都是通过“教育与服务”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社会工作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其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被认为是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6]这些专业的、科学的、有技巧的助人服务活动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的不足,而社会工作专业中接纳、案主自决、赋权等价值原则正好可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念上的缺陷。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对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持久性,甚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实践视角。

1.个案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帮助人解决思想障碍、心理困难、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等职能,二者在一些方面具有很好的契合性、相通性。社会个案工作以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了解个人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等各种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强调案主的参与和自觉,[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需求的忽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差别化教育不足的问题。

我们知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行政班为单位实施课堂教育,而在1999年扩招之后很多院校因师资缺乏出现了以年级、学院或学院联合来进行授课的情况,这样的课堂教育必然会忽视学生差异和不同需求。即便教师考虑到这种教育的弊端,也往往以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听之任之。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强调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直接的沟通交流,且主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专业知识对服务对象开展工作,协助其解决受困扰的问题。毫无疑问,个案工作在差别化解决学生问题方面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要有效得多。

此外,个案工作还强调“人在情境中”,即强调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与他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及外围大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从个体成长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角度去诠释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说,这样的策略与思路是更为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需求的。

2.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另一重要的工作方法,它不同于个案工作以个人为服务对象,而是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多人组成的团体或小组,利用小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小组工作活动有着很便利的条件,一是大学校园内各种各样的社团、不同专业的班级、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寝室等都可以成为小组活动的载体;二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易受朋辈的影响,他(她)们在意或重视室友、同学的看法和选择,学习模仿和适应习得性都很强,因而非常有利于通过小组活动开展实现教育目标。

显然,学生以兴趣爱好为意愿,以亲身参与和表达为特点的小组工教育模式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才有条件实现小组成员不同的角色扮演,而只有在角色扮演中,个体才能表现出态度与行为变化,并获得情感支持与道德感化的经验。这种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既能起到关系整合功能,也能起到个别化的行为与心理治理功能,更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提升。此外,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中,学生的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人际交往训练、公民意识、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等,均可通过活动设计体现于其中。当然,这种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方式,它必须要依靠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来实施,否则非专业教师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放任自流,难以达到对学生问题预防、改变的效果。

(三)人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选择

人本化的关键在于“本”字,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和需求为根本,一切都服务于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同时,以人为本还意味着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把人看作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理想状态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选择是人本化,就是主张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别的什么教育,归根结底都要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幸福和发展。之所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人本,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对个体实际欲求的忽视有关。以此,基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过于强调社会本位而忽视对人性充分关注的现实,我们提出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将社会发展的诉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关注其社会价值、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见社会不见人的价值错位。[8]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政治认知、道德与人格发展、心理与行动能力等重大议题。作为对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承担着极为重要使命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对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必须因应形势的变化,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摈弃陈旧教学思路和做法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开创,一是要拓展理论基础,将理论视野移向以综合性、现实性和总体性为特征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学科视野中;二是要拓展实践形式,将学生的培养训练定位于以专业性、方法性和可操作性见长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04-10-15:1

[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p15

[3]钟一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策略抉择[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p57

[4]杨亚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p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p544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171

[7]宋林飞、朱力.社会工作概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p89

[8]刘小戈、李德龙.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机制建构[J].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0期,p274

[责任编辑:王鹤艳]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5)03-0091-07

作者简介:张晴,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河南安阳,邮编:45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gh-155。)

Zhang Qing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student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because of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deology, 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rketing, network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etc.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reality by expanding bot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ccomplish two tasks: the first is to exp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with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and total vision in sociology; the second is to expand the forms of practice or training, being professional, full of methods, and operability.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y expansion;practice expansio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