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解党教片提升镜头表现力的剪辑技巧

2015-04-08吴丽毛雯辉

关键词:党教专题片文件夹

吴丽 毛雯辉

在电视专题片中,画面表现力是征服观众的一个关键。党教片属于专题片的一个片种,相对一般专题片而言显得较沉闷。多数党教片太注重思想性而偏废了艺术性,导致片子不好看、不感人。加强党教片艺术性,是让党教片变好看的关键手段。在素材既定的情况下,运用更加成熟和丰富的画面剪辑技巧提升画面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是当前党教片制作者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镜头选择重在“实”

一般来说,领导审阅过的稿件总是高屋建瓴、着眼全局,站的角度高,而怎样把稿子变成实实在在的片子,采用什么样的框架、添加什么样的佐料,则需要我们这些编创人员具体实施。总体上说,不管题目有多大,“构筑”画面的镜头越“小”越好,也就是说,画面越具体、越实在、越基层,其表现力也就越强。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手上有些什么材料,然后才能进行选择。在素材库中,分别建数个文件夹,比如要制作一部工作汇报片,可以建“表彰”“开会”“实地工作”“建设进程”“取得成绩”等文件夹。文件夹还可以更为细化。笔者剪辑一部党教片,往往建二十余个文件夹,方便选择镜头。接下来就要在多个文件夹中选择最具实际意义的镜头来剪辑。比如摄制移民局为因山体滑坡被迫搬迁的群众新建移民搬迁点的片子,有的剪辑人员采用开会的镜头就占了全片的60%,解说词比较宏观,镜头体现的总是领导在台上讲,工作人员在台下记,这样的成片不仅观众看了会感觉索然无味,就连搬迁点的村民看了都要打瞌睡。我们不如换一种剪辑思路。当解说词说到“县委、县政府要求把搬迁工作落到实处”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镜头:正在建设的楼房(全景),几个技术员拿着图纸在商量(中景),建筑工人正在绑扎钢筋的手(大特写),这样成片就会好看得多。一部工作汇报片,领导讲话、横幅布标、开会动员等镜头如果超过了50%,基本上就没人喜欢看了;超过30%,工作人员也许会看看;如果不足10%,就会有观众;如果只是“点缀”三五个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实际工作的镜头,连专题片专业制作人士也会喜欢看。

当然,镜头也不能乱剪,必须要成组剪辑。比如解说词讲道:“雨季即将来临,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建房,以保证滑坡点村民在雨季前搬迁。”这时画面东一下、西一下,一会儿跳到开会,一会儿跳到建房,一会儿又跳到县委、县政府大楼,这样就连剪辑人员自己看了也会感到突兀。所以,笔者建议剪辑人员在剪辑前把此类画面全部添加到时间线上,用“快进”的方式迅速在眼前看几遍,这样既有助于剪辑人员熟悉镜头,又能把最出彩、最实在、最经典的瞬间截取下来,组接成蒙太奇,还能避免不同种类的画面混杂在一起,一举三得。

镜头处理重在“新”

这里所说的“新”,主要是观念新、想法新,最终达到剪辑手法新。笔者提供几个提高剪辑表现力的“新”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抖动纪实。抖动可以增强纪实效果。剪辑人员不能总是以一成不变的思路来剪辑,固执地遵循“稳定是画面第一性”的“硬道理”。须知,有不少创作者为了增加纪实效果,还故意把画面拍得抖动些。比如为搞好群众工作,工作队员进村,爬45度的斜坡,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梭脚石很多的山路上,这时如果用三脚架拍摄稳定画面,观众反而会误以为是在“作秀”——工作人员走路在抖,凭什么拍摄下来的画面这么稳定?绝对是摆拍。所以,剪辑人员决不能忽略一些表现力很强的抖动画面,该“抖”的时候就要抖起来。

