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成才理念下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调查

2015-04-08张巍

亚太教育 2015年35期
关键词:素质

张巍



基于学生成才理念下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调查

张巍

摘要:辅导员素质高低对学生能否成才影响巨大。本文以问卷数据为依托探讨目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指出: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以年轻人为主,有很强的进取心,但管理学生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对工作少有归属感等。社会、民办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举办者以及辅导员自身等必须多方联动方能改变现状,最终为学生成才服务。

关键词:学生成才;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

注:本文系2015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D-163。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辅导员群体是民办高校发展和学生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而我们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情况和素质的了解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四所民办高校为蓝本,抽取100名辅导员和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获取目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本次问卷共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调查问卷》(简称辅导员问卷)100份,由辅导员完成;一种是《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调查问卷》(简称学生问卷)400份,由学生完成。两份问卷回收率都为100%。以下笔者就该两种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使我们了解目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为学生成才更好地服务。

一、从辅导员问卷看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

(一)辅导员基本情况

从100份问卷显示:女性比例为67%;30岁以下的比例为59%;本科学历为43%,博士研究生学历仅为3%;所学专业文科类占73%;工作1-5年的占64%,工作十年以上的仅占7%;中级及以下职称占97%;非学校在编教师占51%。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呈现如下特点:普遍年轻化,工作年限少,呈现工作经验不足的状态;高学历较不多,职称较低,理工科专业少的特点。

对于以上特点的出现,笔者认为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高校毕业生们在选择公办高校或更好地就业单位无门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民办高校,而相对就业更为困难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自然就成为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主体了。又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为自筹的原因,往往会导致正式在编的人员较少,而更多的采用了聘用制,从而显示出非正式辅导员较少的特点。为了减少开支,民办高校也会采取一人多岗的状态,工作的繁重也导致一些有经验的辅导员呈现跳槽的趋势,因而出现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的状态。不难想象,这样一支队伍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对于要想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新形势的民办高校而言,这些特点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育。

(二)辅导员工作和科研情况

辅导员工作和科研包括内容较多,下面主要从日常工作、与学生交往情况、科研情况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其特点。

1.日常事务较多,就业和心理指导较少

在问卷“辅导员分管的工作”一题中,党建占30%、团建占29%、就业占19%、心理占22%、奖助贷占36%、其他事务占34%;而在“辅导员给学生召开的班会内容”一题中,学校布置的事务占62%、班级班规占58%、专业相关知识占29%、学生职业规划占49%、其他事务占10%。这两题我们能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日常事务性的,而极为重要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知识的传授显得较少,这与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多方面知识的指导是极不相称的,亟待改变。而这样的情况也在辅导员兼课情况中得以印证。问卷显示,有60%的辅导员在从事兼课工作,兼课固然对辅导员知识的传授和他们自身的提升有好处,但从兼课内容看,心理方面的课程仅占4%,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也只占18%,而公选课却占到20%,我们姑且不考虑公选课的内容,但可以想象出它的内容也必然多为文科类,这与辅导员自身专业有关系,但与学校应用技术型发展不太相称,不是说文科类课程就不是应用技术型,但对于一批较为年轻而很少有工作经验的老师来说,他们的课程也很少有应用技术程度在里面。其实,学生更缺少的是心理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但这两门课过于少了。在周平均学时方面,超过15%的辅导员超过7个学时,更有8%的辅导员平均周学时超过10个学时以上,过多的兼课必然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班级和指导学生。这可能也是民办高校的普遍现象,它一方面不愿意过多的聘请老师增加开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一定程度增加辅导员的收入。

2.与学生的接触、交流频率有待提高

问卷显示54%的辅导员超过一个月才召开一次班会,更有甚者每个学期召开一次班会,而这种比例达到了5%,其比例之高难以想象。不知这些辅导员平时是如何和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并对学生起到指导!这种情况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关系中也能体现出来,超34%的辅导员不愿意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89%的辅导员不愿意邀请学生去家做客,66%的辅导员对学生状况不了解,试想,对于一个既不愿意参加学生活动,也不愿意过多的和学生接触的老师,如何能了解指导学生呢?出现上述情况固然与民办高校51%高比例的非在编辅导员有关,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与民办高校的待遇较低,辅导员们少有归属感和对前途迷茫分不开的。调查显示,78%的辅导员对工资待遇不满意,43%的辅导员对前途迷茫没有方向,81%的辅导员对工作基本没有成就感。以上分析给我们的结论就是:一群对工资待遇不满意,对前途迷茫而又没有成就感的人不可能会愿意对工作付出太多,得过且过现象必然出现。

