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工作总结*
2015-04-07祁广军
祁广军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 450104)
蚕桑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工作总结*
祁广军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 450104)
根据 “十二五”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任务书和2015年度任务书的有关内容,以及体系办公室和首席专家的要求,结合本试验站实际,现将2015年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1 具体任务和工作进展情况
本试验站服务横县、宾阳、上林、邕宁、武鸣等5个示范县区,团队成员5人,其中推广研究员4人、高级农艺师1人;另有示范县区技术骨干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1人。在体系首席专家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和有关试验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年度体系重点任务、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以及自主开展的研发工作,全体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2015年本试验站共开展3项体系重点任务、5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和2项自选任务,在各示范县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80hm2,其中:横县云表镇旧兰村33hm2,宾阳县古辣镇新良、南阳、新胜村73hm2,上林县大丰镇云城村167hm2,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6.7hm2,武鸣县锣圩镇板新村33hm2。此外有依托单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66.7hm2。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年度计划工作任务,并示范带动当地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1.1 体系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1.1.1 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蚕桑优良品种试验研究,形成适合本区域特点的省力高效桑树栽培技术模式和省力高效养蚕关键技术模式,并组织示范应用。主要在上林、横县等地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桑树新品种“强桑一号”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
一是在上林县13.3hm2基地继续开展桑树新品种对比试验。2013年底引进种植“桑特优2号”、“粤桑11号”、“农桑14”号、“强桑一号”4个品种。其中“桑特优2号”和“粤桑11号”每667m2种植规模约4 500株,“强桑1号”和“农桑14号”每667m2约1 500株。总体上看,“桑特优2号”、“粤桑11号”表现为发芽早、长势快、叶片较大,性状比较稳定,产量较高,桑叶产量达到2 300kg/667m2以上,但“桑特优2号”易发生虫害,“粤桑11号”易倒伏、毛枝多;“农桑14号”发芽较迟,比“桑特优2号”、“粤桑11号”晚15~20d,叶片产量达2 200kg/667m2以上;而“强桑一号”发芽更为偏迟,比“桑特优2号”、“粤桑11号”晚25d左右,但后期长势快,叶片大而厚,叶质优,养蚕成绩好,且采叶省工省力,667m2桑产叶量较“桑特优2号”略高。今年下半年0.67hm2“强桑一号”夏伐后50%发生青枯病死亡。
二是在横县基地开展“强桑一号”种植实验。在2014年3月初引进种植“强桑一号”4.2hm2(株距×行距为30×100cm,约2 250株/667m2)的基础上,今年扩大种植11.9hm2(株距×行距为40×80cm,约2 100株/667m2),使“强桑一号”种植面积达到16hm2。经测产调查,种植第二年的“强桑一号”平均667m2桑产叶为2 414.5kg,比同期种植的对照品种“桂桑优62”667m2桑产叶量2 032.7kg增产18.78%;今年3月份新种植的“强桑一号”平均667m2桑产叶量1 366.4kg,比同期种植的“桂桑优62”667m2桑产叶1 017.6kg增产32.28%,增产效果显著,且“强桑1号”采叶工效提高1倍以上。
三是另在宾阳县基地2014年以来引进种植“强桑一号”达到20hm2(株距×行距为50×100cm,约1350株/667m2),也表现出较好效果。2015年在南宁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武鸣基地建立13.3hm2“看桑选种”园,其中5月引进种植“强桑一号”4hm2(株距×行距为30×120cm,每667m21 850株),经测产当年下半年亩桑产叶量达到了3 150kg。
四是在上林县基地进行养蚕成绩对比试验。对“桑特优2号”、“粤桑11号”、“农桑14”号、“强桑一号”4个桑树品种进行养蚕成绩对比试验,供试家蚕品种为广西当家品种“两广二号”。不同桑树品种饲养的大蚕4~5龄发育时间经过无明显差异,但蚕茧成绩以食用“强桑一号”桑叶为最优(详见表1)。
表1 2015年秋季不同桑树品种养蚕对比试验成绩调查
通过两年的对比试验,初步认定“强桑一号”具有成园快、产量高、叶质好、采叶省工省力、养蚕成绩好等特点,较适合广西叶片育饲养模式推广应用。初步统计,2015年“强桑一号”在南宁综合试验站上林、横县、宾阳等县种植面积达335.7hm2,种植规格大多在1 500~2 500株/667m2;全广西种植面积超过3 733hm2,种植规模普遍在1 000~4 000株/667m2,并有较快发展扩增趋势。但也表现为发芽晚、春季养蚕季节迟,不耐旱、不耐涝,特别是不耐强雨水天气,叶片有变小变薄趋势,且不太耐剪伐,种植当年夏伐后桑树易死亡等问题,还需要持续跟踪观察,加强种植规格、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以及配套养蚕技术的试验研究。
②家蚕新品种“桂蚕N2”和“华康2号”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
一是在横县基地全年分6批引进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新育成的抗脓病家蚕品种“桂蚕N2”(又名“壮蚕1号”)3 660张进行不同季节重复试验示范饲养。经调查,全年“壮蚕1号”平均单张产茧41.65kg,比对照种“两广二号”平均单产38.85kg提高7.21%;五龄第5d NPV平均发病率为0.26%,蛹期死笼率5.32%,远低于对照种“两广二号”的6.18%和13.16%的水平。
二是在宾阳县基地进行“壮蚕1号”多批饲养示范,并辐射带动周边蚕区扩大饲养规模。今年6月4日,在宾阳县古辣镇召开全区蚕桑新品种示范现场会,来自全区各地蚕业站负责人以及区外有关专家实地进行参观考察。经调查,该批次“壮蚕1号”于6月5~7日上蔟,全龄体质强健,基本无脓病发生,平均全茧量1.51g、茧层量0.31g、茧层率20.52%、死笼率6.0%。对该批次蚕茧专门做了1个庄口,由南宁市桂合丝业有限公司进行收烘检测,主要丝质指标成绩优于同期“两广二号”,出丝率与相当,丝质等级可达5A(详见表2)。
表2 “壮蚕1号”与“两广二号”同期丝质比较检测成绩
结果表明,“壮蚕1号”具有很强的抗NPV特性,表现为强健丰产,综合经济性状稳定,特别适合5~8月本区域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多变条件下,或连续多批发生血液型脓病的情况下饲养,可实现稳产高产。该品种轻松好养、无病稳产而广受蚕农欢迎,蚕种供不应求。2015年南宁综合试验站各基地县饲养“壮蚕1号”1.1万张,全广西饲养量达13.96万张。
三是在宾阳县基地引进试验种“华康2号”进行饲养试验。分别选择条件较好和条件一般的农户各1户进行饲养试验。上半年第一批于5月10日收蚁、6月5日后上蔟,蚕室通风透气和饲养技术较好的农户,饲养成绩良好;但通风条件差、蚕室较为潮湿且饲养技术一般的农户,大蚕期蚕儿出现吐水现象,死笼较高。第2批于6月5日收蚁、6月25日上蔟,两户农户蚕儿5龄后期均出现吐水拉稀严重并发生黑死现象,条件较好的农户张种收茧量只有25kg,条件较差的农户减产严重。
四是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实验室进行多品种饲养对比试验。试验品种为“两广二号”、“桂蚕N2”和“华康2号”3个高抗性家蚕品种,时间为下半年8月26日收蚁、9月14日上蔟(主要结果见表3)。
