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

2015-04-08许加明

社会工作 2015年1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居家志愿

许加明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 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23)。

“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

许加明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 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23)。

“时间银行”模式作为一种有偿的志愿服务载体,其实质是以“时间货币”为表征的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实现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目前我国“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管理水平、统筹层次、时间价值、服务质量、供求关系等方面遇到了多重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银行 居家养老 互助服务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群体,以子女照顾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提供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愿望又能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欢迎。然而,居家养老在资金和人手方面的不足成为其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因此导致了为老服务的数量少、质量低,难以全面、高效地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探索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时间银行”的源起与内涵

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Edgar S·Cahn)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银行中储蓄的不是金钱货币,而是“时间货币”。在卡恩看来,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的价值只能用时间来衡量,时间是最公平的资产,同等时间的任何劳动都是等价的。因此,以时间作为计量标准,可以将人们每次参与志愿活动的“服务时间”存入个人的“时间银行”账户,待到自己日后需要服务之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接受他人提供的同等时间但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

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开始传入我国。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时间银行”是典型的西风东渐的产物,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陈功、杜鹏、陈谊,2001),只不过这里的劳动成果是以“时间货币”的形式为表征。在国内,“时间银行”又被称为“时间储蓄”,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较早地把“时间储蓄”界定为志愿组织通过志愿时间储蓄卡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间记录下来,当志愿服务提供者需要帮助时,经过志愿组织的安排,由其他志愿者无偿地为其提供服务(穆光宗,1999)。由于“时间银行”在传入我国之后,主要被运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当中,因此王泽淮把“时间银行”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总结近年来我国各地社区为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以社区中的高龄和病残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低龄和健康老人为主要服务提供者,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和服务范围,采取轻老代际循环互助的形式开展志愿养老服务,每次服务结束之后将服务者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并加以累计,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储存“时间货币”。

二、“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优势

“时间银行”模式在原有的无偿志愿服务基础上引入了有偿激励机制,将服务者的“时间货币”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存储并加以累计,既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与回报的有机统一,又不改变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为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

(一)对服务者而言:增进了身心健康,储备了养老资本

就目前情况来看,“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参与者多为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年轻人相对较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当老年人按照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刚刚退出就业市场之时,大多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力也比较强,不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且有很大的继续工作的潜力。长期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往往会加重老年人退休后的失落感,进而加速身心衰老的进程。此外,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并不富裕,加上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流动加速,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很多当下的低龄、健康老人也时常为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担忧。因此,通过“时间银行”模式吸纳刚刚退休的低龄、健康老人参与互助养老,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减轻退休后的无能感和失落感,增进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养老进行“未雨绸缪”,把当前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有需要的人,通过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以待

自身需要之时换取等额时间的养老服务,从而尽己所能为自身储备未来的养老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身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对服务对象而言:丰富了养老资源,满足了养老需求

“时间银行”模式为社区中的志愿者提供了一种参与为老服务的开放渠道,并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互助养老平台。通过引入社区为老志愿服务的有偿激励机制,可以将社区居民特别是退休在家、有闲暇时间和富余能力的低龄、健康老年人组织起来,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社区为老服务,是对养老过程中潜在人力资源特别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丰富了社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具体包含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正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往往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货币形态的养老资源,着重满足其经济供养需求,而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多是一些比较琐碎且无需太多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情感的投入,由志愿者去完成最为合适。因此,在“时间银行”模式下,老年人以往被忽视的在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养老诉求得到了有效的回应,独特的有偿照顾模式也让需要感情投入的长时照料服务更加细致并具有持久性。

(三)对社区而言:缓解了养老压力,促进了社区和谐

单纯依靠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来维持的传统社区助老服务,往往是一种助人者对受助者的单向付出,缺乏双向互动,更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助人者一开始从助人行为中所获得的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单调感和疲劳感,从而导致了互助养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时间银行”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的运作不仅给储户带来收益保障,而且还能让储户在与他人账户数额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储户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与长期性(夏辛萍,2014),大大缓解社区的养老压力。此外,邻里是社会中的一种初级群体,邻里关系是社区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活的繁忙节奏和都市观念给人际交往造成了日益加重的隔膜,邻里之间日渐疏远。“时间银行”所构建的老年人互助网络促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收获了对彼此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助于打破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格局,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使整个社区成为了一个互利共存体,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形成。

