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
2015-04-07黄莹雪
黄莹雪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
黄莹雪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水利信息化需要水利工作的各环节以科学合理的信息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发展水利信息化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多种因素,阐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资料。
水利工程;信息化;对策;前景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水利行业从2003年正式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规计[2003]456号)[2]开始,启动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2015年9月23日,水利部在湖北武汉组织召开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十二五”以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支撑和服务水利改革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监控、水土流失监测、水利普查等水利重点领域,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由于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十三五”时期要站在新起点,全面系统地分析水利信息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1 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行业起步较早,经过“九五”期间的不断努力和大幅度提高,已取得一定进展,信息化在水利工作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在一些业务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处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已发挥出显著作用。但总体来看,业务处理只是实现了一部分的数字化,缺乏相关技术规范,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缺陷,有限的数据资源质量低下,使用率相对较低。全国总体的水利信息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地域发展极度不平衡[2]。
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对照,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资源不足,即种类不全、内容单一、时效较差、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尤其是信息的规范化与数字化程度偏低,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难度的加大。第二,信息共享困难,包括服务目标单一导致的条块分割,标准规范短缺从而形成数字鸿沟,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致使信息交流存在障碍。缺少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信息化设备,甚至工作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等相关软件,国家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匹配。第三,应用基础薄弱。水利业务部门重复开发水平偏低的应用软件,其系统性差、功能单一、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层次低、不易于维护,无法形成全局性高水平、高时效、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3]
2 水利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十三五”时期要站在时代新起点,全面系统地分析水利信息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抓好在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五个问题,要在水利信息化服务中心工作、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信息新技术在水利中应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上下功夫,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要求,真抓实干,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是必要的。
从由水引发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这四大急需解决的问题来看,我国因此造成的损失逐年递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备受影响。对此严峻形势,水利工作必须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水利信息化是实践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核心要素,能够满足提高水利管理水平与科技含量的需要,也能够满足转变政府职能的需求。另外,水利信息化有效利用政府内外部资源,并提高利用率,对于政府职能的优化、资源共享的实现、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益。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核心基础,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具备时代意义的必要性。[2]
3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进一步改善水利信息化的管理机制,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管理审查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各单位、部门所属职能,有效落实信息化建设及相关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每一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各级人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在统一管理系统下,保证基础信息采集与数据库建设质量,坚决杜绝低水平的开发与重复建设,为资源共享与网络化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走传统的“科研项目”道路,对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思想进行再创造,探索新型管理模式,或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当中。
(2)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专业化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尤其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培训。根据在职人员特点,选取高效培训方式,针对信息系统各领域理论进行工作人员水利专业化培训,力求信息技术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水利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针对某方面的信息技术达到精通水准。同时,加强引进人才工作,特别是深刻了解行业特征的专业化IT人员,这样可推进水利部门的信息化网站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且准确调度。因此,水利部门需要根据部门自身条件,转变用人机制,吸引高端专业人才投身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队伍之中。
(3)加大政府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由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对科技的要求极高,为确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过去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不够丰富,只能争取专项项目经费,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就需要水利各个部门制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政策,拓宽渠道,全方位融资,实行分级负担、分项建设的投资模式,增加政府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此外,可通过加强争取专项经费和开展以工程带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方式筹集资金,在工程建设、维护过程中,争取多元化筹资方式,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及已建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
(4)完善和用好“水利一张图”。
全国“水利一张图”于2015年9月23日水利部在湖北武汉组织召开的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发布。水利一张图是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结合水利业务工作实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而形成的,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现势性和合法性,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基础地理数据、水利基础空间数据、水利业务专题数据和水利遥感数据等,是开展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水利业务和政务应用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开展水利业务应用协同的关键措施,对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省级也要利用相关成果完善和用好本级的“水利一张图”,变数据为知识,推动“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
4 水利信息化应用前景
水利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尤其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而发展的新型网络平台将支撑全部水利调度系统。具体发展前景体现在几下几点。
(1)水资源调配系统广泛利用自动化的优势。在原有的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现代通信网络进行拓宽网络连接范围等升级改造,保证水利工程系统操作的自动化。水资源调配系统广泛应用工程系统自动化,有利于自动化控制水利设备,提高自动化作业和工作效率,协助工作人员执行水资源调配流程中各个环节,降低人工操作难度,另外自动控制水量数据和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有效借助了网络平台能够传输水利数据的优势,及时提供给管理中心最切实最可靠的数据信息,以提高控制水量数据自动化,为水资源的分配及时提供可靠指导。[4]
(2)水资源监控向安全化、智能化趋势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是关键,水资源监控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的调度模式,网络中存储的水利项目的相关数据方便后期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5]信息网络在水资源监控中的应用,通过向数据中心传送信息,更具时效性。例如对于灌溉来说,水资源监控能反映水灌溉的状况,实现灌溉区信息的智能调配,按照应用方案的设计要求传送指令,方便稳定运行操作设备功能,及时发现水利潜在风险,以便于工作人员调整水控制方式,防止浪费水资源。而对于大型灌溉区,智能水资源监控系统可有效帮助水电站执行方案。[6]
5 结 语
现代信息技术为水利信息化的系统建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科学支撑,水利信息化将进一步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等水利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依托现有水利信息化成果,瞄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这一核心,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升信息能力。
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提高运行管理效能,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要求,真抓实干,才能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化资源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2006-03-19)[2015-09-16].http://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06/Content_315999.htm
[2] 蔡阳.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水利迎接“数字”挑战[N].中国水利报,2003-02-15(5).
[3] 曾焱,王爱莉,黄藏青.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关键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水利信息化,2015(2)14-19.
[4] 宋文平.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3):99-100.
[5] 塔依尔·马木提.基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221-222.
[6] 王林.简议水利工程信息化及发展前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5):64-65.
黄莹雪(1986-),女,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合成材料。E-mail:254282710@qq.com
TV21
A
2096-0506(2015)06-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