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研究
2015-04-07王钊陈乙酉刘晗
王钊+陈乙酉+刘晗
摘要:文章建立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38个区县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城市发展新区域次之,而生态发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最弱;各区县按区位特征主要分为两个大类。有鉴于此,提出应当继续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构想,在着力打造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同时带动生态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综合竞争力;县域经济;功能区域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1002807
一、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区域间的竞争,任何一个区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要具备能够占据优势的综合竞争力。张五常认为县域间的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准确评价一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面分析和比较县(市)之间的差异,不仅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乎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既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同时又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各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既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国家级的贫困县,区县间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巨大差异。测度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从中找出各区县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不仅对促进各区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从整体上合理优化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布局,确保统筹城乡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使之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二、方法选用、指标设计和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就是选取能够代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发展状况的指标对区县综合竞争力进行量化、测算和对比分析。在县域竞争力的研究中,因子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周立和吴玉鸣、黄源湘和魏峰、李倢、周泽炯、上官飞和舒长江等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不同区域的县域竞争力。本文除了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外,还将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具有相同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的区县进行分类。
(二)指标设计
重庆市既是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又是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实验区,同时重庆市部分区县还位于三峡库区。因此,评价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应当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绿色生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竞争力就是一个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以及对其区域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的概括。社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内社会和谐、城乡统筹以及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程度的体现。绿色生态竞争力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区域内居民生活环境的状况,同时又是对一个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领域层、复合指标层和基本指标层构成,四个层次共27个指标,能全面反映各区县的综合实力,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5:企业个数
产业结构X6: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X7: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财政金融X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0:地方财政收入;X11:金融存贷比
生活消费X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X14:公路密度;X15:人均卫生机构个数;X16:人均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X17:人均教育支出
城乡统筹X18:农民纯收入;X19:农业商品化率;X20:城镇化率;X21:城乡居民收入比
旅游发展X22:旅游业收入;X23:接待游客总人次
绿色资源X24:森林覆盖率;X25:绿化覆盖率
生活环境X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27: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重庆市各区县2013年的截面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部分无法直接从统计年鉴上获取的数据来源于各区县2013年的统计公报以及各区县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7个指标数据中,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负向数据,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对数据做正向化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化方法消除指标数据量纲的不同,公式为:
x′ij=xij-xj/σj(1)
若σj=0,则令x′ij=0。对所有数据使用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数值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三、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KMO检验
因子分析的本质是从众多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数据中提取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因子,要求这些指标数据间要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这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本文利用KMO检验法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27个评价指标进行检验,KMO检验值为0.71,表明原有数据的相关性较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二)公因子提取
根据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利用SPSS18.0软件计算出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方差贡献率代表公因子对原始数据信息变化反映程度的大小,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是各指标数据对所研究的区县综合竞争力的刻画程度,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越大,越能反映区县的综合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6个,这6个公因子解释了原有指标数据总方差的81.054%,表明这几个公因子包含了原有指标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代表原来的27个评价指标来反映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
(三)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载荷矩阵是因子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因子载荷矩阵可以了解原有指标数据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上述6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和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SPSS18.0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经过观察,发现部分指标数据与公因子的相关性较小,公因子无法很好地解释原有指标数据,公因子的实际意义比较模糊。因此,需对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采用Quartinax四次方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最终得到如表3所示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看,第一公因子主要解释了经济水平、财政金融、生活消费等3个复合指标层中除GDP环比增长率外的所有指标的内容,还解释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卫生机构个数、人均教育支出、农民纯收入、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旅游业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次等8个指标,同时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到了42.786,因而可以把第一公因子定义为经济社会竞争力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解释了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农业商品化率等3个指标,农业商品化率除了体现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城乡统筹情况外,还体现产业发展的程度,因而可以把第二公因子定义为产业结构因子。第三公因子主要解释了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等4个反映绿色生态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因而把第三公因子定义为绿色生态竞争力因子。第四公因子解释了GDP环比增长率和公路密度,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一定程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关,故把第四公因子定义为经济增长因子。第五公因子解释了人均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同时对人均卫生机构个数有一定解释力,所以把第五公因子定义为基础服务设施因子。第六公因子中各指标解释力度均不太显著,仅对人均卫生机构个数和人均教育支出有一定的解释力度,把第六公因子定义为教育卫生设施因子。
(四)因子得分
在因子模型中,公因子是原有指标数据的线性组合,通过将公因子表示为原有指标数据的线性组合,进而计算公因子的得分,公式为:
Fj=β1jx1+β2jx2+…+βijxi(2)
其中,i=1,2,…,27;j=1,2,…,6。βij为得分系数,Fj为第j公因子得分,每个区县的公因子的得分由区县的27个指标数据乘以相应的得分系数加总计算得出,每个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F=6j=1WjFj(3)
为每个公因子所占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Wj=λj/6j=1λj(4)
其中,λj为第j公因子所对应的特征根值。分别将重庆市38个区县的27个评价指标数据带入公式(2)中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每个区县对应的每个公因子的得分,通过得分可以对区县在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进行排序,再利用公式(3)和公式(4)可以计算得出每个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依据得分的高低进行对区县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注: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域划分的批复》(国函〔2011〕29号),撤销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綦江区;撤销双桥区和大足县,设立大足区。本文采用的2012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是以38个区县的行政划分来统计的数据,故本文按照38个区县的行政划分测算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
