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游对盛唐诗风的影响

2015-04-08刘永松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1期

刘永松

摘 要:盛唐诗人的漫游对盛唐诗风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章用两大部分来阐述这一问题:首先分析和综述唐代诗人漫游的原因及主要的漫游诗人的漫游状况,其次分析盛唐诗人的漫游生活对盛唐诗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漫游生活;盛唐诗风;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代,唐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社会,唐朝建国以后,平定了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把经济从隋朝的大衰败中恢复过来,又加上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政治,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国力达到高峰。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唐代的贞观之治为在隋代就开始的南北文化交融的进程加快了速度,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态度对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交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代士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社会,并普遍产生了一种自信心理,对人生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和抱负,唐代士人中有不少人,身上除了自信外,还拥有狂傲的性格:李白自比管、葛、吕望、谢安,希望立下盖世之功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杜甫也自比稷、契,也要致君尧舜,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无不如此,高适要“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如朝明光宫。”﹙《塞下曲》﹚ 岑参认为“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碛山西馆》﹚王昌龄是“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狂傲自信的性格,使得他们希望能进入统治阶级,为国家的安定发达做出更多的贡献。

唐代诗人的漫游主要是在开元、天宝期间,盛唐漫游诗人中以李白为最有名,其他有过漫游经历的诗人还有杜甫、高适、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祖咏等。李白的漫游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蜀中时期。李白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在大匡山的几年,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时游成都,开元十二年(724)游峨眉山,秋,沿平羌江东下,致渝州。二是被招长安前。李白在开元十三年春东出夔门,“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东游洞庭、登庐山、致金陵、扬州,往游越中,然后西游云梦、经襄阳,作客汝海,不久定居湖北安陆,在安陆结婚后,又历江夏、襄阳、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随州,又回到洛阳,约在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西入长安求仕,失败后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襄阳,然后举家迁居山东任城,隐于徂徕山。三是“赐金放还”后。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为朝中权贵所馋毁,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二次大漫游,沿黄河东下,来到洛阳,在那里与33岁的杜甫相遇,两人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怀古登临、纳酒射猎,之后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

漫游诗人对唐诗风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很密切的联系。诗人们与生俱来又加上在漫游生活中继续塑造的性格和气质,使得他们能写出具有凛然风骨的豪情诗篇。李白离别东鲁家园再次漫游时把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的悲愤寄托在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蜀道身上,意谓世道艰险,入世之难如登蜀道之难,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叹。他在《将进酒》中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写出了借酒浇愁的澎湃激情,如大河奔流的豪迈气势和力量。高适豪放的诗风,也“正符合他的人品” ,最能反映他的性格气质、极具风骨的作品是他第一次北上漫游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所作的《燕歌行》,诗歌充满了沉雄质气而浑厚的骨力,整个作品洋溢着男子汉大丈夫的慷慨的气息,诗歌还对将军们进行了批判。杜甫第一次游山东时(开元二十三年)作了《望岳》,他的主观意识和泰山的高大形象交融,显示出杜甫的远大抱负,有胸怀宇宙之概。

其他漫游诗人基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和性格,使他们在诗作中都体现了非凡的气度和抱负,形成了具有凛然风骨的诗风。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磅礴气概,王之涣也不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其一)的苍劲气骨,崔颢也不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的豪爽俊利。当然,诗人们除了漫游中的自身性格和气质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外,漫游中诗人之间的性格气质的相互影响,对唐诗风骨的形成也有作用,杜甫佩服高适的人格、气质,而且对他的有气骨的诗歌颇感兴趣,于是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其后来创作的《兵车行》就与高适的《燕歌行》有相似的风格。

李白是这类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性格气质不但有狂放、自傲的一面,也有爽朗、自由自适的一面,正是他的爽朗与自由自适,才使得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清新飘逸的极赋情思韵味的诗作。李白的这类作品主要存在于他的山水诗、游仙诗及咏怀诗里面。在他的山水诗里,漫游生活中所见到的大自然的事物,只要是他心之所悦,他都把它们写得优美爽朗、清新明丽,而且也赋予它们特殊的审美情思,片刻的人生感悟,他的《峨眉山月歌》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登庐山五老峰》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在漫游名山大川,求仙拜道的过程中,道家玄虚空灵的顿悟更是让李白的情思放荡,他把自己的思绪集中在虚幻的境界中,写出了大量开朗明丽的游仙诗。

漫游诗人孟浩然、崔颢、李颀等对唐诗开朗明丽诗风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孟浩然在吴越水乡漫游时写下的诗作即可看出他的清淡情思与景物的交融,从而体现出来的平淡清远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风。《宿建德江》使自己的孤独心绪和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融合,《耶溪泛舟》则把自己的散淡逸兴,写的情纯意洁,落落大方。崔颢、祖咏漫游南方时均有富有南方风情的诗篇。崔颢的《长干曲四首》(其一)明丽俊逸的叙事之中不乏清劲爽丽的特点,祖咏的《江南旅情》思乡回望的苍凉感慨之中也有爽朗明丽的江南情韵。

总之,漫游诗人对唐诗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诗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南北漫游从多方面给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影响,他们在漫游生活中创作的不少具风骨和开朗明丽的诗风的诗作,不仅影响了自身漫游生活之外的创作,同时也影响了有唐一代不少诗人的创作,他们不但促成了这种诗风的形成,而且更是同唐代其他大多数诗人一道,把这种诗风推向了顶峰。

参考文献:

[1]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铃木修次.高适论[J].沧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冀),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