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考察记(二)

2015-04-07文图杨冰华

丝绸之路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塔县高台黑河

文图/杨冰华

河西考察记(二)

文图/杨冰华

《采桑图》

《出游图》

《农耕图》

高台一日

高台县临近黑河,是河西重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高台发展很快,城区建设格外整洁、漂亮,黑河沿岸还规划了湿地公园,沿途很多旅游配套设施也在忙碌建设中。

第二天上午,参观高台县博物馆。高台出土了很多魏晋时期墓葬,2010年8月,还在高台专门召开了关于魏晋壁画墓葬艺术的学术会议。这次在高台考察,得以亲眼目睹精美的画像砖,我深深被其精炼的笔法所触动:寥寥数笔,轻柔的桑树、飞驰的骏马、辛劳的农耕、紧张的射猎等场面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立刻赶往骆驼城遗址。路边田野一片郁郁葱葱,黑河滋养的高台绿洲尽是丰收的期待。在骆驼城附近的苍翠田野里,一座位于马路边的农家小院是文物局的野外考古工作站,院中摆放着不少物件,我们特意查看了石磨盘、石臼等物,另在角落里发现了成堆的魏晋瓦当,一个巨大的清代木制车轮也靠在墙上。文物太多,高台保存条件有限,也只能这样风吹雨淋了。定过级的文物保管在条件优良的博物馆展柜和库房,对这些普通文物,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个院子挺大,里面各种生活物品齐全,连烧烤工具也一应俱全。趁他们收拾烤具的功夫,沙老师带我们前往骆驼城参观。刚出院门东望,虽有玉米地遮挡,还是能看到远处长城般土黄色的高墙。拐入小路后,整个骆驼城的面貌都显露在眼前,从城墙豁口进入,下车爬上最高处的角墩,骆驼城的全貌逐渐清晰起来。

石臼

瓦当

车轮

骆驼城遗址

黑河落日

高台盐池乡盐田

骆驼城始建于汉代,为表氏县城地震后的新城址,后在前凉、后凉时做过一定时间的都城,沮渠蒙逊北凉政权时为建康郡城,北魏、北周及隋代为福禄县城。唐武则天时,为了加强河西军事力量,派爱将王孝杰在此设建康军;“安史之乱”后,公元766年,被吐蕃攻陷,惨遭破坏,自此城废。明清时有百姓零星居住,在内放养骆驼,故名“骆驼城”。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4米,面积29.92万平方米。城墙黄土夯筑,夯层厚0.1~0.15米,墙基宽6米,残高7米。骆驼城中间一道东西向墙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城面积为23.38万平方米,东、西、南正中各辟一门,门外皆有瓮城。城内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长132米、东西宽79米的小城,俗称“宫城”,城内有古井一眼。北城俗称“皇城”,面积为6.54万平方米,南面正中有瓮城,开东,西向城门,与南城相通。城垣四角均有方形角墩,两城现存墙垣总长1933米,曾出土兽骨、陶片、五铢钱币、陶纺轮、铜器、铁器等物,城附近发现魏晋时期墓葬群。我们重点参观了骆驼城西南方一座原址复原的魏晋壁画砖墓。墓在一片荒原之上,拾阶而下,精美的墓壁画立刻呈现在眼前。一组纺线、织布、裁衣的画像砖形象地表现了魏晋时期家居生活的场面;另有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牛耕、耙地、播种、收获的农耕图。

黄昏时分,我们前往最终目的地金塔县。为了尽快赶到,寇馆长帮我们选择了一条便道。而这条便道竟然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路过黑河时,正是日落夕照,漫天彩霞,云谲波诡,芦苇伴红云,长河落晚日。车过盐池乡的盐田时略作停留,路右边为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远处的沙丘如起伏的山峦;左边为雪白的盐池,盐粒堆积成小丘状,夜幕之中仿佛雪后的原野。

大漠遗珍

8月22日,来金塔第三天,“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前期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我们抽空在金塔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带领下前往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缸缸洼和火石梁遗址考察。

出金塔县城,沿通往航天城的酒航路前进,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后,车拐进了乡间小道,两边房前都种植果树,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随着车行,绿色越来越少,最终完全进入了沙漠。

这里曾是汉唐时期古绿洲,地下水位很浅,很多地方长着茂盛的芦苇,车声不时惊起休憩的群鸟。

也不知拐了多少弯,远处一片开阔地映入眼帘,那里就是缸缸洼遗址。遗址属于四坝文化类型,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60米,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因地处一片洼地中,又因附近百姓曾在此发现称为“缸缸”的陶罐而得名。至今,金塔县博物馆在缸缸洼遗址采集发掘的石刀、石斧、石纺轮等石器多达300件,陶罐等陶器22件,此外还有女性装饰用的骨珠两串。站在留存古物如此丰富的遗址现场,我们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地表密密麻麻地散落着夹砂红陶、彩陶片、口沿、耳、石器、绿松石料、铜矿石、木炭。高老师在一处高地上还发现了冶炼场遗址,附近散布着大量铜矿石、矿渣等物。陪同的文物局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座刚被盗掘的古墓,并称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各个文物点巡视,被盗古墓上次来时尚被沙丘掩埋。在遗址上,我们的确发现了很多汽车胎印。

