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

2015-04-08田大方孙益印

山西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物化东北

田大方 孙益印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

田大方 孙益印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从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历史文化符号化两个角度对文化进行了解读,并对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物化加载作了阐述,探讨了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展现设计及意境营造的方法,以期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景观,展示,意境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化受到现代化大潮很大的冲击。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愈发变得有难度,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将历史文化创新性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戴代新在《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中,对历史文化景观的时空物化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廖嵘博士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中探寻了针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规划的理论指导。本文将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以林海雪原夹皮沟景区规划设计为例,继续探讨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历史文化景观包括两个部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投射结果,集中典型的反映了地域文化,比如建筑,除去物质层面的自然属性,人们往往通过某一时期的建筑能透视到当时的科学、艺术、宗教等文化。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内容。对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它们所承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内容适应性再现的过程。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归根结底是对非物质文化的设计,设计过程可以表达为:文化解读—物化加载—展现设计—意境营造。因此,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重点是处理好四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一,如何对物质文化景观进行文化解读,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抽象出来。第二,如何让非物质文化内容在最适宜的载体上得到最好的表达。第三,通过什么方式将载体展现给人。第四,如何使人从展示的景观中感受到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内容。

1 文化解读

在经济发展第一位的今天,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了一种“碎片化”保护状态,历史文化也因此变得支离破碎。历史文化的解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然后从中找出最能代表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符号。

1.1 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

文化元素是可以界定一种文化类别的最小单位。文化是由无数个文化元素组成,比如东北年文化由冰雪、二人转、放鞭炮、贴春联、腊八粥、吃饺子、扫房子、糖瓜粘、祭灶、做豆腐、煮肉等无数个文化元素构成。文化元素并不是简单的表象,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容,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化的时候,要防止文化元素“碎片化”。以东北林区木构建筑为例,都知道“木刻楞”是东北林区建筑的文化象征,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其背后林区人民极为精巧的榫卯搭接技术。

1.2 历史文化符号化

文化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一个景观蕴含的不止是一种文化,也就意味着一个景观可能包含很多个文化元素,但这些文化元素必然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我们不能将每个文化元素同等的表现出来,而且那样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就需要寻找一个或几个最能体现某个历史文化的符号。以东北林区年文化为例,它是东北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冰雪、二人转、放鞭炮、贴春联、腊八粥、吃饺子、扫房子、糖瓜粘、祭灶、做豆腐、煮肉等都是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由于二人转对人们深远的影响,和冰雪、吃饺子这种可以体验的纪念方式将东北年文化较好的传承,二人转、冰雪、吃饺子自然就成为东北年文化最好的文化符号。而从生活中慢慢淡化的扫房子、糖瓜粘、祭灶、做豆腐、煮肉等变得越来越无力提携东北年文化,也就自然不能作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将二人转、冰雪、吃饺子定为东北年文化的文化符号,并不意味我们就忽视了其他的文化元素。

2 物化加载

历史文化景观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于人类社会,不能直接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只能通过物化加载的过程将历史文化加载到物质载体上来展现,这一过程是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最关键的环节。

文化元素依附于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一个物质载体可以承载多个文化元素;生物性状依附于生物表现出来,一个生物可以呈现多个生物性状。前者之间的关系和后者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于是笔者在这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生物遗传学的物化加载法。

我们选择两个性状:性状a、性状b,并选择两个同种生物个体:个体A、个体B。个体A可以表现性状a或性状b,也可以同时表现出a和b两个性状。同样,个体B可以表现性状a或性状b,也可以同时表现出a和b两个性状。最后生成不同形态特征的个体有:Aa,Ab,Aab,Ba,Bb,Bab。

类比生物遗传学,我们同样也选择两个文化元素:文化元素a、文化元素b,以及两个载体:载体A、载体B。载体A可以承载文化元素a或b,也可以同时承载a和b两个文化元素。文化元素依附于载体表达出来,最后形成的表达形态有:Aa,Ab,Aab,Ba,Bb,Bab。

我们在这些表达形态里筛选出最适宜的表达形态。什么是最适宜的表达形态,它一定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地域性。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等各种现实环境的影响,符合当地的环境特征。

2)创新性。结合当前的时势进行文化价值的转化和创生,避免文化传承单一化。

3)整体性。文化元素要整体性再现,防止文化元素的“断章取义”和“碎片化”。

如果选择三个文化元素和三个载体的话,最后形成的表达形态可达21种。所以在进行物化加载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三个以上的文化元素和载体。一方面防止筛选过程变得过于复杂;另一方面防止载体承载过多的文化元素而缺少主题性。

3 展现设计

载体主要分为三种:人,一般物质实体,符号。根据载体的不同性质特点,展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教育传媒展示