三、“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困境

“时间银行”一经传入我国,便受到了全国各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然而,在运行了十几年之后,随着“时间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各地不断有“时间银行”破产的消息传来,更多的“时间银行”开始驻足彷徨观望,使得“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陷入多重困境。

(一)政策支持缺失

“时间银行”的有偿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依靠国家来主导,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对其各个方面

做出明确规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更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或实施条例,为之提供有力的信誉保障。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时间银行”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并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政府严格规范该模式的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马贵侠,2010)。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来规范和支持“时间银行”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为老服务“时间银行”都是由社区自身或者小型民间组织负责运作,缺乏相关的政策依据,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随意性很强,从而导致了运行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社会信誉受损。

(二)通存通兑困难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基本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服务者只能在其所服务社区的“时间银行”中存储“时间货币”,而且待到其需要他人服务之时,也只能从该社区的“时间银行”中支取“时间货币”,并在该社区范围内接受该社区的“时间银行”所安排的互助服务。因此,如果服务者离开了原来服务的社区,而新到的社区中没有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其之前存储的“时间货币”等同作废;即使新到的社区中开展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由于各个社区的“时间银行”在具体操作方式和认证标准上都不一样,也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时间货币”的转移接续。这也就意味着,“时间货币”无法实现跨社区更不用说跨地区的“通存通兑”。

(三)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时间银行”专项建设资金,大部分社区“时间银行”的办公条件都比较简陋,加上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技术落后等的限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都没有建立起来。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信息,主要以手工记录为主,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人工保存,导致信息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在“时间银行”发展的初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比较少,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尚能保证信息记录的及时准确和信息保存的完整有效。但随着“时间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信息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倍增,简单的手工记录和人工保存方式有可能造成信息记录的错漏和偏差以及信息的遗失,从而导致信息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四)时间价值不清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往往都是只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类型,而没有把劳动强度和劳动价值考虑进去。“时间银行”毕竟是一种交换载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相等时间内的不同劳动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技术含量,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显然具有不同的价值,统一只用时间来计量并不公平,这极易造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变相挫伤了从事高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服务的志愿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如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以较轻松的服务项目来换取等时长的较复杂的服务项目,或者说倾向于用价值含量较低的服务来换取价值含量较高的等时长的服务,从而导致“时间银行”沦为一种价值不平等的交换活动。

(五)服务质量不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中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为老服务不

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和病残老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其开展服务,仅凭良好的服务意愿很难保证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由于志愿服务人员大多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能给予服务对象比较粗浅的关心和帮助,因此现有的“时间银行”为老服务项目多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如看护、购物、做饭、谈心、娱乐、清洁、看病陪同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难以实现,特别是在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专业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上,服务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

(六)供求关系失衡

从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关系分析可知,“时间银行”的长期平稳运行,必须以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先决条件。然而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很多人往“时间银行”中存入“时间货币”,却很少有人从中支取,从而造成了“时间货币”的大量积压。从队列的角度上分析,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底部收缩的形状,“时间储蓄”中的“时间”具有刚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待人口减少的队列进入老年后,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危险。目前看来,作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后备力量的年轻志愿者非常缺乏,严重制约了“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某一时期出现“时间货币”集聚性的大量支取,极易因为后备志愿者力量的不足导致“时间银行”的崩溃。

四、“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目前“时间银行”模式在应用于我国居家养老互助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困境,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便更好地促进“时间银行”在互助养老中积极功能的发挥,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

(一)出台相关政策

“时间银行”要实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在立法上的保障,以此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提供公信力保障。一方面,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台正式文件,对“时间银行”在我国社区为老服务中的合法性、管理方的职责、账户的开立、储户的权利和义务、时间货币的存储、支取、转赠、继承等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以此来规范各地“时间银行”的具体运作,让“时间银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鉴部分城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做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时间银行”服务项目的具体运作,将社会工作的专职服务与“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相结合,由专业社会工作为“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从而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良性发展。