表3 家蚕抗病品种实验室饲养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桂蚕N2”和“华康2号”在饲养过程中都没有发生血液型脓病,出现的病死蚕主要是其它蚕病引起。“桂蚕N2”结茧率和死笼率指标表现较优,但茧形偏小;“华康2号”发育时间多长,茧形较大,但正交在5龄第3、4d出现吐水现象,病死蚕增多,死笼率达16%,正反交平均死笼率为10.5%。这一现象在广西各地的试养中也多有发现,可能与品种本身对高温多湿环境气候的生理不适应性有关。鉴于广西高温多湿闷热天气时间较长,极端恶劣气候突发变化无常,初步考虑,一般情况下“华康2号”在上半年桂南蚕区宜于4月底前收蚁,桂中、桂北应在5月10日前收蚁;下半年桂南应于9月20日后收蚁,桂中、桂北宜在9月10日后收蚁。与广西现有高抗性家蚕品种“桂蚕N2”等搭配,在适宜季节、适宜区域选择适宜品种,以保证广大蚕农养蚕的成功率,达到高产稳产目标。
③开展省力高效桑树丰产栽培技术模式与省力高效养蚕关键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形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一是继续在上林县基地实施省力高效的桑树快速成园、桑枝剪伐、旱地桑园水肥管理等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引导蚕农采取“夏低伐、冬高伐”的桑枝剪伐形式,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控,同时抓好冬季清园,在桑树萌芽前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早施且重施有机肥。新种桑园采用合适行距进行机械耕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示范基地采用省力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桑园每667m2桑产叶量平均增产10%以上,与周边对照桑园相比每667m2产桑叶量增产17%、劳动效率提高20%以上。
二是在上林县基地实施省力高效养蚕关键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小蚕共育,比自育小蚕省时、省工、省叶、省力,养蚕成功率高,一般张种蚕茧产量提高15%左右。有80%以上蚕农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及机械采茧器等实用新型机具,上蔟采茧省工约30%,且茧质明显提升,每公斤茧价提高1元左右。初步调查,示范基地平均667m2桑养蚕4张、667m2桑产茧178kg,按全年蚕茧价格均价33元/kg计,667m2桑售茧收入达5 874元,与非示范基地相比亩增收入996元、增加15.6%。
三是在横县基地加大示范推广桑园快速丰产栽培、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小蚕共育率达95%,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技术应用达98%以上,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应用在90%以上。经调查统计,示范基地桑园实际面积34.3hm2,平均亩桑产茧量达212.4kg,比上年205.7kg增产6.7kg、增幅3.26%,比非示范区平均667m2桑产茧量176.8kg增产35.6kg、增幅20.14%;平均每公斤鲜茧用工0.249工,比非示范区0.304工少0.055工,节省劳动力成本18.1%,节本增效效果显著。按全年蚕茧价格均价33元/kg计,示范基地每667m2桑园蚕茧销售收入达7 009元,比上年增加221元,每667m2比非示范区增收1 174.8元、增加20.18%。
四是在横县基地采用芽接法摸索出一种老旧低产桑园快速更新技术,即成年桑树大田直接嫁接法,就是在当年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期间,即桑树自然落叶后且尚未萌发新芽前,用“强桑1号”品种作为接穗直接嫁接到原有桑园“桂桑优12”等品种的枝条上,实现桑树优良新品种更新换代一步到位。具体嫁接方法是:在一年生或半年生枝条基部上方8~10cm处剪去枝条,然后用嫁接刀在留下的枝条以45°角斜削一个切口作为砧木,在长端一侧削去枝条的韧皮部,削口长约1.5cm;另选取比砧木略小的“强桑1号”一年生枝条,剪取一个健康结实饱满的芽,在芽的上方约2cm处平剪,芽下端2~3cm处削一个斜口,长端与芽反向,轻轻削去接穗长端的表皮,长度与砧木削口长度一致,将两者的削口部份紧贴,再用嫁接专用胶带包扎牢固即可。一般每株桑树嫁接2~4个芽,每亩桑嫁接9 000~12 000个芽,多出的枝条从基部剪掉。桑树发芽后注意掰去野芽,同时加强桑园管护,嫁接成活率达90%。第二年667m2桑产叶量达到2 633kg,与对照“强桑1号”成林桑每667m2产叶量2 676kg基本相当,比“桂桑优12”成林桑每667m2产叶量2 143kg增产22.87%,比当年新种“强桑1号”667m2桑产叶量1 427kg增产84.51%。
1.1.2 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蚕沙(肥料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试验研究,包括蚕沙病原灭活薄膜覆盖堆沤无害化处理、生产蚕沙生物有机肥、桑园施用蚕沙肥、蚕沙沼气应用等,以及桑枝栽培食用菌试验研究,形成技术模式,并组织示范应用。主要在武鸣县、邕宁区等地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开展蚕沙病源灭活薄膜覆盖堆沤无害化(肥料化)处理技术试验,形成技术模式。
一是敞开式露天蚕沙堆沤发酵处理试验。在武鸣县基地将蚕沙搬运至远离蚕房或桑园200m以外的空闲场地上集中堆沤,用新鲜石灰粉施撒蚕沙表面,然后覆盖薄膜进行高温厌氧发酵。当年最后一批蚕沙堆沤10~15d后进行翻堆,并添加3%钙镁磷肥,经再次高温灭菌后即可生产出腐熟有机肥料。
二是半敞开式蚕沙池蚕沙堆沤发酵处理试验。在宾阳县示范基地建成蚕沙处理池200多个,将蚕沙分批倒放在蚕沙池内,用新鲜石灰粉施撒蚕沙表面,然后用薄膜覆盖进行高温厌氧发酵,年底起用时进行翻堆,形成蚕沙有机肥,施用于桑园可提高桑园肥力。
三是家庭小型室内封闭式蚕沙发酵处理试验。在武鸣县基地新建20间、每间15~20m2的全封闭式蚕沙无害化处理平房。将蚕沙分批堆放进房屋内,用新鲜石灰粉施撒蚕沙表面,然后用薄膜密封房门进行高温厌氧发酵,对蚕沙病源菌进行灭活处理,年底时经翻堆后施用于冬季桑园或其他农作物。
四是大型室内蚕沙发酵处理应用试验。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继续开展种茧育蚕沙无害化快速处理应用试验,在蚕沙中施用“秋天生物发酵菌”可加快蚕沙发酵、消除臭味。同时还开展条桑育蚕沙快速腐熟技术试验研究,由于条桑育蚕沙与片叶育蚕沙在构成上有着较大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在腐熟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木质素酶,能够使条桑育蚕沙中的枝条快速腐烂、蚕沙腐熟。经无害化处理后形成蚕沙有机肥,用于水果栽培大受欢迎。
②蚕沙制造生物有机肥料试验研究
在武鸣县基地继续开展蚕沙生物有机肥料开发试验,进一步完善了原料配方,形成了一套生产制作工艺流程:蚕沙集中调运发酵场→第一次堆沤添加微生物发酵剂(2.5kg/t)→翻堆→添加活性菌剂、磷肥或中微量元素(搅拌)→凉干降温粉碎包装→施放桑园(或其它农作物)。制作工艺:将蚕沙集中调运到加工发酵场地(远离蚕区2km以外),添加混合0.2%~0.3%微生物发酵剂,使蚕沙水分在65%~70%,充分搅拌后堆沤发酵,堆高1.2m、宽2m,长度不限,堆沤发酵约5~7d,蚕沙肥料内部温度达60~65℃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温度降至55~60℃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并添加精品活性菌剂、3%钙镁磷肥和各种微量元素。一般结合第三次翻堆将蚕沙肥料摊开凉干,肥料温度降至30℃以下、水分含量在14%~15%时,即可进行粉碎加工包装备用。
③蚕沙生物有机肥施用实验
在武鸣县基地生产蚕沙生物有机肥料30t,分别在11户农户进行不同农作物施用实验,其中桑园2hm2、茂谷柑0.53hm2、中药材牛大力0.67hm2以及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在锣圩镇板新村进行对比实验,2.3hm2种茧育小蚕共育专用桑园每667m2施用蚕沙生物有机肥100kg、尿素15kg、氯化钾10kg,桑树长势良好、叶色浓绿,经5点抽样测产验收,平均667m2产桑叶达2 950kg;对照区即每667m2桑园施用复合肥(10∶3∶7)100kg、尿素15kg、氧化钾10kg,平均667m2产桑叶2 830kg。结果表明,施用蚕沙生物肥料比对照区平均667m2桑产叶量增加120kg、增产4.24%。在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上施用蚕沙生物有机肥,也表现出高产优质等特征。