其次是快慢镜头的使用。把镜头做快,可以表现一个时间进程,有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看见时间的迅速推移和事物的迅猛变化。比如一段长达两分钟的镜头,拍摄的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剪辑者将它制作成8秒钟的快镜头,那么云彩的飞速运动既有观赏性,又能在意义上昭示时间的迅速推移。还可以通过把镜头做慢强化画面的抒情性,起到深化主题情感的作用。笔者拍摄过一位72岁的老教师,在毕业答谢会上,她潸然落泪,告诉学生们以后要加倍努力学习。这画面本就很感人,再制作成慢镜头,我们就会看到老教师掉泪时,嘴角、眼角、脸型细微的变化,时间线的延长给了观众酝酿感情的时间和空间,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随着画面的运动而落泪。在表现一个人喜悦心情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慢镜头展现他的面部从平静到微笑、从微笑到大笑的整个过程,其表现力也一定会比平常镜头大得多。

再次是要注意在采访镜头中剪接反打镜头。受访人物站在镜头面前讲的时间过长,观众就会看腻,除非他讲得特别精彩。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上反打镜头——当受访者讲到老党员义务修路,就插入老党员修路的反打镜头;讲到某位党员带病坚持工作,就插入那位党员躺在病床上边输液边看工作文件的镜头。因为镜头的变化丰富了,因此不管受访者讲多长时间,观众也不会产生视觉厌倦。

最后是要注意音乐剪辑对提升画面表现力的作用。使用背景音乐主要有三个窍门:陌生、好听、贴切。第一,尽量不要用大家都熟悉的音乐,那些音乐即便再好听也提不起观众的兴趣来。第二,下载音质最好、容量最大的音乐,使用起来旋律要优美。在平时可以无意识、无目的地多下载一些音乐,多听,熟悉之后更方便使用。第三,在片子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要使用不同的音乐,比如讲到搬迁工程竣工,可使用喜气洋洋的唢呐音乐;讲到某位党员牺牲在施工现场,母亲想念,妻子伤心,就用抒情的音乐。在音乐剪辑中,每一个音符的节点、高潮部分最好都与解说词的节点、高潮部分相吻合,这样表现力就会大大增加。

写意画面重在“虚”

如果一部片子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地讲,即便镜头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片仍然不会好看。如果在20分钟的片子里,安插5~8次抒情写意的镜头,就会为片子增色不少。还以那位在搬迁工作中牺牲的党员为例,解说词说到“好儿子,妈妈想你啊!”时,镜头采用一个母亲憔悴的脸(特写),然后马上写意,再用一个蓝天、白云的画面,把观众的遐思牵领着奔向高远处。这种带有艺术思考味道的剪辑手法表现力之强是不言而喻的。

红花绿草通常可代指儿童或者希望。剪辑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收集此类画面。当片子讲到一项刚开展的工作时,就可以用此类画面写意抒情。比如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机械轰鸣、人声鼎沸,虽说热闹,但此类画面用得太多仍会单调。这时就应该添加几个写意的画面,用红花绿草来“调剂”一下,表现力就会大为提升。

使用写意画面时一定要注意,不可让观众感到突兀,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使用写意镜头时,一定要把功夫下在过渡镜头上。比如你想在剪辑中将画面从建筑工地过渡到花草,不妨采用这样一组镜头:工地——机械——建筑工人——施工安全帽(红色)——红花——绿草。这组镜头的关键点在于红色安全帽到红色花朵的转变,用颜色相同、相近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觉上,都是一个美妙的过渡。如果粗糙“硬切”,画面从工地直接就跳到红花、绿草,就让观众不知所云了。

镜头的虚实转换就像打太极拳,要行云流水、虚实相间,这样味道才能衍生出来。一般来说,一部片子如果拿给普通观众看,他会隐约觉得镜头太实了,但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如果拿给专题片的拍摄专家看,他们一眼就能辨别镜头虚实,更看得出剪辑者过渡上有什么地方不对。所以,建议剪辑工作人员要多拿片子给专家看,这也是提高制片质量的一条捷径。

总之,剪辑中有很多诀窍,不在于你使用的镜头有多花哨,而在于你使用的镜头是否暗合受众的心理。这一点,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需要电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多实践、多积累、多把握。

(作者单位均为云南省昆明市旅游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教专题片文件夹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摸清超标源头 大文件夹这样处理
调动右键 解决文件夹管理三大难题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挂在墙上的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