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5-04-08许美容邓晓玲
许美容,邓晓玲
(华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许美容,邓晓玲
(华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文中探讨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中值得借鉴之处,如团队教学、实习组织形式、实验材料收集和更新等。分析了待改善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有所欠缺,无合适的实验指导书、考核标准细则不够明确等。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普通植物病理学授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模式,并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
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最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驱并骤、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学环节[1-2]。
华南农业大学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3个教学班)的首批专业课之一,安排在第4学期。每个教学班(约50人)由1个教学团队承担。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上,分小组实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处事精神。实习内容的安排科学合理,全面覆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植物病理学基本技能;该课程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待改善之处。笔者根据近10年学生时期的学习经历结合担任教师以来的教学心得,提出解决该课程在实践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1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面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班的课程由植物病理学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其中1名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每个教学团队中均包含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及病害流行学方向的5名教师,分别主讲相应的课程章节。该结构合理、富有成效的教学团队模式充分地利用植病系教师资源进行再分配,是值得不同大中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教学方式。该模式已经实施近20年,目前处于执行期[3],教学方式不断进步、革新,完善了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效果较显著,团队核心竞争力较强。
分小组进行教学实习具有多方面优点。在野外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会自发分工为采集、记录、拍照等。在室内标本鉴定或基本植保技术学习过程中,小组内部也通常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小组实习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每个实习任务的效率,在实习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实习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小组间在短暂的实习月培养起来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影响是深远的;从中培养起来的感情是他们整个大学生涯最深刻的同学情谊。
教研室保存的病害或病原标本的类型丰富。植病教研室目前保存有约15套主要农业作物和热带果树上常见病害的镜框标本和过塑标本;15套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涉及的病原真菌玻片标本以及15套主要农业植物病害的瓶浸标本。标本的数量能够满足2个教学班同时使用。此外,有3名教辅人员专职负责实验室管理,每年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更替标本。因此,本教研室的实验材料储备完全能够达到教学需求的水平,为实验教学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实验课课堂内容的组织紧凑有序,教学手段多样化:每次实验课为3个学时,负责教师一般用30~45 min讲授相关的实验理论及实验中观察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学生掌握并拓展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和文献数据库,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和趣味性。将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学生描述采集的新鲜标本的病害症状,制作临时玻片进行病原形态观察。观察实验室保存的过塑标本和病原玻片等。对上次的实验报告做点评和总结,并根据当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2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有时采取较直接的指导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收知识。外出实习的病害采集过程中,学生习惯性地问指导老师采集的样品是何种病害引起的。部分指导教师也习惯性地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的结果是减弱了学生探知的意识;减少了学生从动手鉴定中获得乐趣和成功喜悦的机会,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2)实习过程中,选择研究对象上较为局限。采集的标本多局限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大田作物及瓜类、叶菜类蔬菜;很少涉及果树病害和园艺植物病害;基本未涉及草坪草、杂草和园林植物病害。笔者认为,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应广泛介绍各类植物的病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植物病害知识结构。但目前的情况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的基地类型基本无差异,所涉及的大多作物类型也一致。
3)本课程的考核不够严格,缺乏较明确的考核标准。目前,本课程组教学实习部分的考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鉴定10~20个病原玻片标本;二是整理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前者所用的玻片其实为课程实验课上所观察的5个门的菌物标本。从近年学生提交的教学实践总结报告看,部分学生持应付的态度;有的小组各成员提交的报告甚至完全一致,缺乏自己的心得体会。
