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
2015-04-08吉卫伟
吉卫伟
以往对鸦片战争史的教学,通常采用“侵略—反抗”这一教学模式:侵略者如何残暴、清政府如何腐败以及中国人民如何英勇,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的全部,也不利于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情境一:从分道扬镳到不期而遇
分道扬镳7世纪4年代,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西方和东方几乎同时发生:在东方,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建立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在西方,英王和议会矛盾激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走上君主立宪的民主道路
不期而遇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贸易口岸乾隆皇帝以 “天朝物产丰盈”为由拒绝了后来马嘠尔尼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设计意图与反思:从东西方政治文明不同走向入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一种“分道扬镳”的历史情境马嘎尔尼与中国不期而遇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4年而不是792年,英国才去应验他的预言?从而引出鸦片战争
二、情境二:文明的碰撞
文明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游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横向可分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
经济:投影呈现两幅图,即《织图·耕图》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政治: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乾隆实录》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文化: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篇,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范进中举》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头上他捡起苹果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他通过不断实验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
设计意图与反思:文明史观是学术和高考的双重热点通过日常教学进行适当的渗透很有必要鉴于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图片(并配有适当的标题)和简单材料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进而引导他们做适当的分析,从经济上来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比,从政治上来看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对比,从文化来看热衷功名利禄与探究科学真理的对比可见东西方之间差距,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三、情境三:对历史的反思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
设计意图与反思:从文明发展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升华在全球化潮流下,西方列强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打败古老的中国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一方面要反抗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难历程历史充满很多的可能性,但最终只有一种可能性发展成为必然性——而这关键就在于历史当事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