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片解说词的特性

2015-04-07崔玉峰

关键词:电视片形象化段落

崔玉峰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主题表达、内容叙述和节目构造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能低估。因此,解说词的写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优秀的解说词,也和小说、散文、诗歌一样,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解说词毕竟不是诗歌散文,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要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因此,解说词的写作,有着独特的规律和美学要求,值得认真研究和探析。

一、解说词的配合性

解说词的写作虽然属于文字写作的范畴,但它绝非一般的文字写作。解说词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判断一篇解说词的优劣,并不单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划分、遣词造句的好坏来评价,最重要的是看其与画面的配合关系。

解说词的配合性,主要是指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当画面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解说词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必须掌握好火候和分寸。这不仅是个技巧问题,还能鲜明地体现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解说词的配合性,一种体现为与画面的同步配合,即屏幕上出现什么画面.就用相应的解说词去加以说明、交代、重复和强化。这样,使得解说词始终处于被动追随的地位,过多重复画面的内容,既开拓不了内容,也满足不了观众对听觉信息的要求。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因而是不可取的。另一种体现为解说词与画面的对位方式,也就是解说词与画面若即若离的组合方式。解说词避免对画面内容重复解说,而是提供与画面有关的背景材料,或者抒情、议论、借题发挥,与画面互为桥梁,互为引线,互为主导,互为衬托。这种创造性的声画对列的分离,补充了画面不能提供的信息,扩大了节目的容量,深化了主题,做到了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

解说词从构思、段落的划分到写作方式都要依画面而定夺。简单而言,就是为了“观看”而写作。解说词不能简单地说明、解释和重复画面,不要讲述画面中已使观众一目了然的内容。如“夕阳红似火”“火车开动了””群山莽莽,绿涛似海”等等,这种表面的看图说话方式实不可取。解说词不要试图描绘形象,对形象描绘得再生动、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画面来得写实和传神。解说词是在观众看电视画面时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的。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永远是画面的解说。

二、解说词的准确性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要文理通顺、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解说词的语言不准确、不真实,就不可信,就没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就会失信于观众。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必须用事实说话,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

要求语言准确不是要过多地使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比如“非常好”“特别坏”“很美丽”之类的话。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我们所说的“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准确,否则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词、画脱节。从节目的综合效果看,词画脱节无疑会产生相互间的干扰和抵消。例如,画面上明明是海潮由近处向远处涌去,解说词却成了“由远而近的潮水……”这样的描写和画面形象是不吻合、不准确的。

当然,解说词的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事实为依据,力避华而不实,无须过分夸饰。

三、解说词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的形象化,能够形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转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好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要把一般的意思说得具体生动,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运用一定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效果常常很好,能使人很快明白所谈的事物。例如“每年全国城市面积的增长非常快“,这样表达就比较一般;而”每年全国城市增长面积1 000多平方公里”,这样就相对具体;而如果说“每年全国城市增长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深圳”,这样的比喻就更具体形象了,观众就更容易理解。

电视片解说词中数字的运用常常要采取这种形象化的处理方法。许多观众在接受解说中陌生、枯燥的数字信息时,往往需要演算和推理的过程,才能进而体会数量的意义。可电视片作为瞬息性的媒介,其视听信息纷至沓来,转瞬即逝,容不得观众有充分的时间细细体会数量的意义,多数人也就忽略地把“数量“这个信息舍弃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描写数量,赋予数字一定的视觉因素,就可以使观众直接感悟出“数量”的意义和价值。如我们把一位模范工人三十多年利用业余时间接起来的绳子头的长度描述为可围绕着地球赤道绕行三周;把纺织女工每天走的路合计为在北京的十里长街上走五个来回;把京九铁路江西段铁轨的数量描写为京九全线每七根铁轨中就有一根铺在了江西的土地上。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解说词中枯燥的数字显得生动、具体,使抽象的数字具有了某种形象的感觉。

可见,解说词的形象化语言,往往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匠心,使寓意含蓄而深刻。观众在接受这些解

说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或是从对画面上事物的感知,借解说来引发与它性质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联系,观众从而获得了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加深了对节目的印象。

四、解说词的大众性

无论是电视工作的性质,还是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都表明电视属于大众文化。电视作为最有影响的大众传媒,解说词语言必须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符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所谓口语化,指的是要用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是与书面语言相对而言的。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寻求尽可能的接近性。这两层含义均不提倡使用华丽的辞藻,而要使用朴实自然的词句。这种选词炼句,实际上也是对电视节目创作者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

从解说词写作来说,能够熟练运用富于变化的话言结构形式和修辞方式,以及懂得运用语言的声韵和节奏,是很重要的。但要防止片面追求华丽词句的倾向,那样是有害无益的。把华丽辞藻堆砌在一起,只能妨碍人们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干扰人们的视听感受,观众反而得不到较为清晰和深刻的形象感。所以,要给人们留下一定的印象,首先要让人们听得懂,容易听。这就要求在观众听觉容易理解的范围内去遣词造句,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圆润入耳。

五、解说词的连接性

解说词有时在电视片的层次、段落之间起连接作用。在画面、音乐、音响难以表达,而根据内容的需要又必须表现逻辑关系时,解说词则承担了这种连接任务。这种连接性,多用于历史跨越、时空转换、心态变化处的连接,较好地发挥其桥梁和过渡作用。

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皆需转场镜头连接上下段落,使相互衔接的两个段落平滑过渡。但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翻遍了所有素材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过渡镜头,只能生硬地切换过去,这时就需要借助解说词转场和过渡。连接是为了使上下段落、画面之间连成整体,一气贯通,主要是在逻辑上顺理成章。要避免生拉硬扯,力争转接自然。

电视节目的解说词不受时空限制,一句话可以把时间推移几十年。如电视片《长征之路》中,随着“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句话推进了五十年,画面也从红军过草地转至如今草地上的人畜兴旺。解说词一句话也可使空间地点推移几百里,乃至成千上万里。如电视片《话说长江》中:“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成都平原,这里才是四川盆地真正的盆底。”画面上看不出镜头已转至介绍成都平原,而这一句文字语言解说才使观众清楚空间地点已转移。

总之,电视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写作,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和要求。解说词写作,除了要有相当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及相应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外,还要求创作者必须熟悉电视艺术的特点,使文字语言与画面语言、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解说词。

(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片形象化段落
电视片《零容忍》观后
心理小测试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一眼千年
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分析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试论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