(五)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
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看,排名前十位的区县中除了万州区和大足区外,其余都属于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表明都市功能区域拥有极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又拥有极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区县中,除了万州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其他排名靠前的区县都是都市功能区域或城市发展新区域,表明与这些地区相比,生态发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第一公因子得分排名中,排名前十的区县除了万州区排名第十外,其余都是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另外除了万州区排名靠前外,位于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区县排名均高于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发展区域的区县,呈现以都市功能区域为核心,向外辐射经济社会竞争力逐渐减弱的态势。在第二公因子得分排名中,城市发展新区域内区县的产业结构相对于生态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要更为合理,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区县经济是依靠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生态发展区域区县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单一的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来带动。在第三公因子的得分排名中,各区县的排名都比较分散,生态发展区域区县的绿色竞争力要略优于城市发展新区域内的区县,位于生态发展区域的石柱、武隆、城口、梁平等4个县具有较强的绿色生态竞争力,排名分别排在第一、二、四、五位,北碚区因坐拥缙云山等绿色生态资源,也有较强的绿色生态竞争力。在第四公因子的得分排名中,在排名前十的区县中有一半属于生态保护发展区域,总体上生态保护发展区域区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要略快于其他区县,表明生态保护发展区域在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带动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在第五公因子的得分排名中,生态保护发展区域的人均基础服务设施拥有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县,表明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因为人口密度大,其基础服务设施人均占有量小,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存在竞争。在第六公因子的得分排名中,各区县排名比较散乱,加之第六公因子对除教育和卫生设施外的各指标的解释力度均不太理想,故不再做进一步分析。
四、重庆市区县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从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中,找出样本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形成一个相似性矩阵,然后根据样本间相似程度的大小,对样本进行逐步归类,把关系密切的样本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中,把关系疏远的样本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直到将样本全部聚集完毕,最终形成聚类谱系图,可以直观反映分类对象的差异和联系。采用重庆市38个区县27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相关系数法做相关性聚类分析,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如图1所示的谱系图,0~25的标尺刻度表示各区县间的相关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在25标尺刻度上,重庆市各区县被划分为两大类,在谱系图上半部分的18个区县中,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万州区与其邻近的忠县为一类,南川区与彭水县为一类,其余各区县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两类,表明生态发展区域的区县发展类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高度相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的区县为一种类型,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的区县为另一种类型。在谱系图下半部分的20个区县中,也可以分为五个小类,五个小类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区县综合竞争力得分的高低来分类的,综合得分接近的区县,位于都市核心区域的九龙坡、江北、渝中等七个区被分在了同一个小类中,位于中心区稍远、综合竞争力稍弱的北碚和大渡口两个区是同一类型,新成立的綦江和大足两区与潼南县为一类,其余区县依综合竞争力强弱分为不同小类,表明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区县发展类型与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相联系。聚类分析依据样本的相似程度对重庆市各区县进行分类,各区县的类型划分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竞争力高度相关,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区县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最强,经济社会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区县,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不足,个别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2)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区县综合竞争力比都市功能区域稍弱,但强于生态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最为合理,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生态环境状况一般;(3)位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的区县综合竞争力最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发展区域的优势在于经济增长速度快,增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较为充裕,同时绿色资源丰富,绿色生态竞争力较强;(4)重庆市38个区县的发展类型主要分为两个大类,每个大类又按地理位置远近或综合竞争力高低分为若干小类,生态发展区域的区县类型的划分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相同地域的区县发展类型相一致,而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区县类型划分则与综合竞争力相关,竞争力大致相当的区县发展类型也较为类似。
为此,重庆市应该继续坚持“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区县综合竞争力,努力把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体来说:(1)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应努力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形成重要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高地,成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引擎,辐射带动其他区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适当疏解人口,降低人口压力,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城市发展新区域要依托主城做大做强,加快建成一批西部经济强县,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对生态发展区域的帮扶带动,提升渝东北和渝东南经济发展水平;(3)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要强化基础设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追赶发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要发挥万州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建成长江上游生态经济示范区,依托绿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要用好民族政策,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依托重点城镇和交通干线布局特色产业,建成武陵山区特色经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加快重点的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开发,以绿色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效益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为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LEE J C.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variations in China.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5,20(2):99-118.
JIAN T L, SACHS J D, WAMER A M. 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y Review, 1996,7(1):1-21.
PORTER E M.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14:15-20.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28.
王庆丰,党耀国,王丽敏.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18个县(市)为例.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3):495-501.
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代替方法.中国软科学,2006(8):96-103.
黄源湘,魏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7-152.
李倢.基于因子分析的三大都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发展优势——对城市竞争力排序的商榷.地理研究,2008(5):659-671.
周泽炯.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安徽县域经济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10(3):148-151.
上官飞,舒长江.中部省份区域竞争力的因子分析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9):71-73.
惠俊刚,卫海燕,吴璞周,等.中国大陆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分析. 资源科学,2006(6):802-808.
A Study on Chongqings Coun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ANG Zhao, CHEN Yiyou, LIU H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 R.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coun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pplies factor analysis to make empirical study on Chongqings coun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n makes clu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ach county of Chongq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strongest is main urban areas, the second is center area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mote areas is weakest.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features, each count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Chongqing should continue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area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county economy;functional areas
(责任编辑傅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