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谣言为何被“疯转”?

2015-04-08何吴明

百科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谣言消息事情

何吴明

恐怕不需要列举太多数据,只要你是微信朋友圈的“资深”用户,那么一定会感受到朋友圈里有那么一小撮活跃用户常常转发各种捕风捉影的消息或者所谓知识。然而,这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中有很多是谣言。

在网络上传播较广的是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比如,关于肉制品的谣言常常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但这种谣言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70年代,麦当劳连锁餐厅就遭遇了这类谣言。当时谣言称,麦当劳的快餐连锁店采用了有虫的肉来加工汉堡包。这一谣言最早被完整地记载在《芝加哥论坛报》1978年12月的专栏文章中,但是,这则消息并没有得到后续证实。

相信这样的谣言很多人都遇到过,虽然谣言描述的对象不断变换,但是很多谣言都经不起事实的考验。那么,是什么让这些类似的谣言一而再地循环,甚至“永生不灭”呢?

什么是谣言

首先,我们需要给谣言一个定义。那些关于私人生活的流言蜚语或者关于娱乐圈的小道消息一般可不算谣言,因为谣言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娱乐大众,也不是用来评价某个人。简单点说,谣言是指那些在面临模棱两可的、危险的或存在潜在威胁的情境下出现的消息,其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的情境或者应对风险。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谣言一定是未经证实的。

为何谣言会像野草一样疯长,到处流传?其实,这跟人的4种心理状态有关:不确定性、重要性、失去控制感、焦虑。

谣言与不确定性

谣言是人们试图降低生活中各种事情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人们对一些消息或新闻所反映的事实无法确定时,他们就会寻求身边的消息源。很多时候,一些消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普通人难以听到权威渠道的声音。当没有官方的、权威的消息时,人们就进入了一种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寻求大众信息源”的状态。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朋友圈里、微信群里相关的谣言满天飞。即使没有社交网络工具,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以前的谣言是流传在街头巷尾。曾有心理学家对280条网络谣言进行了内容分析,结论是这些谣言之所以猖獗,轻易就让很多人信服,是因为人们想要降低不确定性,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谣言与重要性

谣言所涉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或者说我们距离谣言事件的心理距离有多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心理距离综合了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以及与你或你的亲友是否有关等因素。如果谣言跟自己无关,也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无关,而且并非发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者发生的时间已经远去,那么它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很低。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感兴趣,也不会加入转发这则消息的队伍中。有研究者跟踪了一个校园枪击案后的谣言发展。他们发现,发生枪击案的那个校园里的人比旁边相邻学校里的人更易传播谣言。这表明,人仍是理性的,因为人信谣传谣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照顾好自己。关于食品的谣言如此多,也反映了食品安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心理距离是最短的,毕竟人每天都要吃饭。

谣言与控制感

谣言体现了我们对某些事情失去了控制感,开始寻求二类控制。通俗地说,控制感是我们感受到自己有多大可能掌握当前的情境以及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都是需要控制感的。一类控制是指与行动相关的控制,即人们采取一些行动来让事情回到自己想要的轨道。当一类控制无法获得时,人们会寻找二类控制。二类控制是指与情绪相关的控制,即我们降低期望值,通过减少希望来避免失望,或者把事情归因为不可预料的命运,从而接受这一切。所以说,我们的控制感越低,那么我们越有可能相信谣言。因为当我们无法改变某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避免撞上它。比如,那些关于食品生产“脏、乱、差”的谣言反映了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无奈。当我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降低,而对其控制感又变弱了之后,我们能做的只是降低期望值,尽量避开可能存在的不健康的食物。因此,这种看似悲观的心理让谣言有机可乘。

谣言与焦虑

焦虑对谣言的助长也尤其明显。一方面,如果该谣言让人焦虑,那么这些谣言更加具有侵略性。这就不难理解,很多谣言都充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图片,或者激起恐惧的语言。而且不难发现,这些消息往往频繁使用极端的程度副词,比如“非常”“很”“极度”等。另一方面,如果消息的接受者的性格容易焦虑,那么他们对谣言的敏感度也就越高。易焦虑者本身就容易放大一件事情的消极面,他们往往被身边的人评价为“容易大惊小怪”。有实验表明,越容易焦虑的人,散播谣言的可能性就越大。

“好心”也会被谣言利用

除了这4种令谣言疯长的心理土壤外,有时候我们的好心也会被谣言利用。在这种时候,人们传谣只是出于好心。自古以来,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把自己知道的“有用的消息”分享给他人是一种本能。这是维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人类行为。当然,这是在人们不知道“有用的消息”是“错消息”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当我们看到很多谣言打着“转给你关心的人”“一定要为她留着”“一定要为爸妈转走”这些旗号的时候,也就不奇怪了。因此,“无法辨别谣言+关心他人”的人就是朋友圈中传谣的积极分子。

还有人传播谣言并非出于好心,而是为了自己感觉良好。因为“知道”是一种身份和能力的象征。有些人到处转发那些看似新奇实则为谣言的消息,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知道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推测自己身边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或者害怕别人以为自己不知道。这种现象并不新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一个小村子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无线电广播接收器,因此他们为了显示自己处在“知道”的地位,就每天都传播接收的消息。讽刺的是,很多广播消息都是进攻者为了瓦解意大利后方而传播的谣言。可见,无法辨别谣言+炫耀自己消息灵通=愚昧。

至此,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谣言的“被转发潜力”进行了剖析。至于如何限制谣言,则任重道远,因为无论古今中外,谣言如同“八卦”一样,一直“生生不息”。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彻底消灭谣言,那么至少应该从自己做起,做到“让谣言止于智者”。

【责任编辑】张小萌

猜你喜欢

谣言消息事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谣言大揭秘
消息
消息
消息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