4)有的指导教师有时未能亲自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或总结,而是交由其他教师、甚至研究生批改。在批改方式上,大多只是简单地给个总分,并未在文中批注,很少给予学生鼓励性或提示性的评语。在学生意见反馈方面,虽然每学期都有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但不是在匿名状态下提交。可能未能收集到发自内心的反馈,导致“学生年年不同,而教学模式多年变化不大”的状况。
3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3.1 课程实验的改革
实践教学包括分散的课程实验和集中的教学实习两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不同,在普病课程实习和教学实习中应广泛地以大田作物、果树、花卉、蔬菜、树木和牧草、杂草、草坪草等各种类型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害的识别、标本的采集和病原的鉴定。
课程实验是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紧接着相应理论课程进行安排。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为教学实习奠定基本技能。因此在课程实验中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病害症状的识别要领、植物病原菌物的显微特征、植物病原细菌的喷菌或细菌溢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常见植物病原线虫的基本显微结构等。课程实验共设置植物病害的症状认识、鞭毛菌门菌物、接合菌门菌物、子囊菌门菌物、担子菌门菌物、半知菌门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线虫等9次内容。实验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研室保存的过塑标本、瓶浸标本、镜框标本和病原玻片等各种形式的材料。每次实验课选用2~5种新鲜标本供识别和鉴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鉴别要领。
验证性实验和鉴定性实验相结合:每次实验课建议安排1 h的验证性实验:即根据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观察已知植物病害类型的病害症状、病原物等特征,参照教材上的描述进行对比,提出异同并分析原因。安排45 min的鉴定性实验:即以采集的新鲜标本为材料,只告知学生寄主名称,让学生尝试根据症状表现的观察及病原玻片的制作对该病害进行鉴定。
在实验课的考核上,学生小结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分别撰写实验报告,完成1~3个课后习题。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理出主要包含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以及课后习题四大部分的实验报告。课程实验的考核与理论课的考核分开,单独打分(总分100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和实验态度(10分)及9次实验课的实验总结(每次10分)。
3.2 教学实习的改革
实验课程所用的材料为标本的形式,新鲜度不够,也不能充分代表田间实际情况。因此,组织室外的教学实习是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真正理论联系生产的一个途径,基本植保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习内容包括:(1)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分离培养及检测;(3)植物病原线虫标本的采集与分离;(4)田间病害标本采集及标本的显微镜鉴定(包括临时玻片的制作);(5)植物病原玻片标本的制作;(6)植物病害腊叶标本的制作等部分。以上技术是植病领域的最经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和技能,将为之后的专业课程或相关工作以及研究奠定基础。
实习时间的选择是影响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应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和病害易发时期确定课程实习的时间。例如,南方的5~6月份是大多植物茂盛生长的时期,病原物也非常活跃;而我国中、北部地区则应选择6~8月份。由于学校安排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实习时间各为10 d,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非常紧张。据此,建议组织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联合实习,可同时进行2个课程的标本采集和整理以节约部分时间。
外出实习地点的确定至关重要。考虑到应包含尽可能多的染病植物类型及学生的住宿处所和个人安全,建议选择有山、有田地、有人烟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笔者大学时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实习是在处于农村的森林公园(江苏盱眙),同时进行普病和普虫的实习。不仅可以到村里的田地、果园和花圃去采集大量农作物病害及农业昆虫,还可以到山里去采集大量种类繁多的昆虫及少量其他植物病害。本课程组的几名教师经过2年的发掘,已经初步确定将某乡镇建立为新的普病实习基地。该基地具有大片农田,依山伴水,还有一栋旧小学教学楼可改造成临时住宿点和临时实验室。
增加连续外出实习的时间。根据笔者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让学生参加3~5 d连续的校外标本采集、整理、初步鉴定、田间病害调查等现场教学活动[4],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普病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利的。据了解,本校植保专业学生难有机会集体到校外参加超过3 d的各类课程的实习。外出实习将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按时完成既定任务的责任感。
在实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问题式学习。在病害识别、病原鉴定、分离培养等一系列的实验或实习过程中,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对于路边某玉米叶片上喷施除草剂产生的斑点,学生容易误以为是真菌病害造成的病斑。那么在实习指导时就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枯斑的田间分布特点,枯斑的形态及颜色,是否有不同发病进程的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病症等现象。而不是直接告知:这不是病害,是除草剂药害。再如,在区分黄龙病造成的类似缺锌的“二级花叶症状”和真正的生理性缺锌症状时,引导学生观察枝条下部老叶上是否有斑驳现象,而非直接告知结论。
