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身临其境”写作文
2015-04-07赵丽扬
赵丽扬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采用“身临其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和作文题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使语言训练和发展智力二者统一在情境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小学作文 写作文 有效手段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生活才有语言。可以说,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无法学会语言,少年时期也是无法学好语言的。而且情境教学具体形象,为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
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绘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教材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过去,讲读课运用的“发胖式”的分析法,确实流弊很大。它的症结是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意境和整体的美,减弱了教材的感染力,孤立地讲授基础知识。而情境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促使学生细致地观察了解客观事物,深切体察自己的感受,从整体上去理解词句,加深对教材的领会。通过师生动作的演示,创设和教材有关的情境,进行语言的基本训练。
在教课文时有效地使用“提示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两个动作。一是指名一个学生演示动作:欢蹦着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我们班上得红旗啦!”一是我自己微笑着说:“小朋友好!”分别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演示时,全班学生一个个凝神视之。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此时,他们的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得就越持久,越真切。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之要求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这必然促进学生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积极思考,竭力从他们胸海中“词语小仓库”里挑出一个个合适的词语加以描述:“××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用了十多个不同的词语来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促使他们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了。而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形式上的变换和组合,学生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收效甚微。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
因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管形象思维的大脑的右半部兴奋,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境时,管抽象思维的大脑的左半部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就可大大挖掘大脑潜在的力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学习语言,而不致感到疲劳。
结合教材或作文,把学生直接带入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训练。这种身临其境教学法,往往是从观察入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学生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认真的观察有利于他们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我带学生登高望远,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景;教学“春天”的一组教材,我带他们到公园的花丛、草坪、树下、水边找春天;秋天来了,我又结合课本中有关秋天的内容,带他们去观察庄稼成熟了的丰收景象;初冬时节,我又带他们到野外、到农家院和田野里去认识初冬特有的景象,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
带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就是带学生去认识世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因为她能教给你无穷无尽的知识。所以大自然绚丽的画面,是我常常选取的情境。情境要让学生感知,才有所表达。感知目标鲜明,才便于学生进行对象的分析、综合;对象的分析、综合的过程,正是学生智力积极活动的过程;而智力活动的过程,便是学生内部语言发展的重要过程。事先,我总是一个人到野外去,认真选取感知目标,并从景物远、中、近的层次确定观察的角度,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
确定了感知目标,还得考虑好带有启发性的导语和提问。例如:我带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带领他们到农家院观察一大片丝瓜棚。指导他们先看棚上的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的瓜,向学生提问:“你们看,那大丝瓜该多大啊。你们的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这些导语和提问,激起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他们观察得精确,表达的内容也就具体了。学生这样描述丝瓜:“我们来到农家院里,眼前是一片丝瓜棚,棚上开满了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只只金色的小喇叭。棚下掛着一条一条大丝瓜,有的比我们的胳膊还粗呢!小丝瓜呢,它比不过大丝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绿叶背后去了……事先考虑好导语和提问,指导学生观察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因时制宜,让学生去攫取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作文时就无须搜索枯肠,他们的作文虽然短小,总是言之有物,没有空话和假话,很在生活的情趣。因为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和语言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