3.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但进修、科研机会较少

当被问到“辅导员在发展方面,学校应该在那些方面改善”时,多数辅导员都提出学校应该给辅导员提高更多的培训计划,使辅导员的身心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成才服务。可见,辅导员总体上还是有上进心的,但现状令人担忧。调查显示:在上一个学年中有56%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外与学生工作有关的培训及会议是2次一下,更有12%的辅导员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培训;科研方面也是如此,有55%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课题研究,54%的辅导员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的有关学生工作的论文数是0,发表1-2篇的只有30%,3篇及以上的也只有16%。对这样一群既没有学习机会,又没有科研机会比例占到83%的35岁以下有着工作激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结果只能是他们的希望一点点的破灭,激情不在,工作依旧的状态。出现这种状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与民办高校的现状有关,民办高校看重的更多的是学校事务的完成和机构的运行,因而较少关注辅导员的成长与科研;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关注度不够有很大关系,虽然目前民办高校有很大发展,但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没有公办高校高是显然的;再次,上级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没有公办高校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每年民办高校的科研项目有限。所以,结果就是这些辅导员只能忙于日常事务,自身无法得以提升,跳槽的心理由此产生。

4.压力大、归属感较少

调查显示,有79%的辅导员觉得目前工作压力比较大,有57%的辅导员觉得对目前工作是不满意的,而这种不满意最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占到78%。辅导员们觉得这与学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有关,有59%的辅导员认为学校对他们不重视。除此之外,部分辅导员还觉得与他们自身也有关系,如他们对前途发展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业务素质低和社会地位不高。由于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导致他们对目前工作的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必然带来工作的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问卷显示,只有19%的辅导员觉得工作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也只是在学生取得某些成就时才有。有55%的辅导员想转岗,他们更愿意转的岗位是专业老师或行政岗位,占到83%,只有15%还愿意继续担任辅导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辅导员内心并不愿意从事这个岗位,他们可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或其他原因,一旦有好的机会出现,他们必然义无反顾的转岗或跳槽,这是民办高校举办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辅导员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上海民办高校队伍存在诸多问题,而这种问题的存在不是辅导员一方面造成的,同时也是民办高校办理者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后面有专门论述,暂不赘述。从问卷我们能发现,辅导员们总体认知是正确的,如他们大多数认为“德行”无论是学生成才还是学生能力中都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人际交往”和“职业能力”。但他们觉得“服务社会或他人”并不太重要,在各项数据中比例最低。但在2013年沈树永的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基于90后学生特点的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对上海民办高校800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显示学生最希望学校对学生培育的十多项能力和素质中,社会责任感排在第三位,显见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部分辅导员认为“服务社会或他人”不重要存在很大问题,试想一个再有才的人如果不对社会或他人作出贡献,他们的价值如何体现,这种认知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必须予以纠正。

二、从学生问卷看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

1.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较高,但管理水平稍许偏弱

在问卷中,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辅导员在政治理论水平、形势政策认识、个人品行、以身作则等方面表现都相当优秀,各项认可度的比例都达到了90%以上,可见这一群年轻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还是不错的。但与此高比例的认可度比较,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则稍许偏弱。数据显示只有8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管理能力是强的,而在班级协调能力方面只有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处理的较好,在班级凝聚力方面更只得到75%的学生认可。班级管理能力偏弱是与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和年龄较轻有很大关系的,这在教师问卷已有阐述,不赘述。

2.班级事务处理上较公平,但不愿过多的接触、了解学生

数据显示,辅导员在班级综合测评、奖金评定、贫困生资助、班干部任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公平的,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的认可度都达到95%以上。高比例的认可度可能是与各项事务的处理都有学校规章或班规为依据的结果。当然不能排除辅导员的认真负责。但与此相比较,没有规章依据可循的在辅导员接触学生次数方面则显得稀少了许多。数据显示:辅导员在本学年中找学生谈话的次数低于3次的比例为53%,更有12%的辅导员一次都没和学生谈过话;54%的辅导员本年度去学生宿舍的次数不到3次,一次没去多的达到14%;本学年中70%的辅导员和学生们一起听课的次数低于10次,一次没听过课的比例为9%。可见这三项最能体现辅导员接触学生频率的比例都是比较高的,那么辅导员日常都是如何和学生交流的呢?75%的辅导员都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新媒介方式交流和联系学生。新媒介方式沟通固然有方便快捷的好处,但很难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效果,因而部分学生不愿真正的把心里话告知辅导员,让辅导员帮助解决,其比例达到了34%。在问卷的最后一题“为了你能更好地成为有用人才,你希望你的辅导员还要在那些方面对你进行指导”中,学生表达了心声。“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交流”是绝大多数同学的心声。同学们希望自己的辅导员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和自己交流,增进师生间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对自己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上文提到的沈树永的调查中也印证了这点,当问到“你认为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中那些最重要”时,学生的众多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亲和力强”,其次是“品德高尚和关爱学生”,可见学生心目中好的辅导员标准是,既要是他们的好朋友,也要是他们的好老师。出现辅导员不愿过多的接触学生的现象既与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有关,也与辅导员的责任心有关,很显然这种责任心是与辅导员的工资待遇的高低和对工作的归属感多少有直接关系。但是,辅导员过少频率的接触学生,使得辅导员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学生,更达不到真正指导学生成才的作用。