骨珠(金塔县博物馆藏)

缸缸洼遗址上的车辙

火石梁遗址上的红陶罐残片

结束缸缸洼遗址考察后,我们又奔赴另一处四坝文化遗址——火石梁遗址。该遗址也是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距离缸缸洼遗址约7公里。遗址地处一个高岗之上,遍布陶片,在朝阳映衬下灿若火光,因而得名火石梁遗址。火石梁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7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文物工作者曾在此采集到双耳夹砂红陶罐,单孔、双孔石刀,石勺,骨针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这些器物制作精细,陶器有绳纹、刻线纹,我们还采集到一片毛笔彩绘图案的陶片,此外在遗址东北部还发现红陶罐残片、铜矿石、矿渣、玉料、木炭等冶炼场遗物。在此,我们也发现了汽车胎印,高处有用火痕迹及方便面料包,这些都对遗址造成了直接破坏,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沙漠深处的遗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居延汉塞地湾城遗址

▼肩水金关遗址

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是河西乃至全国发现较早的铜矿冶炼场,其矿石经科学分析与金塔北山发现的白山堂古铜矿遗址矿石一致,这表明金塔先民在距今3900~3600年前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的铜矿冶炼技术。先民们需要的燃料应是就地取材,然而长时间砍伐树木植被造成了生态的恶化,最终使这两处人类的早期文明绿洲变成了今天的沙漠之海。

戈壁寻古

金塔县古迹以汉代居延塞核心“三城一关”(地湾城、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和肩水金关)而著称,本次学术讨论会也为纪念居延遗址40周年而举办。

8月25日,两天紧张的学术讨论结束。第二天,我们考察了地湾城和肩水金关遗址。遗址地处戈壁滩中,除年长者乘坐有限的吉普车外,绝大部分代表步行前往地湾城。对从未有此经历的人来说也不无乐趣,我利用难得的机会还认识了戈壁滩中的骆驼刺、白刺、麻黄、酸枣等耐寒植物。终于走近了地湾城——一座高大的夯土城,这是汉代肩水侯官驻地,由三坞一鄣组成,现只存鄣城。城基黄土夯筑,基宽5米,高8.4米,门朝西开,面向黑河。门前右侧有房屋建筑遗址,供士兵休息之用,内有用火痕迹。地湾城遗址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特别是历谱简、医药简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

从地湾城北望,大约300米外就是赫赫有名的肩水金关。该关在西汉时期与玉门关一样,由此北行可谓“北出金关无故人”了。昔日的雄关已被风雨侵蚀得只剩一座小土丘。它是从东面延伸过来的汉长城的一部分,层层设防,构筑了防御匈奴人的铁锁金关。为了更好地让代表们实地感受肩水金关,工作人员特意将铁护栏打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研究员介绍肩水金关简的发掘及研究情况。193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弗克·贝格曼首先在此发掘,出土汉简850枚,遗物若干。当时被称作“居延汉简”,轰动一时,被认为与安阳殷墟甲骨卜辞、北京清宫内阁档案、莫高窟藏经洞敦煌文书并称为“中国四大考古发现”。1974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再次发掘,又获汉简11577枚,实物1131件,肩水金关共出土汉简12427枚,居全国之首。这些简牍绝大部分字迹清晰,保存完整,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因此,这一遗址被考古学界誉为“肩水金关汉文库”。

从地湾城步行至肩水金关途中,河西史地著名专家学者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告诉我们,这些戈壁滩并非后来沙漠化造成,早在汉代即是如此。一时惊诧,为何汉朝在戈壁荒滩中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筑这些关卡呢?向西不经意一瞥才恍然大悟:水。金塔县境内的“三城一关”是汉居延塞组成部分,这是汉代沿黑河修筑的一系列关卡、烽燧等防御、管理措施。深处戈壁荒滩中,水自然是必备资源。居延汉塞沿黑河修筑的目的就在于扼守水源地。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城一关”都距离黑河那么近。

从肩水金关前行百余米就是居延汉塞扼守的水源地黑河。黑河古称弱水,言其水量小,连羽毛都漂不起来,长期以来还真以为如此,但站在河边才感慨其澎湃的水势。已是夏末初秋时节,河水依旧翻滚不绝,岸边芦苇已结出白色的绒毛。在烽火连天的汉代,不知有没有戍防的士兵,战事不紧时,吃过晚饭来岸边看此长河落日,想着家乡的心上人。果然,在居延汉简里有一枚驻防士兵未寄出的“情书”简:“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时隔2000年,周作人从王国维《流沙坠简》里看到这封情书不由感慨:

琅玕珍重奉春君,

绝塞荒寒寄此身。

竹简未枯心未烂,

千年谁与更招魂。

远处河面宽阔,水天相接处落日余晖横铺水面,王维出使居延塞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非就在此地?

猜你喜欢

金塔县高台黑河
高台镇皂荚树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农耕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以金塔县古城小学为例
到张掖看黑河
危如累卵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金塔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健全完善制度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
金塔县控制、消除麻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评价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