(二)提高统筹层次

要想把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时间银行”的统筹

层次,实现“时间货币”跨社区乃至于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要在现有的社区级和街道级“时间银行”的基础上,将“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的统筹层次上升到县区级甚至市级,并由县区级或市级政府在各自民政部门增加对“时间银行”进行管理的专项职能,统一管理所辖范围内的街道级和社区级“时间银行”,并负责不同“时间银行”之间服务资源的统一调配,方便服务提供者就近存储和兑换“时间货币”。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时间银行”,并制定全省或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标准,最终实现全国各级各地“时间银行”之间的通存通兑,促进各地服务提供和获取的联通,消除潜在流动人口加入“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在更高统筹层次上的通存通兑,离不开建立在现代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将服务信息录入计算机,解决了纸质化办公导致的服务信息记录混乱以及保存难度大等难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通过联网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向下可以延伸至街道、乡镇进行基层管理,实现辖区范围内各个社区“时间银行”之间的互通,向上可以通过更高级别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地区的“时间银行”建立联系,实现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进跨地区的互助服务。借助于“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网上交互平台,还可以对外发布和收集老年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并可由“时间银行”工作人员将服务供需信息加以整理和匹配,以实现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的最优结合。

(四)量化时间价值

为了保证“时间银行”中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付出之间的公平性,需要对相同服务时间的不同劳动价值进行科学量化。可以依据一定标准对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并在相应统筹层次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时间货币”计算标准。如将所有服务需求划分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5大类,每一类再细分成若干具体项目,在项目间可以互相折算。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失能老年人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等政策,这可以为具体操作提供详细分析的基础(邓志锋,2012)。志愿者在完成服务后,由具有权威性和可执行性的第三方对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将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相互结合,决定具体选取怎样的存兑系数,再由专门人员输入时间管理系统。待到志愿者日后需要支取服务时间的时,再根据本人的服务需求和存兑系数来换算成相应级别的时间长度(李晓燕、孙林、方萍,2013)。

(五)开展服务技能培训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需要服务项目的专业化来加以保障。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专业性水平。比如可以在“时间银行”工作机构中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聘请某些老年照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培训讲师,负责对为老服务志愿者的常规服务项目进行服务技能的统一培训;而对于一些需求量比较大同时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可以委托其他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定期的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的专业性问题。此外,对社区现有专职工作队伍,考虑到其平均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均比以往有很大提升,可以利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对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并出台政策鼓励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资格,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以专业社会工

作者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模式(马贵侠,2010)。

(六)扩大志愿者队伍

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将“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在时间银行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受益者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等来鼓励社区居民和其他人员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青年志愿者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夏辛萍,2014)。因此,要在现有的以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基础上,通过加大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来源渠道,努力吸收社区内外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展成熟的“时间银行”吸取经验,尝试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招募其员工注册成为“时间银行”会员,实现盈利企业和“时间银行”的互助互赢。如此通过吸收多样化来源的志愿者,优化志愿者内部的年龄结构,保证志愿者内部正常的世代更替。

五、结 语

将“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志愿者服务资源参与到社区为老志愿服务当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居家养老中资金和人手不足的困境,更好地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并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然而,“时间银行”也只是以有偿服务来支撑互助养老的一个载体,是扩大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群体的一种形式,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压力,但不可能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其功效不能被过分夸大。而且,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具体运作来看,更多的服务项目仍然是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简单服务,志愿者很少具备老年照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很大局限。因此,“时间银行”模式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只能作为我国养老实践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而不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的替代。

[1]陈功、杜鹏、陈谊,2001,《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第6期。

[2]邓志锋,2012,《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3]李晓燕、孙林、方萍等,2013,《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第1期。

[4]马贵侠,2010,《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5]穆光宗,1999,《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市场与人口分析》第6期。

[6]王泽淮,2003,《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社区》第12期。

[7]夏辛萍,2014,《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中国老年学杂志》第10期

编辑/陈建平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守望互助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2011SJB840003)。

C913

A

1672-4828(2015)01-0074-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1.007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居家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瑞士的“时间银行”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