3.辅导员在学生健康成长、职业指导等方面做得不够,以致学生对辅导员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问到“你的辅导员对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程度怎样”时,只有65%的同学认为较关注;而“辅导员对你的健康成长作用如何”呢,也只有72%的同学认为作用很大,竟然还有1%的同学说是负面作用。关注学生、指导学生不是空谈,也不仅仅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谈的上成长成才。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尚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因而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们做得还不够,教师问卷辅导员兼授心理方面课程比例最低也是其反映,这是亟需要改变的地方。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只有60%的同学觉得他们的辅导员做得好,更有3%的同学觉得辅导员做得差。而心理和就业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这些方面做得不好必然影响到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数据显示,虽然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整体工作效果的满意程度评价也都达到85%以上,但在问及“你是否还愿意辅导员继续带你”时,只有75%的同学说愿意,显见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教育工作不是部分学生对你的认可,更应该是全部学生对你工作的满意。所以,辅导员们仍需继续努力。

三、基于学生成才理念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通过以上两种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年轻,有进取心,政治理论水平较高,但经验不足和学习进修机会较少;由于待遇低等问题的存在致使辅导员不愿过多的对工作付出,对工作没有归属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够,指导作用不能真正体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民办高校辅导员成为一支高素质水平的群体,以致对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多方努力。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民办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举办者应给辅导员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

这种学习不仅是理论学习,也包括实践经验的学习。民办高校辅导员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工作有热情和朝气,他们也想把工作搞好,但他们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去外面学习,他们能够学到的仅是本校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因此,为了民办高校人才的培育,上级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举办者们应不断地提升辅导员素质,使他们适应新形势和学生特点变化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的走出校门向兄弟院校学习,特别是有丰富经验的公办高校学习。经过不断的学习,相信这群年轻人会对工作感兴趣并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工作激情也必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工作也才能做得更好。

2.适当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待遇水平,让辅导员们对职业有归属感,愿意为学生工作付出更多

两份问卷数据都显示出民办高校辅导员们都没有把辅导员工作真正作为一种职业看待,他们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不愿过多的接触、了解学生是其没有真正投入工作的真实反映。辅导员工作就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就需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否则无从谈起。问卷已显示出辅导员们不愿完全投入工作的真正原因是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如何改变待遇低的状况,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也需要举办者们增加投入。笔者相信,待遇的提高不仅能使辅导员们把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也能吸引一部分有经验的辅导员加入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才会稳定,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辅导员们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并取得成效时,他们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这样的工作肯定能做好。

3.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力度

数据显示:无论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兼授的课程内容,还是日常班会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关注度,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都是不够的,因而这两个方面辅导员们都必须加强。这里的专业知识培训是特指辅导员们所带学生的专业知识,如果自己学生的专业都搞不清楚,何谈了解学生的专业、指导学生的专业,更谈不上做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师。心理知识的培训也不是一般心理知识的培训,而是要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心理咨询的导师,他们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也能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真正为学生起着导航作用。

4.民办高校辅导员群体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优秀的辅导员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待人接物都做得非常有礼貌,学生跟着这样辅导员学习,无形中也会不自觉的去模仿,学生素质也会慢慢得到提升。同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此时,辅导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可以不做,那些事必须做,那些事一定不能做,让学生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有较高的素质,因而,辅导员们也应不断的学习充电,形成良好的文明修养。辅导员们都知道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德行”是最重要的,但“德行”不是简单的要求别人,更是对自身的要求。目前可能有一些辅导员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为了能让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无愧于老师的身份,辅导员们也应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能把自己的偏见传递给学生,这样会害了学生一辈子。

总之,通过以上问卷数据的分析和思考,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会、民办高校和辅导员们都应作出不断的努力,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为辅导员是高校中直接接触学生频率最多的老师,也是影响学生最大的因素之一,高素质水平的辅导员必能培育出高素质水平的人才。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猜你喜欢

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THEBUSINESS OF BEING BORN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析当代中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关于音乐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基于AHP的大学生体能素质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