④蚕沙沼气技术示范应用
一是在武鸣县基地示范应用蚕沙沼气技术。武鸣县锣圩镇板新村基地建有家庭式小型蚕沙沼气池24户,每座沼气池9m3。以蚕沙为主要投料,平均1个蚕沙沼气池每年可消耗500kg以上的蚕沙。而平均每667m2桑园1年可养蚕4张,1年可产出新鲜蚕沙800kg以上,完全可以满足1个小型沼气池的全年原料需求。蚕沙沼气池即可有效处理蚕沙无害化肥料化问题,同时可满足1户农家烧水做饭和日常照明使用,做到物尽其用。
二是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建立大型蚕沙沼气池。2015年建成1座200m3的大型蚕沙沼气池,技术更为先进,工艺更为完善,可满足广西原种场种茧育饲养消毒防病与蚕沙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⑤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一是在邕宁区重新建立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由于原康达食用菌合作社转做其他产业,2015年重新选择位于那楼镇中山村的养蚕基地作为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并引进新老板成立了“南宁市香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新建300m2厂房、1 000m2原料堆料场、200m2温控菇棚,以及高温消毒炉等食用菌生产设施设备。至10月底已栽培秀珍菇、鸡腿菇、木耳等食用菌20万包(袋),鲜菇产量200t,总产值205万元。形成了桑枝秀珍菇、鸡腿菇、毛木耳等多种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模式。
二是有效示范带动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宾阳县南阳村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厂区占地面积2 000m2,2015年栽培秀珍菇等各类食用菌1.5万棒,产菌1.2万kg,计划今冬再栽培4万棒,预计产菌4万kg。上林县、横县示范基地也组织开展桑枝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其中横县“美丽南方”食用菌合作社利用桑枝和玉米芯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秀珍菇、姬菇等食用菌品种,生产出来的桑枝食用菌达到了富硒标准,获得了自治区富硒产品认证。另横县、武鸣县通过招商引资分别成立广西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广西绿霖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实现了桑枝食用菌的产业化开发、标准化生产。
⑤蚕沙栽培双孢蘑菇试验示范
一是继续在武鸣县基地开展试验,形成了蚕沙双孢蘑菇栽培技术模式。原料基本配方按100m2计算用料为:蚕沙1 000kg、速生桉树皮2 500kg、尿素5kg、石灰15kg、石膏20kg、磷肥20kg,菌种100瓶。主要技术操作流程:第一步堆料发酵,即将蚕沙晒干后与速生桉树皮混合,加入石灰、石膏、尿素、磷肥等配料后搅拌堆放、发酵翻堆;第二步接种覆盖。将培养料整理平堆成畦、播种,然后用薄膜覆盖,待菌丝长满料面时用土覆盖;第三步水分管理。培养料和覆土层基本保持底湿上干、内湿外干。温度保持在10~18℃最适宜子实体形成生长,出菇期间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为宜。采摘蘑菇季节需保温保湿、适时喷水,保证正常采摘蘑菇,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是继续在横县基地开展试验。以桑枝粉碎料和蚕沙、干牛粪等为主要原料,加上少量辅助材料,利用冬闲田栽培双孢蘑菇。2015年在横县云表镇等建设2个示范推广基地,栽培面积达4 000多m2。
1.1.3 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多批次高效栽桑养蚕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完善适合华南亚热带蚕区特点的多批次高效栽桑养蚕集成技术模式,并组织推广应用。主要在宾阳县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总结形成适合本区域多批次高效栽桑养蚕集成技术模式。
在宾阳县基地继续全程跟踪调查古辣镇南阳村、新良村等30户蚕农全年蚕桑生产模式情况,包括桑树品种和栽培方式、家蚕品种和小蚕饲育、大蚕饲养、上蔟蔟具等环节,围绕“良种+良法+良具”,形成了适合本区域多批次高效栽桑养蚕方式,即选用优良蚕桑品种,集成配套“合理密植桑园+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种养技术模式。进一步分生为3种模式:
模式一:密植杂交桑+小蚕共育(1~4龄起蚕)+大蚕片叶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其它省力化养蚕技术。全年桑园可采片叶8次左右,可养蚕10~12批,平均667m2桑年养蚕量4.5张,1个劳动力每批可养蚕1~1.5张。
模式二:密植杂交桑+小蚕共育(1~4龄起蚕)+大蚕(5龄)地面枝条育+方格蔟自动上蔟+其它省力化养蚕技术。全年桑园可采收条桑4~5次,平均667m2桑养蚕量3.5张,1个劳动力每批可养蚕2.5~3张。
模式三:密植嫁接桑+小蚕共育(1~4龄起蚕)+大蚕片叶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其它省力化养蚕技术。全年桑园可采片叶6~7次,可养蚕10批左右,平均667m2桑养蚕量4.5张,1个劳动力每批可养蚕1.5~2张。
②开展桑园高效栽培管理集成技术试验示范。
一是开展嫁接桑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引进优质高产嫁接桑树品种“强桑一号”,该品种在本地试验栽培表现为:枝条粗、侧枝少、节间密,桑树生长旺盛;叶片大而厚,采叶易,采片叶速度比现有主栽品种工效提高3倍以上;且叶质柔软、营养丰富,不易发黄落叶。根据调查,本区域蚕蚕生产过程中采叶人工占整个用工总量的50%以上,因此该品种可大幅减少采叶用工和劳动强度。
二是开展桑园移动式水肥一体化设备试验示范。该设备由示范基地县宾阳县蚕业站自主研发,具有制作容易、成本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方便单个农户家庭使用,适合丘陵地带、土壤保水能力差、撒施化肥养分易流失的桑园应用。2015年在示范区南阳村、新胜村等推广使用,有效提高桑园施肥效率。同时建设桑园喷淋系统13.3hm2。
三是开展桑园病虫害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在示范区建立200hm2桑树病虫害监测防控试验区,重点监测防控桑树青枯病、花叶病、根结线虫和桑蓟马、桑螟、桑象虫等主要病虫害。同时在示范区安装太阳能诱虫灯20盏,防控面积可达66.7hm2。
四是示范应用桑园机械,重点示范推广伐桑机械和桑园中耕机械。2015年示范基地桑园机械应用率达80%以上,大幅减轻了蚕桑生产劳动用工和劳动强度。
③开展高效养蚕集成技术试验示范。
一是小蚕共育集成技术示范。在示范基地建立3个小蚕共育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主要技术包括:
小蚕共育专用桑园建立与管护。示范基地共建立5.3hm2小蚕共育专用桑园,并选择种植适宜品种杂交桑“桂桑优12”和嫁接桑“强桑1号”,做好品种搭配。同时加强小蚕专用桑园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桑园施肥以水肥为主,化肥(复合肥)与有机肥(腐殖酸、花生麸等)可以水肥方式同时施入桑园,重施有机肥。
标准小蚕共育室建设。示范基地配备应用小蚕房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8套、轻简环保型塑料小蚕饲育框8 000个。
小蚕标准化饲养技术应用。制定完善了一套标准化小蚕共育技术规程,在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并辐射周边蚕区。
2015年3个小蚕共育示范基地蚕房面积为3 600m2,标准化小蚕专用桑园10.7hm2,全年共育4龄小蚕15 000张。其中南阳村共小蚕共育示范基地全年共育小蚕6 800张,抽查3批次20户饲养户,共购买共育小蚕120张,平均张种蚕茧产量44.5kg,比周边非示范区平均张种蚕茧产量高6.2kg、增产16.2%。
