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2015-04-07刘刚
刘 刚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刘 刚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以“黑龙江省拜泉县太平川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为例,阐述了黑龙江省中部偏西漫川漫岗水蚀治理区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方法,结合拜泉县太平川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状况,分析得出项目措施布设原则和建设规模,并进行效益分析,从而为漫川漫岗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 项目背景
为了治理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存的黑土资源,增强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由水利部、国家农发办协同开展了国家农发治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工程。拜泉县作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在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多种成功的治理模式,树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治理典型,从地方政府和水行政部门到乡、村、屯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有深刻体会,治理热情高,熟悉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具有丰富的治理和管护经验,有利于提高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实施质量。拜泉县政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出具了项目组织协调投劳和解决工程占地问题承诺、配套资金承诺等文件,为实施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经黑龙江省水利厅、省农业开发办会商确定拜泉县为项目实施县。拜泉县水务局、县农业开发办按照项目区选择的条件、原则等有关规定确定了太平川项目区。
2 项目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太平川项目区位于拜泉县的东部,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地带,属漫川漫岗水蚀治理区,其自然情况及地理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具备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典型特征。太平川项目区属于农业经济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受自然及人文因素影响,垦殖率高,坡耕地占有较大比例,严重的水土流失剥蚀地表,破坏土地结构,降低农业生产力,对农村各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阻碍。
2.2 自然概况
太平川项目区地理坐标:东经126°10′54″—126°25′19″,北纬47°29′8″—47°42′10″,属松花江水系乌裕尔河流域,小兴安岭山前台地漫川漫岗水蚀区,土地总面积16 660.4 hm2,耕地面积13 406.70 hm2,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80.47 %。项目区地处中高纬度,位于欧亚大陆东部,气候类型为中温带季风气候。
从地貌类型看,项目区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为漫川漫岗和河谷平原,海拔196~324 m,坡度多在1.5°~5°范围内,坡长大部分为500~1000 m,微地形较复杂。从地质构造看,项目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松嫩凹陷东北部。
项目区土壤有黑土、黑钙土及草甸土。黑土及黑钙土土层厚度约为10~50 cm,坡度较大,岗顶黑土层厚度仅15 cm左右,地势低洼或淤积处黑土层厚度约为50~80 cm。黑土具有土质肥沃、表土疏松、团粒结构完好、通透性高的特点,是优质的耕作土壤。草甸土土层厚度为50~100 cm,主要分布在沟谷平地,质地湿热,经改良后可做农田。
项目区属森林植被与草甸草原植被的过渡地带,在植物区系上属于蒙古植物分布区,由于垦殖历史较久,垦殖率高,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衍生成为次生草丛和灌丛植被,以草原化草甸植被类型为主。项目区内植被以灌木次生林及人工乔木林为主,乔木主要有樟子松、落叶松和杨树,灌木主要有胡枝子和灌木柳;草本植物有羊草、三棱草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等。林地面积为1359.06 hm2,草地面积为623.34 hm2,林草覆盖率为11.90 %。
2.3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涉及上升乡、兴国乡和三道镇3个乡(镇)的10个村(屯),2010年末项目区内共有0.66万户,总人口2.84万人,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劳动力1.41万个,人口密度170 人/km2,人均土地0.59 hm2,人均耕地0.47 hm2,年总收入8576.47万元,人均收入3020元。
2.4 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状况
截止2010年末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7419.54 hm2,其中轻度侵蚀1345.88 hm2,中度侵蚀3820.57 hm2,强烈侵蚀1201.54 hm2,极强烈侵蚀759.87 hm2,剧烈侵蚀291.68 hm2,分别占侵蚀面积的18.15 %、51.49 %、16.19 %、10.24 %、3.93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3043.00 t/km2·a。项目区有侵蚀沟245条,总长69.5 km,侵蚀沟占地91.9 hm2,沟壑密度为0.42 km/km2。
截止2010年末本项目实施前,项目区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95.56 hm2,其中水平梯田59.47 hm2,地埂267.5 hm2,改垄5337.6 hm2,水保乔木林264.3 hm2,水保灌木林带66.69 hm2,塘坝1座,谷坊121座。
3 措施布设及建设规模
3.1 措施布设
根据项目区的特点,本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坡耕地为主、治理侵蚀沟为辅,大面积坡耕地治理以改垄和梯田为主,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带。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状态,对坡耕地采取深松耕法,打破犁底层,增肥改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侵蚀沟治理采取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1)坡面防护体系
主要采取坡耕地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配置为:坡度5°~8°土层厚度大于30 cm的坡耕地,需修筑水平梯田加以治理;坡度3°~5°和5°~8°土层厚度小于30 cm的坡耕地,大部分为极强烈和剧烈侵蚀,少部分强烈侵蚀,需在横坡垄作基础上,修筑坡式梯田,梯田埂坎栽种苕条,既能起到护埂作用,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0.25°~3°坡耕地顺坡垄全部改为横坡垄,深翻改土,等高耕作,增加孔隙,减少坡耕地径流量和冲刷量[1]。
(2)沟道工程防护体系
侵蚀沟是流域治理的重点,也是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难点[2]。为防止发展沟沟头继续前进蚕食农田及田间道路,修筑土质沟头埂或连续式柳编跌水,沟道重力侵蚀强烈部位采用水平阶式削坡,在坡缓、淤积较多的侵蚀沟道内修筑植物谷坊,以上工程措施需辅以营造侵蚀沟防护林加以巩固。
(3)基础工程保障体系
在项目区内水土保持措施较集中、施工道路不畅影响机械通行的地段整修作业路,在道路冲毁、排水不畅地带配置基础涵。此外,为宣传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内容、管护注意事项及公益性特点,每条小流域在流域主要交通沿线、交通路口及流域入口醒目位置修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宣传碑。
3.2 建设规模
太平川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6 660.40 hm2,水土流失面积7419.54 hm2,本项目建设规模为6715.50 h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188.00 hm2,坡式梯田1712.44 hm2,改垄4665.82 hm2,水保林149.24 hm2。柳编跌水42 处,植物谷坊101 座,沟头埂5.20 km,基础涵39座,作业路18.30 km,宣传碑8座。
4 效益分析
由于小流域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因此,评价其综合治理效益时,不能只看某一方面的效益,而应从整体考虑,进行系统、综合、动态的评价。基于此,多数学者认为评价内容按类型可分为水土保持基础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3-4]。
到2017年工程措施全部生效时,主要经济效益为:共增产粮食483.3万kg,增加收入966.6万元;增加木材蓄积量514.5 m3,增加收入57.2万元;增产枝条82.6万kg,增加收入33.2 万元;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为1057 万元。主要生态效益为:林地面积新增274.5 hm2。主要基础效益:每年可拦蓄降水246.67 万m3,拦蓄率达到75.8 %。主要社会效益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保护了珍贵的黑土资源,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农业产出,提高了农民收入,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5 结 语
项目区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15.50 hm2,治理程度达到90.51%,林草覆盖由11.9%提高到13.55 %,增加了项目区的植被覆盖,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在项目区内将消除顺坡耕作,有力地保护基本农田,有效地控制耕地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使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并减少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加强了当地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对构筑黑土资源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李毅.大青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3):176-176.
[2] 查轩,唐克丽.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97-100.
[3] 李智兰.柏宝园小流域淤地坝坝系效益分析[J].吉林水利,2006(10):37-37.
[4] 孔凡林,曹永刚,周志珍,等.大力夼小流域治理效益分析[J].山东水利,2004(3):26-26.
刘 刚(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和设计等工作。E-mail:liugang2008@163.com
S157
A
2096-0506(2015)06-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