教学实习的考核包括实习态度的考查,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及实习总结的撰写三部分。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的出勤及表现打分。教学实习包含两大块内容:病害样品的采集、分类、鉴定,各类标本的制作;病原培养基的制作、灭菌、病原分离培养。其中,制作永久玻片、过塑标本时样本的选择等应以课程实验的需求为导向。还要求每名学生分别上交手写版的实习总结报告,以防个别学生直接拷贝教师课件内容,甚至直接打印小组成员现成的报告。以下为教学实习考核标准细则(总分100分):
(1)根据出勤率、实习态度和热情打分,共10分。
(2)采集(拍照)和整理合格的病害标本(压干)数目:小于40种,10分;41~50种,14分;51~60种,18分;完成60种以上为20分。
(3)病原鉴定及拍照情况:鉴定并拍照质量好的临时玻片中的不同病原10个以下,5分;11~15个,7分;15~20个,9分;21个以上,10分。
(4)永久玻片标本:根据操作过程及标本的质量和创新性打分,共10分。
(5)瓶浸标本和过塑标本:根据操作过程及标本的质量和创新性打分,共10分。
(6)根据培养基及平板制备的操作规范性打分,共10分。
(7)病原真菌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分离培养的结果打分,各5分,共10分。
(8)接种及调查:根据操作的规范程度和接种的结果和调查的情况打分,共10分。
(9)实习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实习过程的所得、困难、建议等。每组报告10 min,回答指导教师或学生的问题5 min(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给学生预留一些探索性的空间,引导其讨论)。根据每个组员对于PPT材料的收集、制作和汇报中的贡献大小打分,共10分。
3.3 其他方面的改革
以引导学生为原则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组织植物病理学系的教师分工撰写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实验指导书。根据近五年的教学内容及华南地区3~6月的作物病害类型设置重点和版块。将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两部分内容合并为1册。实验指导书每三年更新1次,并印发。负责教师从实验课时中抽取部分课时,根据编写指导书贡献的大小核定参编教师的工作量(课时)。
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的批改和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需要30~60 min。相比一份只标记着打钩和分数的作业,学生更希望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认真对待,并获得鼓励。因此,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教学实践中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或汇报,要求相关教师应在一周内完成批阅并返回给学生。给予每一份作业几句鼓励性、指示性或警示性的评语,而不是简单地打分。
充分重视教学反馈:有效的教学反馈一般具备准确性、针对性、制导性、激励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征[5]。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学校教育在线工具,实现网络化教学。每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收集实验和实习相关的匿名调查问卷。重视教学反馈的互动,在教育在线系统中统一或分别回复学生对问卷的答复。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下一年教学计划和安排。
4 结束语
总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植物病理学理论知指导农学、园艺和园林管理。通过改革教学实习和课程实验的教学、管理方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的目的[6]。
[1] 李珉.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40-41.
[2] 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 教育研究, 2006(5): 46-49.
[3]刁叔钧.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 教育探索, 2010(3): 92-93.
[4]梁元存, 竺晓平, 李壮,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12(2): 149-151.
[5] 彭豪祥. 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3): 64-66.
[6] 王海光, 马占鸿. 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 2008(3):74.
Some Questions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XU Meirong, DENG Xiaol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China)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of majors related to plant. During the study and teaching in recent 10 years, some experience like team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experiment, and collecting and updating of materials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other hand, enthusiasm and ability in experiment of the students,teaching materials, and appraisal standards are waiting to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changing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 improving of teaching mode, applying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are carrying out aim to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plant pathology.
plant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2014-06-17
广东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基金资助项目。
许美容(1983-),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
G642.42; G424.1;Q945.8; S432.1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