二是大蚕省力化集成技术示范。在示范基地建立3个大蚕省力化饲养示范基地,桑园面积126.4hm2,示范农户336户。主要推广的集成技术包括:大蚕房通风排气改造、大蚕房温湿度调控设备、大蚕标准化饲养及蚕病综合防控技术、大蚕地面片叶育技术及喂蚕轨道设备、方格蔟自动上蔟营茧和蔟中管理技术、机械采茧器等。2015年抽查3批次30户共饲养蚕种286张,平均张种蚕茧产量44.2kg,比周边非示范区平均张种蚕茧产量高5.9kg、增产15.4%。
1.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1.2.1 蚕、桑多元化品种选育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多倍体杂交桑高产高效繁育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形成适合华南亚热带地区的繁育技术模式,并组织推广应用。主要在宾阳县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在宾阳县示范基地建立1个6.67hm2标准化桑苗培育基地。主要培育品种有:多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粤桑11号”,二倍体杂交桑“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同时在上年基础上继续开展嫁接桑“强桑一号”桑苗培育试验。全年共培育标准合格杂交桑苗1 500多万株、嫁接桑苗10万株。
经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杂交桑高产高效育苗技术模式。主要技术改良创新点:一是育苗地除草以化学除草剂为主,人工辅助除草;二是施用化肥采用移动式肥水一体化设施淋施水肥;三是有效控制苗木徒长提高产苗率。该技术较传统播苗技术具有成苗率高、省工、成苗时间短等特点。2015年11月全区桑树育苗技术现场培训会在宾阳县示范基地举行,有效带动全区桑树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
1.2.2 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桑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蚕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形成适合华南亚热带蚕区蚕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并组织推广应用。主要在上林、横县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开展蚕桑病虫害危害调查与预测预报。
一是在上林县组织蚕业技术人员46人次深入基地开展桑树病虫害危害与蚕病发生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当地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布病虫害防控技术措施。2015年下半年雨水偏多,当地桑树主要病害有紫纹羽病、青枯病、桑结线虫病、花叶病等,特别是种植2年的嫁接桑“强桑一号”青枯病发生严重;主要虫害有蓟马、象甲类、桑白蚧、桑毛虫等;主要蚕病有脓病、僵病、败血病等。
二是在横县组织开展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选择3个乡镇各1个村、每个村10户农户作为对象,跟踪调查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全年共入户调查6期,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报送工作。
②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一是在上林县示范基地针对高温季节发生家蚕脓病、僵病、败血病,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蚕区开展蚕病防控技术培训,开办2期地头、蚕房现场技术培训,指导蚕农115人次,引导蚕农树立消毒防病、综合防控理念。重点是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控,加大产前、产中、产后消毒防病力度,做好大蚕室通风透气,合理安排批次,防止蚕座过密等,大蚕发病率较之以前减少8%。
二是在横县示范应用桑园生态防虫技术及大蚕房降温装置。在示范基地桑园中安装3盏太阳能诱虫灯,对桑螟等桑树害虫进行防控,每盏控制桑园面积约15亩。经桑园虫口密度实地调查,安装太阳能诱虫灯的桑园平均每亩桑螟虫口密度为1 036头、桑尺蠖虫口密度为154头,而对照桑园分别为3 125头、263头,诱虫防治效果明显。
同时在横县基地5个标准大蚕房安装水帘式空调设备进行示范,可有效控制蚕房温湿度,对家蚕脓病、细菌病的发生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横县示范基地还新增8座蚕沙无害化处理池,添加EM等发酵剂对蚕沙进行堆沤发酵,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在示范基地举办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9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蚕农543人次。
四是针对广西高温多湿气候环境条件和全年多批次养蚕状况,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制定了以“严格消毒、选用良种、小蚕整齐强健、大蚕通风排湿”为技术要点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综合防治技术,以“严格消毒、高温排湿、蚕座干燥”为技术要点的家蚕僵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等,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华南亚热带蚕区蚕桑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1.2.3 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桑树高效伐条机械以及新型烘茧技术设备试验示范。主要在宾阳县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桑树高效伐条机械试验示范。
一是在宾阳县示范基地开展桑树高效伐条机械试验示范,主要是将背负式和肩挎式割灌机应用于桑枝伐条。同时开展桑园中耕机械试验示范。目前宾阳县示范基地桑园机械应用率达到80%以上,一般比人工伐条提高工效5~6倍。桑园机械的推广普及,大大减轻了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是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开展便捷式桑枝电动剪刀试验示范。2015年夏伐平均每667m2用工1.5h,比传统手动剪刀提高工效1倍以上,所需劳力减少一半,有效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桑枝剪伐用工难的问题。另所剪桑枝截断面光滑平整,伤口容易愈合,降低了桑树受病虫感染的几率,提高了桑叶质量。该电动剪刀具有安全、简便、强度低、效果好等特点,适合家庭桑枝剪伐采用。
②空气能自动烘茧技术试验示范。
在宾阳县基地继续开展空气能自动烘茧技术试验示范,在上年基础上,形成了空气能自动烘茧操作技术规程,并新安装了2组空气能自动烘茧设备,每台日烘茧能力可达1 000kg。在试验示范时每天烘干茧120kg,每天用电72度/台,成本为干茧0.4元/kg,解舒率为68%(相比当地一般解舒率55%可提升13%左右)。同时在示范基地探索以“茧丝企业+蚕桑合作社+蚕农”的运作模式,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另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也新装1组空气能自动烘茧设备,主要用于普种场烘烤丝茧育蚕茧,同时也用于母蛾烘烤,并开展桑叶烘干试验。
1.2.4 蚕、桑资源评价与新产品研发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研制开发桑果、桑叶系列产品。主要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桑树品种资源成分测定。
一是广西代表性果桑品种桑果食用品质评价。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13个果桑品种资源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酚、总生物碱、总黄酮、多糖、花青素等活性成分,以及DNJ、芦丁、绿原酸、槲皮素等特征性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同时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成分指标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食用和药用开发的果桑品种3个。
