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管窥
2015-04-08张永虎
张永虎
一、 教材编写:美国教材选文多,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中国教材选文少,奉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翻阅美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感觉就是册数多、课文多。仅一年级就有语文课本五册,仅第四册就有课文62篇。由于是母语教学,整个小学1到6年级词汇量达20000个以上。
这里摘录美国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部分“目录”:埃尔姆伍德,洛威尔的童年,小草莓花(第一部分),小草莓花(第二部分),狗、猫和鹦鹉,学校的时光,北风和船,北风和松林,露露迷路,小镇音乐家(第一部分),小镇音乐家(第二部分),青年洛威尔,第一场降雪……可以看出,美国教材常把同一作家的几部作品或者是同一作品里的几篇文章同时编入教材,这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帮助学生更集中地把握某一作家的作品特色。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每册选有课文20多篇,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一篇,与作者相关的其他作品往往在课后以“名著便览”或由教师推荐的方式让学生课外去读。由于阅读条件的差异以及教师督查不到位,学生阅读的质量大大缩水。中国小学语文应该编好同步配套的课外读物,减少学生“自我查阅”的时间和“无条件查不到读不成”的麻烦。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有“助读系统”,如“阅读指导、作者介绍、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阅读理解、作品累积”等,学生借助“助读系统”就能自主学习。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版本有“单元导读”、“名著便览”、“作家卡片”,但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都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书中,这样就客观地造成了语文教师的垄断地位,折射出教材编写者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忽视,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往往围绕“例子”深入剖析,教学信息量小。这应该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二、 教学内容:美国重视开放性,中国更关注知识的系统性
这是美国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教师提出来一个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呢?教师说:“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把事先准备的一对老鼠请进教室。于是从这一天起,语文课就成了教师和孩子们养老鼠、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出了一系列词汇。一个月左右,小老鼠生出来了,孩子们也掌握了不少词语。第二个月,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鱼是怎么生出来的?”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在教室里养了一对鱼。第三个月,教师又问孩子们:“校园里面的树有没有妈妈?”于是,教师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开垦一块土地,种下树种。第四个月,教师再问孩子们:“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日晒夜露,他们有没有妈妈呢?”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去采集各种石头标本。
这样的语文课,教师没有固守语文教材,学习内容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用真实、生动的活动为孩子营造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把枯燥乏味的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课程,在游戏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美国的教师和家长关心孩子们会不会创造,会不会选择,会不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活动的实际效果。中国的语文教学更为关注课文本身传递的信息,教师认为知识的教学才是第一位的,学生难得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跑进实验室。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导致学生视野的狭隘性,或许这是影响中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 教学方法:美国注重整合性,中国追求有效性
美国遵循整体语言教学观, 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与和谐发展,因此,其语言教学常常与动手、动脑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师会让儿童剪贴杂志上的图片,讲解图片的内容和含义,再让儿童画出表示“恐惧、生气和高兴”的画,把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其实,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 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同样是学习诗词,中国孩子往往是背诵记忆,美国孩子常常是将诗歌与音乐、色彩、图画结合起来。首先,老师读诗,播放旋律优美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孩子们陶醉其中;随后,老师再读诗,换了摇滚风格的背景音乐,让孩子选择哪种音乐更适合;之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诗歌,在安静的教室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停顿,孩子们轻轻拍掌……接下来,老师再朗诵诗歌,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人要表达的色彩;最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孩子们看着一幅幅自己描绘的图画,把诗歌默写下来。孩子们在信息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和智的启迪。
比较而言,中国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有效性,追求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教师总希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学生忙于追赶教师匆匆行进的脚步,没有了“慢慢走,欣赏啊”的乐趣。教师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其实当堂学到的东西并不是都能立马转化为能力的,毕竟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周期。
四、 教学时间:每天在校学习语文时间美国两个半小时,中国1个小时
下面是美国两位教师一天的课程安排:
一年级:8∶20—8∶30 签到、点名;8∶30—8∶45 唱歌、画图或朗诵诗歌,字母练习等等;8∶45—9∶45写作工作室;9: 45—10∶15 选项课(戏剧、影片、字母中心、艺术等);10∶15—10∶30词汇练习;10∶30—10∶45 共同阅读或互动写作(可能包括更多的词汇练习);10∶45—11∶45 阅读工作室;11∶45—12∶30午餐和休息;12∶30—1∶15 主题学习(社会学学习、科学、健康),可能包括互动写作,将会包括大声朗读;1∶15—1∶55特别安排(舞蹈、科学、艺术);1∶55—2∶45 数学;2∶45—3∶10 大声朗读和书本讨论。
四年级:8∶20—8∶30 开始,作业收集;8∶30—9∶00 晨会,包括大声朗读,时事汇报和词汇学习、拼写;9∶00—10∶00 阅读工作室;10∶00—11∶00 写作工作室;11∶00—12∶00数学;12∶00—12∶45 午餐和休息;12∶45—1∶30 特别安排(体育、艺术、音乐);1∶30—2∶40 主旨学习(科学与社会学习),通常包括大声朗读,一般总有阅读与写作;2∶40—3∶10大声朗读课文章节,书本讨论。endprint
可以看出,美国小学阶段各门课程中语文所占的时间最多。一年级和四年级每天都集中2个小时进阅读作业室和写作作业室学习,分散安排15分钟到40分钟不等的时间用于词汇拼写、大声朗读、书本讨论等语文练习,课下每天还有半个小时左右的独立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自然历史等不同题材的书籍。用于数学的学习时间为5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用于艺术、体育教育的学习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 用于科学、社会的学习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中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基本上是每天40分钟的语文课,有的学校每天会有10分钟左右的晨读和15分钟左右的写字练习,在校学习语文时间加在一起也就1个小时左右。
美国学校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使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学会阅读。纽约州的语文课程标准就规定:学生每年至少阅读25本书或相当的作品。相比之下,中国小学生在校语文学习时间少,阅读量更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教辅性”好书还是太少。
五、 作业练习:美国注重实践性,中国关注文本内容的巩固性
美国小学生的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比如教师指导孩子亲自动手,记下使用的材料、活动过程、结果以及心得体会;让孩子在画画和动手实践中不知不觉学习词汇、人名、地名的拼写;学生给教材编辑写信,提出对课文的疑问;发现校园里的问题或有自己的想法时会找到校长提出建议;课余时间,组织“模拟总统竞选”活动……其语文课可谓“功夫在诗外”。
美国教师常准备几十本内容丰富、难易程度不同的图书让学生自己挑选, 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读完并完成有关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写出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日期、开始阅读和完成的日期;让学生分别回答下列问题:“告诉别人你从阅读中发现的三件新事情, 这些事情是你以前所不知道的。” “你认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还让学生完成下列作业:“写出书中作者描写人物的五段话来, 这些话帮助你想象人物的形象”、“从书中找出十个词来, 写出每个词的反义词”、“从书中找出十个你不认识的词,写下来,并查出这些词的意思”。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很快。
中国语文注重背诵抄写;美国语文注重阅读、观察和思考。当中国的学生在大量抄写和背诵的时候,加州的同龄孩子却在大量地阅读各类书籍。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中国语文教师的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