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片编辑中的节奏梳理

2015-04-08汪洁

关键词:节奏变化

汪洁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海采这种全新的新闻样态于短短两年内迅速变成电视新闻菜单里的必选项。这两年,笔者主编的电视新闻海采节目比较多,从一开始的问“你幸福吗”,到后来问新年心愿、问一年变化、问GDP,再到今年春节问“家风是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此稍作梳理。

一、魅力在于变化,核心在于节奏

马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海采节目《家风是什么》,8天时间,播出了100多人的同期,采访的人数多达4000多人,从人数上看,片比是40∶1。而实际每个采访不低于10分钟,有不少定向采访更是在一个小时左右,但节目每集时长不过10分钟左右,按时长算的话,片比高达1000∶1。如此海量的素材,更要综合考虑对剪接率的把握。首先要围绕节目的主题和风格,其次还要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合理调控。不能因为好的同期素材很多,哪个都不舍得放弃,就在有限的片长中将其都组接上,使观众产生急促、杂乱的感觉;不能因为某一个人的回答引人入胜而改变海采的基本形态,变成某一人的专访;不能为了营造舒缓情绪一味降低剪接率,通片只用长镜头,缺乏节奏变化,拖拖拉拉。海采节目的魅力在于变化,要做到快慢结合、张弛有度。遵守规律,整个节目就一气呵成,不然,再好的内容也会令观众看不下去。

二、结构支起“魂”,节奏支起结构

任何节目对主题的把握都是第一位的,如何把主题呈现好,让这个主题好看、耐看,需要研究具体的创作规律。

海采看似你一言我一语,其实每个片子都有“魂”,支起这个“魂”的是片子的结构,支起结构的则是节奏。观看电视节目时,受众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接收信息的。在这条时间线上,对顺序和频率的安排非常重要。换言之,节目好不好,受众能不能投入强烈的情绪体验,正是靠节奏来主导;而编辑的现实生活体验,创作者所表述的主题和具备的气质,也是通过节奏来融汇和传达。节奏塑造形态,节奏形成质感,节奏渲染情绪,节奏展现风格,节奏制造效果,节奏创造美感。所以说,电视新闻片的主导是编辑,而编辑工作的核心是节奏。节奏既包括时间上的长短、频率上的疏密、色彩上的明暗,也包括力度上的强弱。节目能不能吸引观众,看的就是有没有详略得当的变化和张弛有度的节奏。

三、长短节奏

长短节奏,是指通过不同的长度来调动受众的注意力。要吸引观众注意,达到预期的收视,时长是很重要的因素。从传播上看,观众从接受信息到做出反应是需要时间的。观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会发现,突发事件的收视非常高,哪怕是暴雨、火灾、滑坡甚至堵车这样普通的突发事件报道,都会有效提升频道收视率。但是这个迅速拉升是需要反应时间的,在前1~2分钟内,收视曲线变化不大,往往3~4分钟之后才开始直线拉升,在6~7分钟的时间段内可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随后在收视高点进入平台期。如果报道在1~2分钟内就结束了,再好的节目收视也上不去。所以,我们在推重点报道时,往往会将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当然,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节目,或者如海采这样需要铺垫情绪、通过状态传递言外之意的节目,我们也会放宽到8~10分钟(专题节目另当别论)。而在这“黄金8分钟”里要有2~3个起伏,即在3分钟左右一个小高潮,在7分钟左右再出现一个小高潮,然后收尾,全片2/5处需有转折。

四、疏密节奏

电视新闻同期剪辑的重要原则是快慢相间,有的时候节奏舒缓,有的时候节奏紧凑。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是“快—中—慢”模式,节奏快的后面可以舒缓一些,节奏最慢最长的段落往往放在收尾。

比如《时间都去哪儿了》有一集《说说我们的坚守》,就是典型的“快—中—慢”模式。这期节目主要聚焦那些能把一件事做一辈子的人,他们可能是为了生活而艰难打拼,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也可能是为了国家和理想奉献一生的人,人们很希望听听他们回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在编辑中我们感到,人在回首一生的时候,往往有比较复杂难言的感慨,要表现出来就需要足够的时长,这决定了片子对有的同期素材必须给足时间。而海采的节目形态又要求有足够的展现面,也就是说不能人数太少,不能全是慢节奏。同时,还有很多人兢兢业业一辈子,但他们的回答和状态朴实有余、感染力不足,而这样的人恰恰是真实素材中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最后在片子中采取了“快—中—慢”的节奏安排。

不光疏密节奏的安排要根据节目整体精神和内容灵活处理,选择切入点和切出点也要特别注意画面是否在气口上,同期当中有没有精彩的状态记录。有时通过动作来选择剪辑同期,串联起来更有节奏感。

影响节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综合考虑。除上述事项,还要搭好节目构架,采用留白、调整画面色调、选取适当转场,等等。我国古代绘画论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讲的就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布局中有繁简和疏密相间。这个道理对于海采节目也是适用的。归根到底就是要让节目动起来,因为变化产生节奏,节奏产生美。

五、色彩节奏

节奏效果来自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形式上的变化受制于内在发展的基调。从内容上来说,我们要注意报道的平衡,在编辑的技巧上则要注意对节奏的把握。这个节奏指的就是色彩上的节奏(此处借用绘画中色彩一词,比喻不同的情调或思想倾向)。

色彩上的节奏要亦庄亦谐。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追求上境界,会让节目过于宣教,失去感染力,甚至还会引起观众反感,造成负面效果。而过度追求搞笑逗乐,又会导致娱乐化倾向,这样的节目没有力量,也不会得到尊重。所以要做到谐中有正、正中有乐,就是谐趣的回答传递的是主流价值观,正面回答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牢牢抓住人心。

色彩上的节奏要明暗穿插,就是既不回避主流价值观,也不回避生活中令人不安的部分。比如《你幸福吗》一期节目中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段落,就是一位73岁靠捡瓶子吃低保度日的老人,该不该去问他幸福的问题。一种声音是,对于这样的老人,就不该问,问了也别用。但是这段同期和“我姓曾”这个“神回复”一样,从审片到播出一路绿灯。

六、强弱节奏

节奏像敲鼓点,“动静相生”也是需要把握的原则。动静节奏既可以由叙事内容的丰富与简约、内容的紧张与舒缓等对比来安排,也可以利用声画关系、景别、动势等形式元素的巧妙组合来调节。变化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渐变式,能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震荡,要一下比一下敲得响,才能使观众心情逐渐紧张、兴趣逐渐提升、好奇心逐渐膨胀,对作品的黏着度也才会不断走强;二是突变式,强调前后的对比,以加大动静反差的方式,造成视觉心理的震撼感。

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外在节奏都应该与内在节奏保持一致。否则,快节奏时会显得乱,慢节奏时会显得淡。同期素材的语句长短不一,节奏既有小停顿,又有大节拍,这时就需要编导具有整体把握节奏的感觉,要在以句群为大的节奏骨架基础上,对句群的内在意蕴进行分析。endprint

猜你喜欢

节奏变化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从9到3的变化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树懒的节奏
这五年的变化
YOUNG·节奏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鸟的变化系列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