二是广西主要桑树品种资源桑叶活性成分测定。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21个桑树品种资源的桑叶进行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加工特性研究测定,并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作为桑叶食用开发的桑品种3个,可作为桑叶保健品开发的桑品种3个。
三是广西代表性桑树品种资源的桑枝药用价值评价。对广西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6个桑树品种的桑枝主要功能成分多酚、总生物碱、总黄酮、多糖,以及特征性成分DNJ、芦丁、绿原酸、槲皮素等的含量进行检测,同时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成分指标碱性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桑枝药用开发的桑树品种资源3个。
②桑果、桑叶系列产品研制。
一是开展桑果、桑叶食品研制。桑叶食品研制主要是将桑叶短时杀青、低温干燥和超微粉碎等工艺获得桑叶粉,并以桑叶粉为基料研发出桑叶馒头、桑叶挂面和桑叶饼干等系列食品。桑果食品研制主要以桑果为基料研制出桑果馒头、桑果面条、桑果果干和桑果饼干等系列食品。
二是完善桑果酒配方新工艺和新产品。在原有桑果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和工艺创新,形成了生产技术规范,提升了“紫情”系列桑果酒品质,同时研发出桑果烈酒和桑果冰酒两种桑果酒新产品。
1.2.5 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
(1)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开展本区域产业发展相关调查,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本区域产业发展相关调研数据资料,提出对策意见。
(2)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①完成体系交办的任务。包括南宁试验站“十二五”绩效评估报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示范基地县调查问卷等。
②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开展调研分析并提出对策意见。
一是对广西蚕桑生产形势进行预测评判。受国内外市场茧丝价格低迷影响,今年开春广西鲜茧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略低,进入6月份后茧价持续下滑,到9月份基本维持在平均32元/kg左右,尽管10月份以后部分地区茧价有所回升,但全年售茧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到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到今冬明春桑园管护水平。为此,组织人员注意及时跟踪了解区内外市场茧丝价格与供求信息,对广西各地蚕茧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全区蚕桑生产形势进行预测评判,提出推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各地坚定信心,有序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组织开展全区蚕桑产业发展调研,并提出“十三五”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起草编制了《广西现代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工作措施等,围绕“稳量、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广西桑园面积发展到25.3hm2,其中5.3hm2为兼用型生态桑、饲料桑和食用桑,蚕茧产量达到36万t。
三是对广西贫困县蚕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十三五”产业扶贫意见。广西现有54个贫困县,其中35个处于石漠化地区,2014年规模种桑养蚕的有44个县(其中万亩以上的有24个县)、379个乡镇、2 942个村,养蚕户数超37万户,桑园面积9.5万hm2,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近50%,比2010年增加2.1万hm2、增长28.8%;蚕茧产量13.1万t,占全区蚕茧总产量的38.57%、比2010年增加4万t、增长44%。种桑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20.4万户,超5万元的有0.68万户。实践表明,种桑养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项“短平快”项目。
1.3 自主研发工作与完成情况
1.3.1 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
开展家蚕良种繁育集成技术、杂交桑良种繁育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形成适合华南亚热带蚕区技术规程;开展蓖麻蚕(木薯蚕)良种繁育与饲养集成技术试验示范,探索柞蚕饲养技术,基本形成适合华南亚热带蚕区的技术模式。
1.3.2 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1)开展家蚕优良新品种繁育技术研究示范
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年繁育“两广二号”等家蚕品种原种31批,生产原种18.46万张,其中上半年繁育15批、生产9.33万张,下半年繁育16批、生产9.13万张。形成《广西桑蚕原种繁育技术》和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2015年组织开展家蚕新品种“桂蚕N2”繁育研究示范,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年繁育原种1.54万张,在全区14家蚕种场饲养原种3764张,生产杂交种28.34万张(标准张),平均每张原种繁制普通种74.39标准张。
(2)开展杂交桑良种繁育技术研究示范
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杂交桑制种园33.3hm2,其中投产杂交桑制种园14hm2,新建立19.3hm2。2015年投产园繁育“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杂交桑种3 200kg,平均667m2产15.24kg。同时在示范基地开展杂交桑种苗生产技术研究示范,形成《广西桑树杂交一代种子与苗木生产技术规程》。
(3)开展蓖麻蚕(木薯蚕)良种繁育与饲养技术试验示范
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蓖麻蚕(木薯蚕)专用饲料园1.2hm2。其中上年9月底种植蓖麻0.5hm2,今年上半年收获养蚕用叶4 282kg,平均667m2产586.5kg;今年春新种木薯0.6hm2,木薯地总面积为0.7hm2,下半年收获养蚕用叶6 102kg,平均667m2产592.4kg。保育品种材料25个,其中白色茧品种材料(如南一、白黄等)22个、金黄色茧品种(如樗花黄、樗花兰等)3个。全年品种保育养蚕10批、制种9批,生产原种45盒;同时全年饲养原蚕5批,生产普通种338盒。
另在扶绥县建立木薯蚕饲养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开展3期饲养技术培训班,培训蚕农150人次。全年饲养木薯蚕5批,饲养蚕种200盒,平均每盒生产茧皮1.8kg、蚕蛹17kg,或熟蚕35kg。当地农民主要是卖熟蚕,每公斤约27~28元,平均每盒蚕种养蚕收入900~1 000元,基本形成了蓖麻蚕良种繁育技术模式和蓖麻蚕普通种饲养技术模式。
(4)开展柞蚕饲养技术试验示范
2015年继续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进行柞蚕饲养试验示范,投产柞树园0.3hm2,另武鸣基地新建柞树园0.5hm2,全年共放养柞蚕3批。
2015年3月,从贵州蚕业所引进一化性柞蚕品种14个,开展一化性柞蚕品种制种技术试验研究。3月底开始制种,4月6号制种结束,并用制出的蚕种进行第一批柞蚕饲养。4月15日开始收蚁,5月19日开始见茧,整个蚕期35~40d,比贵州当地蚕期48~51d缩短了10d左右。在放养过程中观察到各品种全龄经过比较一致,大多数品种结茧比较整齐。其中有7个品种饲养成绩良好,收获蚕茧2 186颗;有1个品种5龄期脓病发生严重,导致绝收绝种;有2个品种结茧数量少,种茧保存数量不足;有3个品种到5龄期发现有严重混杂,做淘汰处理(饲养成绩见表4)。
