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15-04-07陈俊斌
陈俊斌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只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各大高校的所有专业均将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设为必修课,但在课程的实际开展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导致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质量不高。集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2-00-03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掌握计算机应用与操作技术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的运用变得更加重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经不是计算机学生才必须掌握的技术,为社会发展更多复合型人才的各大高校所有学生均应学习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但在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开始扩招,由于各大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中小学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计算机虽普及多年但是部分地区还是没有开展计算应用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步入大学教育后计算的应用能力有较大差异。在高校授课发现,部分学生还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对课程的开展造成困难。
(2)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课的特点是专业的理论知识太强、校方的学时安排不多、课程信息量大,使得无专业基础的大学生感觉到学习很吃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教学模式的落后。从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主要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老师是知识的表演者,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且各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导致上课的效率不高。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以老师为主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造成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中缺反主动性。同时在现代高效教育中通常使用电子授课方式,老师以PPT为主线进行授课,课程的知识量大并且讲解太快,学生很难做笔记,又因为大学生活节奏较快,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多,所以使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式亟待改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中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式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在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讲解,学生能很快掌握专业知识,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很有效的。
1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1 任务驱动法的引入
任务驱动法特别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由于来自各地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情况不同, 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且大学是一个充满新思想的环境,在教学中更应该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开展特定信息处理“任务”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由简单的操作到复杂的操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才能打好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在完成任务中由于前期任务的较为简单,学生都能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达到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
1.2 任务设计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任务”是教学的关键,老师的任务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在任务的选取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部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第二部分是上机实验部分,目的是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部分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制定适合学生兴趣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并将目标融合的蕴涵到具体的任务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要注意学习任务难度和范围的把握。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应与其它课程有一定的衔接性,既掌握新知识, 又巩固旧知识。每章学习完后应有一个综合的任务总结,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
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从而将对任务进行分级,在现阶段中主要将任务分为初、中、高三级。这主要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层次不齐造成,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薄弱,可让学生从初级任务开始学习,让学生从计算机运用基础做起,部分学生在进高校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可从中级任务或高级任务开始学习,了解计算机更深层次的知识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计算机技术的授课中老师对理论学生教学知识的检验都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的。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实验中应将任务题库的形式和理论教学衔接,试题要突出操作性。
1.3 任务的实施
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授课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6个步骤。
第一,确定需求。在前期老师可进行必要问答或模式考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理解他们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
第二,任务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划分成适合学习的各项任务。
第三,课堂讲授。在授课中提出任务后,老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就任务中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从而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采用提问式的讲授方法,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理解教学内容。
第四,实验操作。在实验时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下达难度不同的任务。实验中将任务实施为题库的形式,题库要和理论教学内容衔接,主要以实践操作题为主。任务下达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第五,讨论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能对自身在专业上的优点、缺点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老师也能从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在评价中也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评级中老师要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示范和解决。
第六,总结提高。在授课中老师每节课会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总结,使部分知识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在课后及时找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及时的课堂总结与知识点的概括能让学生对本次所讲内容有个总体性的认识。任务驱动式教学目的不是希望学生一定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探索知识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意义。
2 结 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行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适合使用 “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通过学生上机实践来验证理论,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2):22-23.
[2]胡新荣.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 2008(3):335-337.
[3]黄晓华.“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4(s1):15.
[4]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