我国的历史文化大都通过教育传媒的方式传承。教育传媒既可以给人以抽象的感受(例如口头传授和书本、报纸等),也可以给人以具象的直观体验(例如影视等)。后者的展现效果更加突出,通过这种媒介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多方位的体验某一历史时期的科学、宗教、制度、民俗等文化。

3.2 景观环境展示

人们无时无刻不容身在景观环境中,景观环境是展示设计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展示形式。景观环境展示不是简单的将历史中的环境原型再现,而是结合当时当地适应性的再现。其主要方法有空间结构的变换、尺度比例的变换、物质载体的优化。

空间结构的变换。景观的空间结构是景观的组分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景观空间结构的空间要素概念地分为点、线、面三部分。结合一定的基地环境、人文背景,以原型为基础,从内容或形式上(如:数量、位置、方位、间隔、质感、颜色等等),改变原型中点状、线状或面状要素,可以使抽取出的原型得到“还原”,形成具有新生命的景观[1]。

尺度比例的变换。比例尺度的变换是人们在景观设计中很早就掌握和运用的方法。以林海雪原夹皮沟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在历史博物馆里将当时的城市面貌和智取威虎山情境以尺度和比例微缩变化的方式再现出来。

物质载体的优化。以东北林区作业文化浮雕墙为例,浮雕墙作为载体承载着东北林区作业文化,但墙体本身包括造型、色彩、材料等很多要素,这些都是可以变更的实体要素。

3.3 生活展示

生活展示的内容是以人作为载体的民俗、宗教等等非物质文化。生活展示的主要方式是建立民俗村和宗教场所。建立民俗村,人们可以和当地居民一起居住、交流,切实的感受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宗教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的展示不能通过陈列或者表演的方式,只能通过真正的宗教场所、信徒以及其行为来展现。

4 意境营造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景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要让人们更高层次的体验到非物质文化景观,就要在体验过程中适时适地的安排情绪诱发点,营造出适宜的体验主题与情境。具体来说意境的营造方法包括:组合拼凑法、时空重构法。

4.1 组合拼凑法

所谓组合拼凑法就是从已有的客观事物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意象点(能够诱发产生联想的事物),在形式上简单地组合拼凑在一起来构筑意象图画的手法。以东北民居为例,院落中的玉米、灯笼、雪蘑菇、木栅栏和屋内的火炕、皮袄皮帽、摇篮在格调上是和谐统一的。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构成一幅乡野、朴素的意象图画,引发观赏者对东北人民和谐安定的生活无限的遐想,从而营造出一种清淡、高雅的意境。

4.2 时空重构法

时空重构法就是选择处于不同时间与空间上的意象事物来构图,使意象画图成为横跨中外、纵贯古今的立体时空情境,打破理性思维的单一时空格局[2]。以东北林区夹皮沟景区为例,空间上聚集了剿匪遗址、座山雕地窨子遗址、威虎厅遗址、夹皮沟满洲林业株式会社遗址等意象点;时间纵深上,从杨子荣勇过景阳岗、献礼先遣图、舌战小炉匠到会师百鸡宴、智取座山雕。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时空重构,将智取威虎山的情景原汁原味的再现出来,使人们能够置身于广阔的意境空间感受强烈的情感。

5 结语

历史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展,目前已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分析总结提出了“四步设计法”,即文化解读—物化加载—展现设计—意境营造。历史文化的解读,就是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然后从中找出最能代表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的物化加载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运用基于生物遗传学的物化加载方法将文化内容加载到某一具体载体之上。根据载体的不同性质特点,展现方式主要有教育传媒展示、景观环境展示、生活展示三种。意境营造是让人们更高层次的体验到非物质文化,营造方法主要有组合拼凑法和时空重构法。

[1] 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14.

[2] 廖 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61-187.

[3] 戴代新.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0-82.

[4] 章宇贲.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北京:清华大学,2012.

[5] 邹 阳,陈飞虎.价值的转化与创生——非物质文化景观再现途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2012(5):136-139.

[6] 邹 阳.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D].长沙:湖南大学,2012.

[7] 李和平,肖 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Research on design method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ian Dafang Sun Yiyin

(CollegeofGarden,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40,China)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ul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historical cultural element extract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symbolization, describes materialized loading, and explores demonstration desig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creating methods i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with a view to promote historical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orm the aspect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ical culture, landscape, demonstr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2014-12-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572014BC36)

田大方(1961- ),女,硕士,教授; 孙益印(1989- ),男,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06-0189-02

TU983

A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物化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重看图形界面“扁平化”与“拟物化”之争——关于设计思维的探讨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