表4 2015年上半年一化性柞蚕品种饲养试验成绩
第二批引进辽宁二化性柞蚕蚕种(沈阳农业大学提供)约1.3万粒,计划将收获的蚕茧蚕蛹用于来年解除滞育并进行活蛹缫丝实验。7月29日开始收蚁,8月31日始见结茧,9月8日结茧完毕,全龄经过34~41d。第二批蚕期遭遇2次持续降雨天气(7月29日~8月5日,8月29日~9月3日)和1次持续高温天气(8月8日~8月26日,最高温度达38℃左右),从3龄开始蚕儿发育不整齐,5龄发生严重脓病,蚕儿送检时发现微粒子病毒孢子,加上鼠害严重,导致严重减产,最终收茧460粒。
为达到一化性品种全年多次放养目的,选择在第一批饲养中龄期和全茧量表现较好的“130”、“103”、“白蚕”3个品种蚕蛹进行低温解除滞育试验(表5)。低温冷藏时间为6月15日~8月20日,于9月5日开始出蛾,但“白蚕”品种未能成功制种。将所得“130”、“103”两个品种共10个蛾圈蚕种进行第三批饲养,于9月14日收蚁,10月20日始见结茧,10月25日结茧完毕,全龄经过36~40d。该批蚕儿在4龄时开始发现脓病,且病情很快蔓延,最终“130”采茧19粒、“103”采茧4粒,饲养未获成功。
表5 2015年下半年一化性柞蚕品种解除滞育及制种情况
1.4 应急任务与完成情况
1.4.1 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
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异常变化;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工作;完成农业部临时交办的任务。
1.4.2 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1)及时跟踪监测本区域蚕茧市场价格走势变化
在生产季节每月采集全区各地鲜茧收购价格,并分类进行加权平均,及时了解掌握茧价波动情况。今年春茧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偏低,进入6月后茧价明显下跌,地处桂南的南宁市各县价格又较其它蚕区低,平均不足28元/kg。这主要是受气候环境影响,同时受国内外市场生丝价格持续低靡影响。夏伐后各地茧价有所回升,但9月份又继续下滑,10月份后各地蚕茧收购价格逐步回升,最高达38元/kg。2015年全年广西平均蚕茧价格为33.47元/kg,相比上年下降9.44%,连续2年全区蚕茧价格总体呈现持续下滑之势,而桂南蚕区蚕茧价格大多低于全区平均价格水平(见图1)。
(2)及时跟踪调查因气候变化引发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
今年广西气候复杂多变。受暖冬天气影响,今年养蚕季节比上年提前15~20d左右,但进入4月出现连续高温少雨的极端干旱气候,导致部分蚕区桑树生长停滞,局部蚕区蚕桑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后期蚕桑生产。8月以后,又遇持续多雨天气,桑叶含水较高,易引发家蚕细菌病、僵病和脓病,以及桑赤锈病、桑螟虫等蚕桑病虫害。期间团队成员深入蚕区开展跟踪调查,及时提出防控技术措施,指导蚕农开展防控,并通过广西蚕业信息网发布相关信息。
图1 2015年广西蚕茧价格月变化趋势图
2 科技服务工作情况
2.1 面向政府部门的科技服务
(1) 起草制定《广西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作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之一,主要内容列入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农业工作会议有关文件中,经自治区农业厅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以桂农业发[2015]68号文印发全区各地实施。
(2)积极争取自治区领导支持“桑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向自治区领导汇报桑树的新功能新用途,推进广西蚕桑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2015年春自治区党委危朝安副书记专门批示要“立桑为业”,努力拓展提升广西现代蚕桑产业发展。3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唐仁健副主席主持召开有关部门专题会议,研究桑树多用途开发利用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向仲怀院士、鲁成首席到会献计献策。
(3)组织编写《推进广西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工作方案》。根据自治区领导“立桑为业”指示精神,以及《广西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重点任务,起草编写了《推进广西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工作方案》,提出重点推进饲料桑、食药桑、生态桑的桑树新用途研究开发。4月26日,邀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及相关岗位专家进行评审,现已上报自治区农业厅审批即将印发全区。
(4)起草制定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种桑养蚕可作为广西贫困县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的一项短平快项目,并制定了未来5年广西贫困县蚕桑产业发展目标,力争桑园面积发展到12万hm2以上,蚕茧产量达18万t,将桂西北百色、河池打造成为优质茧生产基地。同时推荐主推蚕桑优良品种和主推先进种养技术,并提出扶持贫困县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方案和蚕桑种子种苗补贴方案等,报送自治区农业厅等有关部门。
(5)参与承办国家农业部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2015年5月14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广西农业厅承办的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在宜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广西蚕桑生产主产市县蚕业部门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会议。向仲怀院士、鲁成首席、功能研究室主任廖森泰等体系专家到会。会议实地参观考察了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高产优质高效原料茧生产基地、广西宜州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桑枝食用菌生产、广西三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蚕沙加工有机肥、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茧丝绸加工等情况。有关省区做会议交流,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何才文副司长讲话,对广西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6)积极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立法进程。配合自治区人大农业委员会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立法调研、起草、提交、修改、征求意见等项工作,并争取自治区有关领导在支持保留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问题上专门批示。现已完成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
(7)认真办理自治区领导有关批件。今年参与办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对我区蚕桑产业工作的批示(桂督查〔2015〕9号),自治区领导对《关于落实龙川同志对我区桑蚕生产有关意见建议的报告》的批示,自治区领导对新华社广西分社《我国“东桑西移”战略显现巨大优势实现“三大升级”》(领导参考第35期)上的批示,自治区领导对制定我区桑蚕丝绸产业规划的批示(桂督查〔2015〕265号),自治区领导对《广西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面临问题仍需重视》(广西信息第570-575期)上的批示。等等。初步统计,今年完成或参与办理自治区领导批示件和人大、政协提案10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2.2 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
