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4-07曾澄波

四川水泥 2015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学期规格

曾澄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 510925)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曾澄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 510925)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能力教育,核心内容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所在,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分析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与属性,同时也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具体化。因此,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才能正确定位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正确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实现高就业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专业服务的经济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适应。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邀请社会、行业经济、技术专家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或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该经济领域在技术工艺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期望等。二是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社会用人单位代表一起研究确定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并参与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设定指标内涵,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注重拓宽学科基础,突出有创新性专业技能,强调“高规格、宽口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不仅作为合格的职业工程师,而且能够胜任多种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管理或教育工作。

二、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过程,是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知识、具备职业岗位(群)驾驭能力的过程,因此,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的实现是一致的。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基础上。一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归纳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的掌握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确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及顺序,以此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块。二是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对工作任务或产品实现技术、方法、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决定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三是实行“课证融合”制度,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明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取得要求,设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所应掌握的内容。

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教学安排贯穿一至五学期,其中第一学期《建筑初步设计》注重基础性,第五学期《毕业设计》体现综合性,对二、三、四学期的教学作较大幅度的改革,按五个学期一体化的目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

1、第二学期“要素化”主题设计系列

培养学生按建筑构成要素分门别类地认识建筑现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技能。针对一个建筑构成要素,按照逻辑递进关系设立“空间的觉醒”、“功能的思考”、“环境的意识”、“技术的支持”等主题,配置任务书,组织教学内容。

2、第三学期“类型化”课题设计系列

突破孤立单体建筑设计与研究的局限,根据类型学原理,采取新的建筑分类体系并设置教学内容:大空间类型建筑(如观演建筑、竞技建筑;会展建筑等)和复合空间类型建筑(多功能活动中心、城市综合体建筑等)。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两方面改进:一是变单项建筑命题为类型建筑命题;二是变由教师提供任务书为鼓励学生通过调研自行策划编制任务书。

3、第四学期“专题化”研究设计系列

第四学期《专题化研究设计》独具特色。该课程教学改变单一教研室制,采取学生分组进入教师工作室结合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较成熟的“专题化”课题系列包括:高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现代节能居住设计、传统建筑与现代化设计、CAAD&R(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研究)和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研究等。

三、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因此要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模式选择首先是由专业的性质及专业对应的岗位的要求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及专业具备的资源影响,学校既要强化校企合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实践中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选择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教学需要在实践生产工作中完成,但教学不是实际生产工作,根据教学目的及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合理选择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意义重大。应当认真分析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实现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并按照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

2、运用有利于岗位能力实现的教学方法。分析构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过程的劳动者、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要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明确各要素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以要素的工作要求和标准的实现方法确定教学方法。

3、按照教学内容及方法要求设计与设置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点是教学工程即为工作任务的实现工程。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设置从有利于学生对工作环境、条件、产品的认识、对产品实现技术、实现方法、实现手段等基本技能掌握的角度去考虑。

实践证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走工学研结合之路”是方向,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1—112。

[2]陈永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韩宝军;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唐东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TU7

B

1007-6344(2015)04-0175-01

曾澄波;1972、10;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技能型学期规格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闭月羞花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山钢日钢1.2mm极限薄规格带钢的生产实践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