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 共谱再制造技术产业新篇
——太原市冶金机械厂创新发展纪实
2015-04-07刘国玉
◎文/刘国玉
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 共谱再制造技术产业新篇
——太原市冶金机械厂创新发展纪实
◎文/刘国玉
再制造不仅可使废旧产品起死回生,缓解资源短缺与浪费的矛盾,还可有效减少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
太原市冶金机械厂(简称太冶)是生产冶金设备的焊接专业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电渣重熔炉结晶器、轧辊堆焊等,是山西省首家设立院士工作站的民营企业。公司创建于1988年,1997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承办行业顶级学术会议
8月1日至3日,由中国焊接学会堆焊及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冶承办的2015年全国堆焊再制造技术学术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议第一天,在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等领导见证下,太冶与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徐滨士院士团队举行了组建冶金轧辊再制造院士工作站的签约仪式。这也是太冶继2010年与李正邦院士团队签约成立院士工作站之后,企业建立的第二个院士工作站。
徐滨士院士是中国表面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这也意味着太冶在表面修复技术和产业领域,将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来厂技术指导
我国的再制造起步较晚,但经过努力,目前迎来了良好发展势头,在汽车、机械、冶金、电力、矿山各领域均取得了飞速发展,产出多项重要科研成果。此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总结实践经验,推动产、学、研、用的交流与合作。
8月1日,吴政隆会见了出席会议的有关嘉宾。太冶冶金轧辊再制造院士工作站的签约仪式,在会见结束后举行,由太原市科协主席、市院士工作站建设领导组副组长武忠民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王一德,山西省科技厅厅长张金旺,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建生,太原市委常委、秘书长陈河才,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马世宁、张平,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王麟书等一同出席。
8月2日的开幕式,由王建生及山西省科协副主席郝建新致欢迎词,徐滨士、周克崧、国家电网首席材料专家徐德录分别做“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等离子喷涂/ PVP的发展”、“电力建设发展及对耐磨材料需求”的特邀报告。
此次会议集合了国内众多一流行业专家学者,可谓是群贤毕至。北京工业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冶金建筑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装甲兵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及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最新科研成果做大会报告。来自湘潭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再制造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者积极展开思想交流、灵感碰撞,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会议期间,来自太钢的王一德院士和赵长飞部长及宝钢的朱建其高级工程师等特邀嘉宾介绍了他们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努力克服新常态面临的各种困难,向绿色低碳发展、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先进经验,并根据他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对再制造产业的产品质量、应用市场的方向、范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已不是太冶第一次承办行业顶级学术会议。近年来,太冶还承办过2012全国电渣冶金学术年会、2014全国特种冶金学术年会等重要行业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电渣冶金技术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太冶在行业的影响力。
助力再制造业加速发展
太冶近年来紧紧依靠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支撑,走尊重技术、尊重用户需求、追求专业的发展道路,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两大主导产品分别为:电渣重熔结晶器、轧辊堆焊再制造,产品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品种多、规格全等特点。
2013年、2014年太冶分别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回顾其发展历程,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功不可没。
长久以来,太冶依托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技术支撑,确保了产品的性能可靠,不断创新,始终保持在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其中,其承担的“特大型电渣重熔结晶器研发”项目,成果被院士专家鉴定为“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对打破国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垄断,更是具有战略意义。另外,在轧辊堆焊修复领域,太冶承制的太钢热连轧1549线卷取机改造夹送辊、2250线卷取机夹送辊项目试制的新产品,在连续运行中也开创了历史最好业绩。
由于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太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它长期为太钢、宝钢、邯钢、首钢、一重、二重、长城特钢、东北特钢、大冶特钢、北方重工等国内大型钢铁及特钢企业、科研单位提供优质产品。同时,其产品也取得了康萨克公司、西门子公司、西马克公司、英泰克公司等国际知名厂商的赞誉及配套应用,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行业领域,太冶参与制定了《电渣重熔结晶器》国家标准,一举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满足了高端、特大型的高品质特殊钢结晶器的市场需求。另外,在徐滨士院士团队的帮助指导下,太冶冶金轧辊再制造企业标准目前已试行1年多,并于今年6月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共同申报了“冶金轧辊堆焊再制造”国家标准。
徐滨士院士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再制造概念。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与团队如今已开创出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恢复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为手段,产学研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
堆焊修复是太冶的传统业务,但有了徐滨士院士及其高端科研团队的科技支撑,相信太冶将站在更高的起点,在轧辊再制造产品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突破。
中国科协、中国兵工学会、山西省科协领导来厂考察调研
迎接再制造业产业春天
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维修改造和产业化,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而且成本更低,更节能、节材,对环境影响也更低。
徐滨士院士指出,通往再制造需跨越“三道门槛”。他说,“不是所有的旧产品都可以用来再制造。再制造有着三道门槛。第一,废旧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结束。通过检测产品的剩余寿命,观察产品是否还能恢复表面,基础件是否出现疲劳裂纹。比如,它的机体必须还能利用,剩余附加值较高,并且获得失效功能的费用低于产品的残余增值;第二,考量再制造产品的经济性。如果产品价值或所耗费的资源十分低廉,就失去了再制造的可行性;第三,再制造对象必须是可以标准化或者规模化生产的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支撑。”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在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和能源相对紧缺的今天,堆焊再制造技术优势凸显。“再制造是未来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再生技术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徐滨士院士说。新形势下,我国再制造利好政策不断传来。
200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就指出“今后要大力推进再制造新兴产业,建议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进一步扩大到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也把再制造列为重要内容,进而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在西方,再制造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工业经济。2014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已将再制造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列入了未来发展战略。有业内人士估计,我国再制造的产业空间高达1000亿元。
太冶总经理陆麒铮表示,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是我国装备制造、冶金、电力等行业由大变强,提质增效,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信再制造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新兴产业,未来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邦来厂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