(1)联合广西大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空气能烘茧机研发。主要是通过依托单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广西大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天景山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烘茧设备研发,并联合向南宁市科技局申报《轻简型空气能自动烘茧机的研制与应用示范》科技项目,获得专项资助。
(2)为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广西南宁桂合蚕业有限公司提供小蚕共育技术支撑。主要是提供家蚕优良新品种、安排科技人员指导小蚕共育技术工作,推动企业与合作社、蚕农友好连接,实现互惠互利。
(3)支持广西靖西鑫晟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优质茧生产基地。主要在中越边境地区的百色市靖西县、那坡县示范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效省力化种桑养蚕集成技术,建成广西优质茧生产基地,为石漠化贫困地区开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4)与广西颐生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果桑栽培与经营模式试验示范。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选定3.3hm2果桑园,引进种植3个果桑品种,按不同规格种植,安排1个家庭夫妇2人负责全程管理,以研究探讨果桑栽培集成技术与经营管理模式,为下一步向全区大面积辐射推广提供支撑。
(5)与广西南宁天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桑果桑叶系列食品。主要是进一步改善桑果酒生产技术工艺,提升“紫情”桑果酒品种,同时开发研制桑果烈酒白兰地和桑果冰酒;研制桑叶茶、桑叶抹茶、桑果粉、桑叶面条和桑果(桑叶)馒头、饼干等食品。获自治区农业厅指定参加今年9月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10月第八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北京)交易会。
(6)与有关畜牧企业合作开展桑枝桑叶饲料加工与饲养试验。其中与广西武宣金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桑枝粉碎青贮后进行肉牛饲养实验;与广西晨力康食品公司合作,利用桑叶粉用于壮黑猪饲养实验。目前实验还在实施当中。
2.3 面向基层的科技服务
(1)组织开展蚕桑生产技术交流会。6月4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宾阳县召开全区蚕桑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交流会,同时与中国蚕业研究所共同举办西部地区蚕桑产业产品质量提升新技术供需洽谈会、蚕桑生产新技术现场交流会。来自广东、浙江、安徽等一些岗位专家和全区蚕桑生产重点市、县蚕业部门、部分蚕种场负责人,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等共80人参加会议。会议参观了宾阳县古辣镇新良村高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饲养、水丽村省力化养蚕的新技术新机械展示、广西桂合现代桑蚕繁育有限公司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并进行了会议交流。
(2)举办蚕桑资源综合应用高级研修班。8月24~27日,由广西大学农学院和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广西大学联合举办“2015年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应用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区有关市、县蚕业部门等有关人员共85名参加了本次研修班。研修班将安排9个专题讲座、1次现场参观考察。鲁成首席、蚕桑资源加工研究室主任廖森泰亲自为学员们授课。
(3)承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10月19~23日,承担自治区农业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举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来自南宁市宾阳、马山和百色、河池、崇左等市的10个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的42名基层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培训。
(4)举办贫困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对象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10月29~30日,在南宁举办广西贫困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对象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来自上林、马山、都安、东兰、环江、罗城、金城江、忻城、融水、靖西、那坡、隆林、蒙山13个县科技局、蚕业站以及受援点的农民学员共64人参加了培训。
(5)组织开展冬季蚕桑生产技术大培训活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专项资金,从2015年11月起组织全区各地开展冬季蚕桑生产技术大培训,并于11月11日在宾阳县举行冬季大培训启动仪式暨全区桑树良种种苗繁育技术培训班。全区蚕桑生产主产市、县蚕业部门等相关人员50多人参加了培训,拉开了今冬蚕桑生产技术大培训的序幕。随后于11月18日,在靖西县举办全区优质蚕茧生产技术培训班,来自南宁、来宾、柳州、贵港、河池、百色市的蚕桑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蚕农技术骨干共93人参加了培训;11月25日,在柳城县举办全区蚕桑标准园建设技术交流培训班暨全区桑园冬季管理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区主要蚕桑生产市、县的蚕桑技术人员及柳城县蚕桑种养大户、蚕农技术骨干共70多人参加了培训。12月份还要组织果桑栽培等3个专题技术培训。
(6)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组织团队成员深入基地县蚕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并与基地县骨干成员面向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是开展蚕桑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蚕桑种养集成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初步统计,2015年南宁综合试验站与所属5个示范基地县共培训基层技术骨干475人次、种养大户和蚕农6 57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 500份,以及一批科普光盘、蚕药和蚕具等(表6)。
表6 2015年各基地县蚕桑生产技术培训情况汇总
(7)支持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支持宾阳县在古辣镇创建自治区级桂合现代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示范区以水丽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地区,覆盖桑园面积2 333hm2。示范区坚持“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原则,进一步强化蚕桑标准化基地建设,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大茧丝绸加工力度,弘扬蚕桑丝绸文化,示范带动宾阳县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6月17日,《宾阳县桂合现代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8)协助基层开展蚕桑生产事件调查。7月2日,河池市宜州市屏南乡发生家蚕中毒事件,南宁试验站应邀派出团队成员前往当地协助开展调查工作。经实地走访调查,并对受害农户使用过的肥料、桑叶进行测定,以及对施用该肥料达到安全期后采叶进行蚕体生物试验,结果表明:在丹王复合肥料抽样批次中存在导致家蚕中毒的因素,将该肥料施用桑园后,其中的有毒物质不易降解,施用90d后采用其桑叶喂养家蚕仍导致家蚕中毒死亡。根据调查结果,指导当地蚕农在养蚕过程中科学合理用药用肥,保证安全生产。
2.4 对外交流活动
(1)积极参加体系相关工作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召开试验站工作会议2次,参加体系相关工作会议15人次。组织赴广东、新疆、吉林、辽宁等区外综合试验站考察学习10人次;蚕桑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等同行专家到本试验站考察指导30人次。年内还积极与木薯、牧草等相关体系专家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2)积极与古巴、越南等国外同行开展交流。
6月上旬,由爱德华多·阿肯格尔先生为团长的古巴蚕桑代表团一行6人到广西参观访问,先后深入南宁、河池等地蚕区农村、工厂考察调研,双方就蚕桑科技与生产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7月古巴通过我国国家农业部购买引进广西“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杂交桑种子134kg。初步统计,近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9次向古巴赠送或销售了“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杂交桑种子154.5kg。
9月中旬,越南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央蚕桑丝研究中心黎光秀经理一行4人到广西参观访问,先后深入南宁、河池等地蚕区农村、工厂考察调研。9月16日,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举行了中国广西—越南蚕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中越边境县广西那坡县委、县农业局有关领导和当地茧丝绸企业负责人等应邀出席会议。会上双方介绍了各自蚕桑产业发展、蚕业科研机构以及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研发应用等情况,并就今后技术交流、产业发展、合作开发等达成了共识。
3 阶段性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1.1 蚕桑新品种引进试验基本获得成功
一是家蚕抗脓病新品种“桂蚕N2”(壮蚕一号)适应本区域饲养,表现为抗病抗温多湿能力强、养蚕成功率高、蚕茧产量稳定,能够保障蚕农收入,且茧丝质量与主推品种“两广二号”相当,具有大面积推广的价值与前景。另“华康二号”在春、秋适宜季节也表现出较强的抗脓病能力,但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二是嫁接桑“强桑一号”适应本区域种植,表现为生长旺盛、叶大肉厚、易采叶、养蚕成绩好等特点,受到蚕农欢迎。
3.1.2 形成了一套适合多批次养蚕的高产优质高效种养集成技术
主要集成了桑树密植丰产栽培、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上蔟等技术,同时应用叠框式小蚕共育、大蚕轨道式喂蚕车、方格蔟自动上蔟设备以及机械采茧器等省力高效机具机械,大大提升了种桑养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和蚕桑生产效益。2015年《广西高产优质高效养蚕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1.3 蚕桑资源开发应用成效明显
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蚕沙无害化肥料化处理技术、桑果桑叶食品加工工艺等日趋成熟,现已开发出一系列蚕桑资源新产品,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年度本试验站和各示范基地县围绕年度具体任务,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综合试验站专项经费不足。目前本试验站各示范基地县承担的任务较重,试验站50万元资金难以满足各项工作需要。
(2)示范基地县蚕业科技人员较为紧缺。特别是蚕桑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难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试验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
(3)综合试验站与岗位专家联系对接有待加强。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到站试验示范少,更多的是试验站自行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
(4)蚕农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从事种桑养蚕的蚕农大多为中老年人,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加上蚕茧价格连续2年下滑,很大程度影响蚕农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到位率。
4 2016年工作打算
4.1 积极推进蚕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1)重点开展“桂蚕N2”(壮蚕一号)家蚕抗脓病新品种集成配套饲养技术的试验示范,加大推广应用规模。继续开展“华康二号”的试验与示范。
(2)积极推进“强桑一号”嫁接桑的示范推广,抓好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特别是病虫害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品种搭配,加大杂交桑“桂桑优”、“桑特优”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果桑品种引进筛选,加快优良果桑品种的示范推广。计划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里建基地进一步扩大面积,建立“看桑选种”、“看果选桑”试验示范园。
4.2 大力推进高效省力化种养集成技术
针对产业发展趋势,加大优质高产高效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的试验示范,并组装配套大面积应用于蚕桑生产中,以满足华南蚕区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和多批次密集滚动养蚕的需求。重点开展条桑育集成种养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快种桑养蚕各环节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机具的试验示范。
4.3 大力拓展桑树新用途
推进“立桑为业”,进一步拓展桑树的新用途和新功能,重点开展饲料桑、食药桑和生态桑的试验示范,引进筛选适合不同用途的桑树品种,加快开展桑枝桑叶青贮饲料喂养肉牛、肉羊试验示范,继续推进桑果桑叶系列食品研发,加强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与循环开发利用试验研究。
4.4 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结合“十三五”国家加大实施扶贫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将蚕桑产业作为广西贫困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山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一项“短平快”重要产业,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现脱贫目标。
*资助项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SYZ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